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校图书馆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协同创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高度重视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在认知上不断拓展文化功能的内涵,主要包括:文化引领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文化整合功能;在实践中应从优化馆内环境、加强人文关怀、丰富文化服务等方面进行路径拓展.  相似文献   

2.
孙建功 《魅力中国》2013,(26):20-20
科技创新文化是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形成的服务于企业科技发展战略,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提供内源动力的思雏方法、价值观和一系列文化要素的总和。在供电企业科技创新文化培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要求,提出了供电企业科技创新文化植入业务、融入工作、融入管理的一系列践行落地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推进其品牌创新,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江西为例,探讨红色文化产业的品牌创新路径,认为要坚持深度开发与创新开发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主体相结合;坚持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人文文化相结合;坚持游客欢迎与百姓受益相结合,从品牌设计、品牌塑造、品牌推广、品牌升华、品牌保护五个方面,推进红色文化产业的品牌创新。  相似文献   

4.
随着文化对就业、出口和工业附加值的作用日益显现,作为文化层面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对加强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人文素质的构成脱离不了所属的社会文化背景.以文化为中轴,统一价值观,对化解社会矛盾、调节各种资源分配、推进和谐社会构建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及成果转化是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使科技创新体系正常运转,科技成果更好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发挥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就需优化整合影响其发展的各种人文因素,创造并发挥各类科技创新人才巨大推动作用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树立有利于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观念和思想。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仍存在资源碎片化,企业建设分散重复,行业发展条块分割,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融合度低等问题.协同创新作为一种能有效实现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汇聚的组织形式,很好地整合了人才、科技、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是适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要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就必须要改革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同时还要加快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并不断探索创新主体间协同创新机制与路径,达到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7.
和谐发展思想的提出对有效抑制科技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重构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高度融合,提高科技人员的道德素质,发挥科技政策的规范指导功能,以达到抑制科技负面影响的目的,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徐清海 《特区经济》2007,(2):123-125
中国的科技创新不仅要解决中国的科技相对落后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中国社会和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的问题。不能把中国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仅局限于科学技术的范围内,科技创新要审视几千年落后封建文化,重新确认其社会独立性的科学价值和科学权威,将传统制度环境中失落的科学理性、科学精神、科学意志等科学技术蕴涵的主体特性回归社会大众。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大力弘扬以"创新、创业、创优"为主要内容的"三创"精神,科技创新创业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省科技自主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向纵深推进江苏的科技创业工作,把江苏的科技创业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提出:第一要进一步高水平地搭建科技创业载体平台;第二要进一步完善机制;第三要进一步强化服务;第四要进一步整合资源。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不断孕育催生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引擎。十八大报告更是指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基于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上海张江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更加明确了前进的方向。上海张江以自主创新示范区为载体,加快各类文化创新要素集聚融合,优化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科学创新是创新链条的初环,研究科学创新的动力系统成为一种必然.科学创新的人文内涵表现在各种人文要素对其影响上,这些结构要素的系统动力学效应成为科学创新的动力源泉.这些人文要素大体包括哲学、宗教、政治制度、法律、社会道德、文学和艺术等.它们主要从诱发基本观念、规范、情感三个角度对科学创新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条件下科学创新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创新是研讨的热门话题,并日益引起学术界、企业界、政府决策层的注意.科学创新既可理解为科学自身的创新,亦可理解为创新的科学性问题.把两者结合起来,从知识经济与科学创新的关系入手,说明知识经济与科学创新的同一性和互补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河北省科技创新现状,从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投入水平、科技产出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4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对河北省11个市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区域科技能力发展不平衡,石家庄、保定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强,唐山等居于中间水平,邢台等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找出3类城市之间差异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合理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新形势下各省科技创新政策制定与实施中广泛关注的焦点。针对江西省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现状,分析探讨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进行定性分析,给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然后,针对创新能力评估过程中存在的复杂性和专家因素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提出一种融合区间层次分析的模拟退火算法用于定量计算评价指标最优权重分配值。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能有效解决不确定环境下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权重决策问题。最后,提出可有效引导江西科技创新发展方向聚焦的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结合指数理论和科技创新评价理论,开展南京市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指数评价研究,对全市各区科技创新主要指标进行量化和运算处理,多层次、多视角、多维度反映各区科技创新发展综合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南京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6.
张婧  何敏  彭大敏  曾婷 《中国西部》2020,(1):101-109
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创新人才的竞争。党的十九大明确将人才强国战略确定为国家战略。四川省在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加快由要素驱动转型为创新驱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规模和质量,但相比沿海发达地区,仍存在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政策落地不到位等问题。文章提出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顶层设计、构建“技术经纪人”人才服务体系、优化科技创新人才机制体制、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开放、合作和交流等措施,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创新链全覆盖”的高质量科技创新人才体系。  相似文献   

17.
深度融合创新链与产业链并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程度,进而推动产业化升级,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以河北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产业化水平为研究起点,基于宏观数据和各创新主体的具体表现,结合政策效果,挖掘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瓶颈因素,提出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以及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科技人才是第一资源。采用SBM-DEA模型测算中国2001—2017年科技人才投入-产出效率。研究发现激励政策制度化水平较低、评价机制与激励目的错位等问题制约了中国科技创新绩效的进一步提升,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迫在眉睫。提出政府与科研单位应当重视激励偏好、组织文化、人格特质、公共政策等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建立健全制度化、差异化的激励评价体系,构建面向2035年的青年科技人才激励评价互动机制,努力探索符合中国文化情境的激励评价理论。  相似文献   

19.
周娜 《科技和产业》2022,22(12):254-257
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选取2001—2020年的长时间序列数据,构建高等教育科研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广东省近20年高等教育科研创新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2001—2020年广东省高等教育科研创新发展总体呈现显著递增的趋势。从结构的变化来看,高等教育科研创新产出及成果转化水平与科研创新发展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而科研创新投入水平存在区别,主要表现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科研创新投入水平有所下降。从结构的贡献来看,科研创新投入水平的差异是广东省高等教育科研创新发展差异变化的首要结构性来源,表明科研创新投入是决定广东省高等教育科研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据此,对推动广东省高等教育科研创新提质增效、发挥高等教育科研创新对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科研院所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是知识、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协同创新是提高创新绩效的有效方式。对天津科研院所协同创新进行了SWOT分析,针对目前天津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存在的不足,提出完善天津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