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外资企业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经越来越被理论和实践所证明,但外资企业对外贸易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表现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基于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试图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就外资企业对外贸易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影响进行研究,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外资企业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出由于技术及产业结构等因素,东部地区已经形成外资企业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良好促进机制,而西部地区尚未形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通过技术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各地区外资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区域经济学理论中的"增长极"理论为切入点,探讨物流园区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以西永综合保税区为例,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实证测算其建设对重庆市经济的直接贡献,通过计算贡献当量,可以得出西永综合保税区项目建设每投资1元,能够带来GDP的直接贡献增加值为0.368元。研究结果显示:物流园区建设资金的投入将产生较为显著的经济带动影响,物流园区作为具有经济开发性质的城市物流功能区域,将形成地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不仅自身具有强大的规模经济,还能通过对区域经济的"涓滴效应"和"辐射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为理论基础,来实证分析江苏省三大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差异。结果表明:三大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存款余额对GDP的贡献苏北大于苏中和苏南;贷款余额对GDP的贡献顺序为苏南、苏中、苏北;投资对GDP的贡献苏南大于苏北。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制度创新,开发区不仅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也预期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即存在开发区对周边城市经济的辐射效应。本文基于1994~2006年的中国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造本省外市和相邻城市的开发区外溢指标,细致地考察了开发区对周边地区经济增长、外资水平和劳动就业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了开发区能够显著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周边地区自身吸收能力对开发区外溢效果具有关键影响。本文结论在考虑到不同地理区位和开发区类型时都较为稳健。本文研究意味着开发区建设对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经济增长:以黑龙江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鉴多部门经济模型的基本思想,测算了黑龙江省1992-2006年农业产业结构变动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考察期间内农业经济增长的4.92%可以由产业结构变动来解释;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波动性、阶段性和周期性等特点,农业经济表现出不稳定性;2004年以后,农业结构趋于平稳,对农业经济增长表现出稳定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供给侧改革和稳增长的协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当今政策的重要关注。 文章通过对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进行了全国整体和区域的比较和关联研究,发现技术进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应该发挥东部地区的领军作用;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不大,中部技术效率提高具有更好的溢出效应,政策上应该重视改善资源配置和促进产业集聚以提高效率;西部经济增长,是稳增长的关键区域,对中东部有推动作用;供给侧改革和稳增长的协调应主要通过区域政策的不同而实现。  相似文献   

7.
基于经济增长的最优财政支出结构模型的理论推导表明,各项财政支出的所占份额要和自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成正比例。中国大陆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滞后一期预算内财政支出项目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结果显示:经济建设类支出能快速地、显著地拉动辖区经济增长,科教文卫类支出和行政管理类支出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强,社保类支出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小,且各类财政支出的产出弹性系数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8.
以财政收支分类改革后的2007-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为依据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实证分析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支出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显著。对东部地区而言,地方政府的科教文卫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经济建设支出反而为负效应;对于中部地区而言,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科教文卫支出为负效应;对于西部地区而言,政府在科教文卫、社会保障及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均为正效应,其中经济建设支出对西部地区经济拉动作用最大。最后在此结论基础上为政府支出结构的调整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STATA计量软件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从总体看,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逐步弱化,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占居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三大区域看,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对其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小,中部和西部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比较大,中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大,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高于全国及中西部地区水平;从三次产业贡献率的比重看,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突出,中部地区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STATA计量软件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从总体看,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逐步弱化,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占居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三大区域看,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对其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小,中部和西部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比较大,中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大,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高于全国及中西部地区水平;从三次产业贡献率的比重看,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突出,中部地区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考察中国自贸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效应,结合1995~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评估了自贸区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用合成控制法检验了自贸区经济增长效应的地区异质性,研究发现:第一,自贸区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持续的推动作用,且设立时间越久,推动作用逐渐增强;第二,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自贸区主要是通过扩大贸易水平和吸引外商投资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途径还未得以充分发挥;第三,自贸区经济增长效应存在地区异质性,上海、广东、福建的自贸区对地区经济增长推动作用显著,天津自贸区的经济增长效应相对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以中原经济区核心地带为例,通过考察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涉外能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综合比较分析表明2005年后中原经济区核心地带区域经济差异呈现整体缩小态势,但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主要靠基础设施和实物资本等有形资本投入,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持续。因此,中原经济区应统筹协调、借力发展,提升"虹吸"辐射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区域产业整合与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扩大对外水平,构建共同市场。  相似文献   

13.
