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经济》2007,(12):15-18
2007年,在全国经济保持高位运行加速增长的宏观大格局下,重庆经济在强力推动“一圈两翼”战略格局、谋划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内生动力支撑下,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提速扩张态势,预计全年GDP增长将达到15%,创直辖十年以来历史新高,经济持续运行于自2000年以来本轮增长周期的扩张期。经济综合景气程度进一步提升,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在此基础上,运用新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资本投入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其它要素投入的贡献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
农贵新 《宁波经济》2007,(10):15-18,23
根据历史数据的分析,宁波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近三年处于略微下降态势,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3%左右。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自2005年以后被出口拉动所替代,目前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位居首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维持在20%左右。为此,今后宁波要打造工业“高产田”,发展总部服务业,加大产业和人力投资,完善出口价值链,培育消费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首先,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按名义汇率计算,2000--2006年间,中国占全球GDP的比重从3.8%上升到5.5%,对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8%,仅次于美国20.5%的贡献率。同期,中国进出口占全球货物贸易的比重从3.6%上升到7.2%,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1.2%,排名世界第一。2007年,美国经济由于次贷危机而放缓,中国有可能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  相似文献   

5.
杨正峰 《发展》2002,(8):12-14
纵观甘肃省2002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总体特点可以归结为:一个平稳、两个提高、四个反差。一个平稳:全省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初步预计,上半年甘肃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30.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3%。从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看,第二、三产业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上半年,第二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51.2%,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7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增长较快,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1.6%,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9个百分点。从内部…  相似文献   

6.
程工 《湖南经济》2000,(2):18-20
技术进步越来越成为当今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特别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大超过资本增长和劳动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年来,在美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市献率高达75%以上。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一直在快速增长,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提高,从1978年至1990年的12年中,我国的技术进步平均增长幅度为主3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员献率为37.18%90年代以来我国这一指标大体维持在35%左右。由此可见,我国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认…  相似文献   

7.
胡霞 《北方经济》2007,(3):99-101
教育是培养和增加人力资本的根本途径,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已得到了国内外学者普遍的认同。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分析和测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方法和结论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不同学者测算的我国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数值。从而,有助于较为全面地认识目前关于测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研究成果,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在对我国1953年到2004年的资本、劳动、产业结构变动等数据进行处理的基础上,计量分析了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得到许多重要结论:(1)在我国,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整体上是最高的,也相对稳定。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且波动较大,特别是随时间的推移,劳动投入的贡献率仍有下降趋势。同时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之和超过了50%,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仍为外延型的;从长期来看,两者的贡献率之和有下降趋势。(2)产业结构的转变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从1991年开始,产业结构变动贡献率已经超过劳动投入贡献率。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有上升趋势:且二者之和(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逐渐上升,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奉节地处重庆市东部,位于三峡库区腹心。从1991年县委提出实施“科教兴夔”战略以来,奉节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不断提高。但是,面对国内外科技及经济高速发展的严峻形势,加强科技建设从来没有这么紧迫的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应紧紧抓住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和加入WTO的大好机遇,大力加强科技工作,力争在2010年之前,把奉节建设成为渝东科技强县,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推动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带动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奉节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相似文献   

10.
2007年,重庆紧紧抓住国内外产业加快转移、庆祝直辖十年、城乡统筹发展等历史机遇,努力开拓区域经济合作新领域,积极构建区域经济合作新机制,引进内资实现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11.
直辖五周年来,重庆对外经济贸易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与直辖前相比,对外贸易、吸收外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各项工作都得到长足发展。对外贸易不断发展 1997年,重庆直辖当年对外贸易就获得可喜成绩,完成外贸进出口额16.32亿美元,比直辖前的1996年增长17.91%,  相似文献   

12.
薛健 《重庆经济》2007,(5):33-35
2006年重庆市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特征,共实现GDP348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增速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正是由于各区县积极采取措施发展经济,弥补了大旱带来的重大损失,成就了直辖以来全市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国家盈利模式受到严重冲击,内生增长动力和比较优势面临拐点已是不争事实,我们需要提升人力资本贡献率来重塑增长动力。  相似文献   

14.
广东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力资本贡献率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会  李萍 《改革与战略》2008,24(10):152-157
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是进行生产发展的基本投入要素,不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着显著差异。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近十年来高速增长,其中专业人力资本、企业家人力资本的贡献率日趋重要。文章构建模型区分了不同层次人力资本对广东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差异,提出要把经济增长的支撑点放在人力资本投资上等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直辖以来,围绕将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战略目标,重庆市抓住三峡移民、西部大开发、振兴老工业基地等重要历史机遇,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全市社会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2003年,完成生产总值22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是直辖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5.9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54.6%,经济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直辖不仅是城市的需要,还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对于那些“图谋”直辖从而得到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来说,直辖虽不是万能,但却提供了一种可能,而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人们却在关注第五直辖市究竟会花落谁家?  相似文献   

17.
在改革开放的30年时间里,中国的微小企业(micro-enterprises)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全国共计6000万左右的微小企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0%,提供了75%左右的就业和新增90%的就业机会,并且直接或间接创造了50%左右的出口收入和财政税收。他们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中国要在未来保持健康高速的经济增长,需要微小企业有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直辖以来,重庆交通运输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设施运输网络更趋完善,基础保障功能显著增强,较好地支撑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但受传统发展理念、管理体制、技术水平以及对外开放等创新突破不够,交通运输业仍处在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增长阶段。随着科学发展观践行的深入,特别是中央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重庆未来发展的新战略任务,将引领重庆进一步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步伐。交通运输增长方式转变,是实现重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西部重要增长极、统筹城乡发展直辖市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南州经济一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主要是哪些因素带动了经济增长?运用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即贡献率方能得出结论。贡献率是有效或有用成果与资源消耗及占用量之比。它一般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差距的程度。通过测算贡献率,就可以了解和掌握哪些地区、哪些行业是全州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以及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刘安  曾小强 《发展》2013,(6):56-57
白银市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成为白银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劲动力。本文通过C-D函数计算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SWOT方法分析白银市科技创新的优势、弱势、机遇和威胁,提出白银市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