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前,我国产业及劳动力呈现逆向流动的特征,其重要原因在于两种劳动力成本的巨大反差。西部地区劳动力绝对成本较低,相对成本较高,导致劳动力大量流出、承接产业转移难。劳动力相对成本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劳动力绝对成本与劳动生产率,更深层次则是区位、劳动者数量与质量、管理水平、资本资源、自然资源、技术资源、产业配套、现代物流体系、政务环境等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西部要较好实现劳动力绝对成本优势向相对成本优势的转换,必须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扩大优势资源的引力,挖掘非优势资源的转换潜力,才能创造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劳动力回流的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具有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农民工市场属于第二劳动力市场。农民工市场的均衡模型表明,供需弹性的相对大小会影响农民工市场的自动调节,进而引起农民工市场的均衡与波动。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构成以及城市农民工市场的波动情况为视角,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可分为三个阶段。2003年以前城市农民工市场可以自动达到供求均衡,而2004年以后则交替出现"民工荒"和失业等劳动力市场的缺口,主要是由于农民工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弹性的相对大小发生了变化。新《劳动法》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但尚无法确定其是否会改变供需弹性的相对大小,因而也无法确定是否引起了农民工市场的波动。短期内,政府可以通过影响供需弹性的相对大小来降低城市农民工市场的波动,长期而言,只有采取有力措施变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为一元劳动力市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民工市场的波动问题。  相似文献   

3.
农业劳动力转移植根于农业与工业发展不均衡的二元经济结构。这一特点使我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农业人口向工业或城市转移上,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国自身区域间农业发展的差异性也逐渐显露出来,使得以均质二元经济为基础的发展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我国不同区域间农业发展不均衡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农业劳动力在区域农业间互补性流动以促进农业产出增长,为我国解决二元经济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聚、城镇化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三个方面.原有测量产业集聚水平的指标很难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汇总和比较,在分析产业集聚和城镇化水平对农村劳动转移的影响时,可以用人均产值近似反映产业集聚水平.利用计量经济学多元线性模型,可以较好的解释产业集聚和城镇化水平对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倾向的显著性影响.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倾向,受到当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同时受到当地人均生产总值与周边区域人均生产总值的比值的影响.当地城镇水平对农村劳动力的本地转移倾向影响更大一些.当地人均生产总值要比周边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对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倾向的影响要大.  相似文献   

5.
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与产业区域粘性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本文从二元经济模型中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假设出发,在理论上探讨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如何导致沿海发达地区外来劳动力实际工资增长缓慢,而实际工资成本的增长缓慢又如何导致当地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迟滞。本文还指出,如果放松要素一致性完全流动的假定,则在新古典的框架内,也可能得到与此相似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1985年和1995年两次工业普查资料试对湖北工业劳动力结构问题作一初步分析。一、工业劳动力结构及其变动的基本态势1986~1995年的10年间,随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湖北省工业劳动力不断增加。1995年底,全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职工(以下“工业劳动力”均为该口径)达384.6万人,比1985年增加66万人,年均递增1.9%,超过了同期全社会从业人员年均递增1.5%的速度。在工业劳动力不断增加的同时,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1.国有工业劳动力的比重持续下降,非国有工业劳动力迅速增加、比重大幅升高。(l)国有工业劳动力稳…  相似文献   

7.
潍坊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虽然农业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但同时也面临着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本文在对潍坊市农村劳动力状况及其转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粗浅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声音     
《中国纺织》2011,(10):49-49
棉纺 棉纺协会目前正在统计转移产能、企业、设备、投资的情况。进行产量调研,市场调研。集群的解剖。新疆地区棉纺资源很多,另外就是福建转移到江西,河南承接浙江。产业转移面临着用人问题。承接地的劳动力培训问题,比如新疆,劳动力是有,但是劳动力素质及水平都需要提高。此外还有转移当地的资源问题,劳动力成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框架:农民“想出去”、“出得去”、农民知道“往哪儿去”、农民能够“进得去”、“住得下”、“住下去”、“放心住下去”,并在劳动力转移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财税政策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助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财政投入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增加能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的基本公共服务;以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国,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不同国家及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不同模式.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可划分为发达地区的区域内转移、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内转移和跨区域转移等三种模式.分析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从中得到启示,为浙江及其他地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工智能疾速发展, 以往必须借助人力的劳动逐渐被机器取代, 彻底引发了学界对“机器换人” 的关注。基于技术演进视角, 本文总结了4次工业革命对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影响。从理论视角, 刻画了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理论框架, 采用2010~2016 年我国 31 个省份的非平衡面板数据, 检验了人工智能对就业人数和工资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 人工智能的发展促进了劳动力就业,但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乡村劳动力, 且人工智能发展并没有使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工资极化现象。最后,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 确保劳动力市场面向未来需求平稳过渡优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推进“双转移”,是广东历时近半年的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学习讨论活动所催生的第一个重大决策,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近日召开的广东省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上,省长黄华华掰着指头算,全省5年支持“双转移”的资金总额将达到500亿元左右。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加快了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调整经济结构、产业发展重点与布局的步伐。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能否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到兵团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本文基于劳动力转移视角,对兵团农业生产进行探讨分析,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突出地表现为农民工进城问题。农民工进城务工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质量。本文应用第一手调查资料,从农户行为的微观角度研究了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收入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分析显示:从2000年到2008年,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年龄、性别、学历、收入水平、区位等因素的差异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收入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基于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2001~2010年统计数据,分析产业转移特征与趋势,并进一步探讨与企业亏损及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研究结论表明:(1)从2001~2010年10年来看,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而化学纤维制造业由中部向东西部转移;(2)从2001~2010年10年内不同时间阶段来看,纺织业等三大产业在2001~2004年间都由中西部向东部转移,2004年后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转为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而化学纤维制造业2004年后由中部向东西部转移;(3)纺织业等三大产业转移特征与产业内企业亏损数量及劳动力转移是紧密相联系的。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产业转移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客观现象,以及只有加快产业有序转移,才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土地规模经营优化农村劳动力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文章提出以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为突破口,创新组织形式,优化劳动力配置结构,实现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为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引入劳动力市场价位,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进一步搞活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文章作者在阐述了引入劳动力市场价位重要性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引入劳动力市场价位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要降低劳动力的成本,寻找更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是一般的解决办法;提升劳动力的工作效率是更佳的办法;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才是最好的办法。中国有13.4亿人口,就业人数的绝对值非常大,然而近几年总是出现民工荒、用工难的事情。阿迪达斯体育用品公司前不久关闭了其在中国的最后一家工厂,原因是中国在劳动密集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6年北京市1‰流动劳动力调查数据,从职业特征厦工资水平、职业培训、职业保障与政府服务等方面对在京流动劳动力的工作特征进行考察,得到的主要结论有:在京流动劳动力从事的大多为建筑业和城市传统服务业,且“工作类型”升级缓慢;作为雇主、雇员、自营劳动者、家庭帮工等四个工作类型的受访者在工资水平、求职方式、职业保障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流动劳动力进入北京后接受的培训有所增多,工人主动提出培训要求的趋势明显,培训费用职工内部化趋势加强;在京流动劳动力的职业保障令人担忧,政府在为流动劳动力提供公共服务的种类、数量及服务质量方面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20.
经济发展必须带来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转移,在使部分职业岗位减少的同时,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要从这个高度认识下岗分流,放开视野,转变观念,走向市场,开拓生存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