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基于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2001~2010年统计数据,分析产业转移特征与趋势,并进一步探讨与企业亏损及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研究结论表明:(1)从2001~2010年10年来看,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而化学纤维制造业由中部向东西部转移;(2)从2001~2010年10年内不同时间阶段来看,纺织业等三大产业在2001~2004年间都由中西部向东部转移,2004年后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转为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而化学纤维制造业2004年后由中部向东西部转移;(3)纺织业等三大产业转移特征与产业内企业亏损数量及劳动力转移是紧密相联系的。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产业转移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客观现象,以及只有加快产业有序转移,才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聚、城镇化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三个方面.原有测量产业集聚水平的指标很难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汇总和比较,在分析产业集聚和城镇化水平对农村劳动转移的影响时,可以用人均产值近似反映产业集聚水平.利用计量经济学多元线性模型,可以较好的解释产业集聚和城镇化水平对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倾向的显著性影响.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倾向,受到当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同时受到当地人均生产总值与周边区域人均生产总值的比值的影响.当地城镇水平对农村劳动力的本地转移倾向影响更大一些.当地人均生产总值要比周边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对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倾向的影响要大.  相似文献   

3.
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国,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不同国家及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不同模式.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可划分为发达地区的区域内转移、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内转移和跨区域转移等三种模式.分析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从中得到启示,为浙江及其他地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对当前劳动力商品争论的几点看法靳共元,冯子标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力是商品与否,我国学术界已进行了多年的讨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这一讨论又在更大的范围展开,观点更加明确,分歧似乎进一步加深。笔者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力是商品”...  相似文献   

5.
潍坊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虽然农业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但同时也面临着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本文在对潍坊市农村劳动力状况及其转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粗浅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徐永良 《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0):108-113
本文利用经我们扩展了的Harris-Todaro模型,同时加入Shapiro-Stiglitz模型的效率工资分析模式,在二元经济结构假设下,分别探讨了农村劳动力不具有无限弹性、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情况下产业集聚的规模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的规模受外部规模经济的强弱、制造企业和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的高低、以及各生产要素间的替代弹性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而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导致区域外迁入的劳动力回流,制造业部门产业集聚规模可能下降.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框架:农民“想出去”、“出得去”、农民知道“往哪儿去”、农民能够“进得去”、“住得下”、“住下去”、“放心住下去”,并在劳动力转移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财税政策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助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财政投入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增加能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的基本公共服务;以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加快了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调整经济结构、产业发展重点与布局的步伐。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能否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到兵团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本文基于劳动力转移视角,对兵团农业生产进行探讨分析,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城市经济结构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方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城市经济结构是决定城市经济功能和城市性质的内在因素,也是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要件。现代经济告诉我们,在高科技的推动下,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以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光导纤维、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等为基础的产业蓬勃兴起,取代了传统的钢铁、汽车、纺织、橡胶、造船等产业,  相似文献   

10.
林波 《广西电业》2004,(2):49-50
临时性劳动力的管理问题,其实质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契约问题。也就是临时性劳动力的就业安全和就业保障的问题;第二:薪酬问题。主要涉及到临时性劳动力与长期职工的同工同酬问题;第三: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即临时性劳动力的社会保险缴付方式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临朐县充分发挥示范县的作用,创新模式,多举并措,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其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与产业区域粘性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本文从二元经济模型中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假设出发,在理论上探讨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如何导致沿海发达地区外来劳动力实际工资增长缓慢,而实际工资成本的增长缓慢又如何导致当地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迟滞。本文还指出,如果放松要素一致性完全流动的假定,则在新古典的框架内,也可能得到与此相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14.
论我国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城市的发展形态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二是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2l世纪初期,中国应特别重视走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道路。文章进一步讨论了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思想观念等四个方面,推进人口转移型城市化向结构转换型城市化的转变,认为构建城市经济圈将会推进这种转变,主张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建设应放弃规模优先战略,推行品质优先战略。  相似文献   

15.
16.
当前,我国产业及劳动力呈现逆向流动的特征,其重要原因在于两种劳动力成本的巨大反差。西部地区劳动力绝对成本较低,相对成本较高,导致劳动力大量流出、承接产业转移难。劳动力相对成本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劳动力绝对成本与劳动生产率,更深层次则是区位、劳动者数量与质量、管理水平、资本资源、自然资源、技术资源、产业配套、现代物流体系、政务环境等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西部要较好实现劳动力绝对成本优势向相对成本优势的转换,必须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扩大优势资源的引力,挖掘非优势资源的转换潜力,才能创造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劳动力回流的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在国有工业企业出现的严重的职工下岗问题,理论界提出了各种政策建议,其中有一种主张是放松银根,以投资扩张带动就业增长。本文实证分析了国有工业企业投资与就业增长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自1980年以来国有工业企业投资对劳动的吸纳弹性逐年递减,并分析了出现这一规律的原因。这一规律说明,依靠投资扩张实现就业增长来解决国有工业企业目前存在的严重的职工下岗的压力是行不通的。现实的选择是在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存量调整中,改善其生产经营状况,增加盈利,在结构调整中逐步消化职工下岗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一、当前职工下岗的几个特点1.下岗职工数量大。据统计,未来5年内将会有1500万职工陆续下岗。加上现已待岗的1500万职工,未来5年内将可能会有3000万以上职工处于失业状态。据报载,上海、沈阳、福州、郑州、成都下岗职工占职工总数比例分别为14%、23%、27.5%、14.8%、20%~30%。2.下岗地区、行业相对集中。下岗的地区多在老工业基地,行业主要集中在纺织、煤炭、冶金、石油等行业中,越是老工业基地和国有企业比较集中的城市问题越突出,人员也越集中。据辽宁省不完全统计,1996年1~9月,全省下岗职工约120万人,占同期全国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具有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农民工市场属于第二劳动力市场。农民工市场的均衡模型表明,供需弹性的相对大小会影响农民工市场的自动调节,进而引起农民工市场的均衡与波动。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构成以及城市农民工市场的波动情况为视角,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可分为三个阶段。2003年以前城市农民工市场可以自动达到供求均衡,而2004年以后则交替出现"民工荒"和失业等劳动力市场的缺口,主要是由于农民工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弹性的相对大小发生了变化。新《劳动法》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但尚无法确定其是否会改变供需弹性的相对大小,因而也无法确定是否引起了农民工市场的波动。短期内,政府可以通过影响供需弹性的相对大小来降低城市农民工市场的波动,长期而言,只有采取有力措施变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为一元劳动力市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民工市场的波动问题。  相似文献   

20.
煤炭行业劳动力市场现状及完善对策的探讨山东煤炭局局长赵增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煤炭行业如何建立自己的劳动力市场,实现煤矿劳动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充分开发、利用和节约煤炭工业人力资源,是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一、建立煤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