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产业化具有广阔前景和重大意义,但产业链价格理论与形成机制不完善制约着产业健康发展。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价格形成与运行机制研究应以产业链协调发展为原则,政府管制为驱动力。用循环经济理论。兼顾我国现阶段废旧电器的垃圾和商品两个属性,从技术、经济、社会3个层次研究其回收再生利用物质、价值和行为3个形态循环机理与互动关系;从生产者延伸制出发研究产业链各主体责任体系与运行机制:以产业链有效运行为目的,研究特许经营下再生利用补贴政策与实施机理,形成政府产业价格调控与管制方法,构建产业发展科学评价体系,形成价格市场竞争与合理补贴系统理论.提供产业可持续发展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浅论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秀清 《北方经济》2010,(19):87-89
一、基本概念及区别 循环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3.
文章初步提出了一种基于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价值分析的观点,认为价值是由初始资源、增值行为和转化因子这三个因素构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价值的螺旋式循环。  相似文献   

4.
胡苑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7):131-134
循环经济的推进有赖于物质循环法律责任的确定和履行,当前物质循环法律责任主要可分为欧盟模式和美国模式。欧盟的生产者延伸责任模式强调了生产者的义务但忽略了责任的分担问题;美国的产品全程管理模式虽然突出了责任的分担,但缺乏责任的具体指定,容易导致所有人的责任成为实际上没有人承担责任的情况。适当的物质循环法律责任应当选取兼具二者长处的以生产者为主的共同责任模式。  相似文献   

5.
卡伦堡循环经济工业园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是指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循环替代、循环净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使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经济那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物质单向流动的发展模式,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避免因许多自然资源短缺与枯竭和灾难性的环境污染——诸如水源、空气污染和垃圾堆放、沙尘暴等所造成的恶果。西方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中形成了两种微观模式:一种是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其要义是组织企业内部各工艺路线之间的物料循环利  相似文献   

6.
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筑废弃物的特征内在规定了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链运行过程的内部自我认知、内部资源能力、外部制度环境和外部市场环境所涉及的社会责任履行机理。基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整体、局部和发展视域考量,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依然适合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链的社会责任履责过程,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链的物质循环、价值循环、行为循环的集成统一决定了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链运行过程中的各方主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7.
金友良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153-157
文章根据企业循环经济价值的本质及特征,以资源流转平衡及物质流路线为基础,对企业资源流转价值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资源价值的变化规律,构建了企业资源价值流转核算模型。在此基础上,以电解铝生产流程为例,对其资源的投入、消耗、产出及废弃价值的流转进行了核算,并绘制了与物质流路线相匹配的资源价值流转图。文章认为,企业通过资源有效利用价值与废弃物损失价值的计算,并确定废弃物环境损害价值,可对企业循环经济活动进行价值反映与分析,为企业挖掘资源利用潜力,提高循环利用效率,实现物质循环与价值流动的和谐统一与优化提供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8.
朱明峰  梁樑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1):16-19
循环经济是通过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使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重构物质循环流动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对传统线性经济的革命。文章首次提出基于循环经济的循环由物质循环和非物质循环构成。并分别对物质循环中产品、企业、产业、市域、区域、国家和全球层次的循环以及非物质循环中意识思维链循环、价值导向链循环、知识创新链循环、信息传递链循环、产业结构链循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描述各循环间关系的“四层说”。  相似文献   

9.
我国奶业推进循环经济的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循环经济的核心思想与运行原则 (一)循环经济的核心:资源与环境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加强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它的两大核心.循环经济的基本思想,一是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将传统经济中"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线性物质流动,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物质循环,从而避免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和杜绝环境污染,以最小的生态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短期化”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基础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并且在经济循环过程中,不断增加。基础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知识与技术资源和自然资源。所有商品都是由这三个基础资源构成,并由此形成了经济的价值管理基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制度与循环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制度的规范和引导.文章论述了当前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存在的制度障碍,并阐述了如何借鉴国外经验,破解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12.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循环经济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中带有方向性的、最先进和最高级的经济发展模式。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探索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家之一,也是循环经济的立法最完备、资源循环利用率最高的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中国是发展中的国家,在经济迅猛发展的过程中,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目前,中国已经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并开始在循环经济方面立法。日本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政策及经验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我国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和可采取的措施,简要介绍了我国煤炭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典型煤炭循环经济企业的发展模式,指出了我国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影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已把发展循环经济正式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但是,受传统能源利用结构以及某些经济、法律制度安排的影响,目前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制约了发展的步伐。只有尽快采取措施克服这些制约因素,才能将循环经济的发展逐步推向规模、良性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5.
虢亚雪  韦冉   《华东经济管理》2008,22(2):55-57
文章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背景下政府职能的转变,首先从理论上分析政府职能转变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然后把政府职能定位在政府主导、公共服务两方面,在当前形势下,政府应完善宏观调控、强化公众参与,加强规划职能、调节职能、协调职能、保障职能、培育职能.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背景的静脉产业发展:模式转化抑或可持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两大世界难题,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路径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效路径,静脉产业的发展使传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向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化成为可能。对传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表明,静脉产业的发展必将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未来引擎。  相似文献   

17.
论日本的循环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冬 《现代日本经济》2003,(4):25-29,34
循环型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日本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在总结自身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目标,并从20世纪90年代起围绕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目标,逐步地从法制建设、技术手段、经济结构和社会观念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县域产业结构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勇 《乡镇经济》2006,(5):36-38,64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其本质是科学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县域经济具有弱质性和不平衡性,县域发展要求配置好县域产业结构。文中探讨了在循环经济理念下县域产业的生态转型、生态化主导产业选择、产业集群的层次性。并提出岳阳县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循环经济的概况,阐述了当前人类在能源、环境等方面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指出了纤维素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这些问题上将发挥的作用。详细介绍了纤维素制乙醇技术作为一种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将给人类生活带来一系列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