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新闻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政府危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现.因此,政府在危机管理中,要充分重视新闻媒体的作用,制定有效的媒体政策,及时向公众公开信息,提高决策透明度,引导公众共同克服危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公共危机频发,危机管理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政府信用与政府危机管理之间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政府信用的内涵是在历次危机及其管理中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从具体的危机管理过程来看,政府信用与危机管理存在互动机制。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着政府信用缺失的问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状况日益恶化。因此,为提升政府信用,更好地应对频繁发生的公共危机,需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提高公务员素质等。  相似文献   

3.
政府应从公共危机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促进职能的转变、行政信息的公开、治理模式的变革以及危机管理体制的构建等,以加快政府管理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政府科技管理信息作为政府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显得越发重要,因此有必要加强其信息公开力度。但目前条件下政府科技管理信息公开在公开内容、公开依据、公开救济制度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就此提出健全政府科技管理信息公开法规体系、完善政府科技管理信息公开内容制度等针对性建议,以期有利于指导我国政府科技管理信息公开实践。  相似文献   

5.
政府会计需要改进,具有很多背景,如果从公共危机是常态、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的特殊状态和形式的角度来思考,则可以把公共危机作为政府会计必须改进的特殊背景。这种背景之所以催生着政府会计必然和必须地加以改进,就在于公共危机具有"公共性"的特征和管理上的诉求,就在于这种管理上的诉求需要强化公共危机下人们对危机信息全面、及时、公开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6.
政府信息公开机制中危机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各种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频繁触动人们的神经,成为时下社会最为敏感的话题时,人们不得不更为虔诚地相信和依赖政府。政府如何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公开、透明的需求,在危机管理中把握舆论导向、巩固和完善政府形象、保持社会稳定和谐有序地运转,危机新闻发言人制度就被特别提上政府议程,成为当下政府化危机为转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公共危机频发,政府对危机信息快速发布有利于遏制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发布范围不当,则会影响危机的治理,甚至使危机更加恶化,因此研究危机下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对快速处理危机,提升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公开其政务活动,并允许用户通过多种方式依法利用其所控制的信息.它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尤其在危机事件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平息危机事件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政府危机管理是指在某些特殊的紧急情况下,政府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为摆脱公共管理领域发生的重大危机事件,而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的过程。一个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应该包括危机发生前的监测预警机制、危机发生后的快速反应机制、以及总结评估机制等环节。同时,政府危机管理还应注意建立健全相关组织机构,制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政务公开,加大投入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制度等。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张应在政府信息公开背景下建立国家档案馆,横向集成各政府机关提供的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资源.纵向集成管理档案信息和政府公开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制度,并从理论、理念、立法、实践等方面分析了建立国家档案馆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管理制度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信息公开的制度价值并不限于监督依法行政与保障信息获取权。以杭州市政府开放式决策实践为观察样本,其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对公众广泛知晓并参与重大事项的保障作为制度基点,构建了吸纳多元意见的信息渠道,将公众的直接参与导入政府的日常决策。开放式决策模式的实质目的在于证成现代行政权的正当性。在开放式决策的视角下,信息公开正是以充分主动公开作为参与的前提、以保障申请公开获得更广泛的决策认同、以互动协商促进决策结果合理化的多维视角化解现代行政权的正当性危机。把握信息公开重塑现代行政权正当性的关键作用,重新认识信息公开的制度价值理念,将促进行政机关更为主动、积极地回应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12.
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施行背景下,深圳市政府向吴君亮团队公开了本级政府2008年部门预算,并由此拉开了我国政府向公众公开财政预算的序幕。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向公民公开预算刚开始起步,距离建立一个成熟的预算公开制度还存在政府官员和公众信息公开意识薄弱、政府对信息的垄断以及公开的预算如同"天书"等问题。因此,需要采取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文化建设、使公开预算内容"平民化"、在人大常委会下设预算委员会以强化人大预算监督以及推进财政电子政务发展等策略,加强制度建设,突破现实公共预算信息公开中的瓶颈,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相似文献   

13.
公共危机治理是一个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过程。社区作为社会管理中的的基层组织,在危机治理中具有信息、资源和灵活性等优势,然而,应急组织保障不力和社区自治建设的薄弱限制了社区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效能最大化。因此,应该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适时加强社区危机治理的组织建设,培育良好的社区应急文化等。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及其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信息公开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是人民主权和公民知情权的具体体现。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对于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尚存在许多不足,难以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为此,应当进一步加强信息公开立法,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机制和措施,以推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15.
笔者认为,之所以要推进公民参与政府信息公开,一是因为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变迁,在信息公开方面,政府不再奉行严格的保密制度,把普通公民拒绝于信息公开之外;二是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凸显,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对公民的法律义务,基于此,公民参与政府信息公开也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三是公民信息获取权的发展,公民从要求知晓政府信息到政府主动公开信息,这既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是公民信息获取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过程研究——以河南“钻60事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管理是关键,如果处置不当,容易造成危机的扩大化,将会给人民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和国家安全的不稳定。因此,加强危机管理,尤其是加强对危机信息过程的有效管理便成为处在现代化发展关键时期所要认真思考的一项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河南“钴60事件”的信患管理过程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从其信息封锁、信患无序、信息纠正、信患对称四个方面实证研究来看。我国在公共信息管理方面存在很大不足。我国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过程须从信息公开、建立信息管理体系、媒体利用、信息资源共享等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协同能力与应急管理现实需要差距较大,具体表现在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危机预警机制,缺乏综合危机信息管理平台的,以及跨组织合作能力较弱。针对此,我国应从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危机教育、信息平台、应急管理法规、管理机构、应急管理评估体系及应急管理资源战略储备八大方面提升政府应急管理协同能力。  相似文献   

18.
信息公开是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视角,指出基层政府在信息公开中存在供给与需求相脱节、政府信息公开质量不高、公开速度慢、公开渠道不畅等问题。分析问题根源在于信息公开供给主体服务理念尚未确立、信息公开需求客体权利意识不足、信息公开供给制度保障体系不力。以此从确立信息公开供给主体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升信息公开需求客体权利意识、完善信息公开供给制度保障体系等维度,阐释了基层政府提升信息公开质量、满足公民需求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9.
公共财政是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应对公共危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治理能力的不足体现为信息公开的淡化、法律条款的僵化以及问责机制的弱化.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社会公众对政府呈现出了差序信任的格局.通过溯源式的制度审视,这些问题可以归因为透明度的缺失、能动性的缺位以及问责制的缺席.因此,有必要在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的化解轨道上形成财税法律制度完善的共识,包括信息公开法律机制的深化、税收优惠法律机制的优化以及行政问责法律机制的强化.  相似文献   

20.
论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公众参与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参与是协商民主理论的实现形式,是现代民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尤其是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和事项的确定,关系到知情权、隐私权等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和公共利益的实现及其相互之间的平衡。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引入公众参与制度是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需要,也是合理认定公共利益的需要。然而,综观《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我们可以发现,公众参与制度在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缺失。为贯彻参与民主理论和正当法律程序原则的要求,应当在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引入公众参与制度。其具体的制度框架应当包括: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听证会制度;设置独立的政府信息公开审查咨询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