张雷 《商业研究》2011,(7):145-149
早在20世纪60年代,印度就开始建设经济特区,但一直发展缓慢,在21世纪初以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通过采取SWOT分析模型,本文对印度经济特区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认为印度经济特区发展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印度应采取适合本国的经济特区发展战略,选择几个发展较好的特区进行重点扶植,积极推广提高外资引进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营造服务环境,健全法制环境,建立有力的经济特区人才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发展趋势,但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已成为制约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提高的重要因素。统计分析表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均存在区域差异性,且差距均在逐渐缩小,实证检验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检验结果显示,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显著高于东、西部地区,这对把握投资方向、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与天津市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FDI)是当前跨国投资的主体,随着国内服务业市场的逐步开放,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可低估。1990-2006年的数据表明,天津市服务业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发展迅速,并对天津市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发挥显著作用的路径为通过增加就业、引进软技术促进经济增长,而注入资金、优化产业结构、增加贸易等其他路径的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FDI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越来越大。本文利用1991-2003年时间序列和横断面数据,就FDI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这段时间里FDI对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有显著的影响,FDI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但是在区域间的非均衡分布又加剧了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最后提出吸引更多的FDI到中西部地区、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区域科技投入的构成要素分析,确定了科技投入的评价指标,再通过构建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相关性评价方法,测算了1991-2005年吉林省科技投入要素与经济增长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通过对吉林省科技投入要素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分析发现,与科技人力投入、科技财力投入要素相比,科技设备投入与经济增长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8.
大国的经济外交时代已然到来,而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从中国自身的区域一体化协议的发展特点出发,将外商直接投资因素包含到制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过程中去,在此基础上研究并制定适合中国的区域一体化协议发展战略,主要是:有选择地开展与发达国家的区域一体化谈判,加强与西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和在区域一体化协议中重点突出服务业投资自由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因连年高速增长而积累了内需与外需失衡、投资与消费失衡、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受能力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失衡等问题.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冲击使中国这几个失衡问题凸显出来,特别是投资与消费失衡问题突出起来.文章指出,强刺激投资实现的增长将进一步恶化投资与消费的结构,投资增速过快带来的一个问题是产能过剩,而产能过剩带来的一个严重问题是贷款大量增加形成通货膨胀压力.大量的资金投放正在推高资产价格、催生资产泡沫,而且正在逐步形成通货膨胀压力,这也是中国经济的"隐忧"."十二五"起要逐步解决长期积累的这些失衡问题.文章提出,中国经济需要及时进行转型,从追求数量扩张型转为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型,也就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型,使经济真正走上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文章还提出了顺利推进经济转型的未来发展建议,一是适当放缓经济增速;二是致力于调结构,转交经济发展方式;三是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20.
Competent commercial authorities of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eparately planning cities, Harbin, Changchun, Shenyang, Jinan, Nanjing, Hangzhou,Guangzhou, Wuhan, Chengdu, Xi'an and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nation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s, and national border economic cooperation zones,For the purpose of carrying ou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mportant spirits of the Secon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7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tate Council on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ex- amination and approval and constructing service-oriented gov- ernment,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will, based on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and maintaining the stable and rapid growth of Chinese economy, determine to continuously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of foreign investment and further expand th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for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of foreign investment of local competent commercial authorities and nation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s. The relevant issues are hereby notified as follow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