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概念及特点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步上升,从而也越来越暴露出其犯罪所呈现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一)犯罪人群低龄化,犯罪手段不计后果 近20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年龄比以往提前了2至3岁.其中,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2.
郑云鹏 《活力》2013,(15):47-47
非法用工是指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规定,务工者与用工单位所建立的非法劳动关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均不得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禁止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开业从事个体经营活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保护其身心健康,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得允许其被用人单位非法招用。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时,必须核查被招用人员的身份证;对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一律不得录用。用人单位录用人员的录用登记、核查材料应当妥善保管。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最新出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立法中确定的已经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是成年人,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是未成年人,这就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法定年龄界限.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现代社会犯罪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庞杰 《活力》2013,(24):39-39
未成年人是指未达到法定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年龄的人,依据民法通则第11条的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具体地讲未成年人包括不满十周岁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十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5.
吴畏  李东明 《活力》2010,(10):106-106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标准及认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我国《刑法》第17条第1款、第2款、第3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由此可以推断,刑法上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界限为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  相似文献   

6.
法律与年龄     
6周岁:儿童应当开始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法》 )。  7周岁: 6周岁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推迟到 7周岁入学 (《义务教育法》 )。  10周岁以下:不满 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权利能力的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民法通则》 )。  10周岁以上: 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需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民法通则》 )。   14周岁以下:违反治安管理的免予处罚,但是可以训诫,并责令监护…  相似文献   

7.
刘杰  高妍 《活力》2009,(13)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条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我国刑法意义上的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目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犯罪也呈现出新的变化.现结合本院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根据司法统计,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数量仍呈上升趋势,违法犯罪人的低龄化趋势明显。我国的刑事法律政策,对未成年人犯罪体现的是特殊保护原则,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公布实施以后,国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纳入了法制轨道,然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不是一时一地一个部门所能解决,它需要长期的社会综合治理。本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特点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其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王振才  孙显芳  刘怀 《活力》2009,(11):18-19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国家兴亡。近些年来,我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日渐突出.令人担忧,对此,社会普遍关注,政协非常重视。我们就此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企业员工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和家庭的经济支柱,一旦由于意外或疾病等原因不幸身故,对家庭、企业都会造成损失。所以,应更加关注企业员工身故后的保障保额问题。笔者此次讨论的对象主要是处于16周岁至60周岁年龄段的企业员工,由于60周岁以上的返聘员工及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若提高这类人群的身故保  相似文献   

11.
“留守孩子”失足令人扼腕叹息 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有4000多万。“留守孩子”在农村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近年来与之有关的违法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并逐渐成为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当中的一个新动向,他们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多集中在侵财型犯罪、报复型犯罪、性犯罪、暴力型犯罪等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刘军 《活力》2009,(4):60-60
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即通常所说的少年儿童。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特别是在校学生犯罪呈明显上升趋势,据兰西县检察院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至2007年,全县构成犯罪被追究法律责任的未成年人分别为11人、14人、17人,2008年又增至20人,其中在校学生均占相当大的比重,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觉和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出生: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教育: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7周岁入学。 交通:交通管理条例规定,未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三轮车和推拉人力车。 民事行为能力年龄:我国民法通则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已的劳动…  相似文献   

14.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十八周岁青年人触犯刑律的犯罪.未成年人因其生理、心理等自身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之认知能力较差、人格不健全等主观因素,极易受社会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趋势总体呈上升态势,犯罪数量增多,案情日趋复杂,恶性案件突出,因此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全社会瞩目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国家兴亡.近些年来,我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日渐突出,令人担忧,对此,社会普遍关注,政协非常重视.  相似文献   

16.
范红燕同志:首先应当明确,你与丈夫让不满16周岁的女儿到餐馆帮忙,属于非法使用童工。我国《劳动法》第15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文艺、体育和特殊工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你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是由未成年人及其周围与之有接触的人们(支持者),以及未成年人和这些支持者之间的交往活动所构成的系统。未成年人社会支持系统的主体是与未成年人有接触的个体或组织形成的社会网络;未成年人社会支持系统的客体是未满十八周岁的,没有独立经济收入来源,依赖其它支持而生存的年龄上的社会弱者;未成年人社会支持的介体是一定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未成年人社会支持系统的本质特质是社会性、选择性和无偿性。  相似文献   

18.
《创业者(广州)》2006,(12):31-34
各市、县(区)民政局、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综治办、文明办、编办、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发展改革局(委)、教育局、公安局、司法局、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铁路(分)公司、交通局(委)、卫生局、团委、妇联、残联: 现将民政部等十九部委《关于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意见》(民发(2006)11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情况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即通常所说的少年儿童.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特别是在校学生犯罪呈明显上升趋势,据兰西县检察院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至2007年,全县构成犯罪被追究法律责任的未成年人分别为11人、14人、17人,2008年又增至20人,其中在校学生均占相当大的比重,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觉和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人房产是指未成年人以自己名义享有所有权的房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财产的迅速积累,未成年人拥有房产的机会越来越多,比如通过继承、接受奖励、赠与和遗赠等方式拥有房产;或直接通过营业和劳动(比如演出、创作等)方式取得房产。因此,对未成年人房产的管理和保护问题日益凸现。我国《婚姻法》第2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5条、《民法通则》第18条都蕴含了保护未成年人财产利益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