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彼得原理被西方人评价为可以和科学史上牛顿、哥白尼的发现相媲美的、最深刻的社会和心理学发现。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造成政府效率不高,做领导的不做事,做具体事情的不是领导;国有企业办不好等一系列现象。如何破解彼得现象,本文试图利用老子的管理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智慧来分析、引导人们选择、优化正确的事业观,价值观,在老子那里:“道法自然”的核心是“人法自然”。而要“人法自然”首先要了解人心,做到“心法自然”。因此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主动、积极地遵循客观规律去“善为”,不勉强自己做违背自己与自然的事,从而自然的避免彼得现象。  相似文献   

2.
彼得原理被西方人评价为可以和科学史上牛顿、哥白尼的发现相媲美的、最深刻的社会和心理学发现.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造成政府效率不高,做领导的不做事,做具体事情的不是领导;国有企业办不好等一系列现象.如何破解彼得现象,本文试图利用老子的管理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智慧来分析、引导人们选择、优化正确的事业观,价值观,在老子那里"道法自然"的核心是"人法自然".而要"人法自然"首先要了解人心,做到"心法自然".因此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主动、积极地遵循客观规律去"善为",不勉强自己做违背自己与自然的事,从而自然的避免彼得现象.  相似文献   

3.
丁世林  闻华 《品牌》2012,(11):62-66
<正>在管理领域,有一条与帕金森定律齐名的法则,这就是彼得原理。提出这一原理的,是一位普通的教师劳伦斯·彼得。劳伦斯·彼得(LaurenceJ.Peter,1919-1990),出生于加拿大温哥华,1941年成为一名教师,有着丰富的中小学教学经验。1957年,他获得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学士学位,1963年,他又在该校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彼得的经历很丰富,但基本上一直在教育界,当过  相似文献   

4.
《商》2016,(15)
彼得研究了百份的管理实例,试图证明这样一种规律,就是在层级组织中,许多不胜任的问题,其实就是层级组织内部本身存在的向上爬的必然性造成的。由于组织中人力资源的需求和激励机制的存在,下一层组织的优秀员工,总是经不住内心对于权力的渴望急于得到晋升,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领导者往往认为能做好手头工作的下级会成为好的领导者,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了彼得原理现象。该规律的假设:在一定的时间内,在足够阶层的层级组织中,每个人都将从自己胜任的阶层晋升到不胜任的阶层,每个职位中将有不能尽责的不胜任员工所占据。而在现实的层级管理中,目前在职位上的那些尚未到达自己不胜任阶层的员工,正是推动层级组织管理绩效的动力。笔者认为彼得原理中某些定律过于绝对,已然不适用于当今。  相似文献   

5.
觉真法师 《新财富》2013,(8):118-119
作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富二代”,巴菲特之子彼得在《人生由你打造》一书中以亲身经历告诉人们,富爸爸留给他“真正的东西”就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佛教提倡弃绝贪嗔痴,学修戒定慧,在巴菲特和彼得父子的精神世界里,我看到了这种弃贪自律的心灵闪光。  相似文献   

6.
现在已经是十一月。我们经常听到好于预期这句话,国内情况是好于预期,国际情况也可以说是好于预期,说明预期和客观发展有一定的距离,当然由于人们做出了努力,努力见到了成效,但是预期也包括了人们的努力。目前大家都在议论明年,经济形势会怎么样,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议论中,似乎议论“上面”应该如何比较多,也就是议论政府的走向,议论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议论对内涵的充实、完善和微调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再好的政策也需要一级一级去落实。在这里,我们先不议论“上面”应该怎样,而是想重点探讨一下,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应该注意什么,企业应该注意什么,个人应该注意什么,协会、中介等社会组织应该注意什么,媒体应该注意什么。提出五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敏锐感知变化,根据变化不断创新”,彼得.圣吉认为企业经过“修炼”才能获得这种能力。其中的过程就如吉姆‘柯林斯说的:“每一步部不能决定最后一定成功,每一步又部决定着最后的成功。”  相似文献   

8.
组织学习是近二十年来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领域,我国企业界在组织学习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活动两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对我国企业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以期对组织学习的全面完善和深入开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如彼得.圣吉所说的,每个企业都有两种理论:它所拥护的理论与它所使用的理论,而且这种理论有时会重叠,但不会完全重合,如何透过前者看到后者,是有效的商业分析首先要做到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衰退的真正含义是你的邻居失业了,萧条的真正含义是你自己失业了,崩溃则是指国家和你一起失业了。“如果你不想在未来10年小知所措,那就一定要关注彼得的动向,不管对错,都会让你受益无穷。”能够让手握“水晶球”的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惺惺相惜的“神秘”人物,就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投资经纪人、财经作家彼得·D·希夫,他曾因准确预见2008年金融危机而为世人所知。今天收获褒奖的同时他却感到“一阵无助的痛楚”,在彼得看来,这些只是大震前的“震颤”而已,真正的崩溃正在逼近……更多人相信,这并非是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心理经济”即将到来学说的叙述,从心理学体系、市场营销心理学和解决电子商务相关问题的三个角度较详细地论述了心理经济是未来经济的观点,目的在于注重心理学知识及理论在网络经济活动中的应用,为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王丰 《商业研究》2003,(18):4-6
中小企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我国中小企业正面临诸多困难或问题,这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系统基模能帮助我们从系统和动态两个角度来分析系统中各个因素在系统发展各个阶段所起的作用,根据这个基模来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的成长上限问题,就能克服这个上限,使我国中小企业迈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相似文献   

13.
彼得&#183;林奇神话般的投资故事在英雄云集的华尔街不胫而走,美国《时代》周刊称林奇是全球“第一理财家”;《幸福》杂志则赞誉他为“股票投资领域的最成功者——一位超级投资巨星”;美国基金评级公司将林奇评定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人”;而一个让华尔街至尽津津乐道的称呼就是彼得&#183;林奇对自己的封号——“股票天使”。  相似文献   

14.
宫彦君 《消费导刊》2012,(1):111-112,116
《所以》和《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分别是新写实作家池莉与方方的作品,本文对作品中两位知识女性的成长经历与女性伴随抗争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过程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各自特点。  相似文献   

15.
潜流于七十年代,在八十年代迸发的"朦胧诗"在中国新诗史上的意义决不亚于"五四"白话诗的出现,从某种意义说,它是新诗的第二次革命。"朦胧诗"这个最初含贬义的名词,由于论战双方的沿用,逐渐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固定下来。"朦胧诗"使诗歌从工具性功能中解放出来,强调了艺术的本位,并最终确立了诗歌艺术的本位原则,使多元的发展呈现不可遏止的态势,它所具有的现代主义诗歌的开放性为自身赢得主流地位。然而对于"朦胧诗"的精神之流与知识定位的认识尚未完成,所以探索朦胧诗的诗学价值,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诗学的复兴与建设工程将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从而也使中国现代诗歌按其自律性这一方向不断健康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学习以及与各地学员的广泛交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的重新定位变得更为清晰。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目前我们工作中面临的三个问题:一是相对落后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17.
李玉祥 《商场现代化》2007,(25):172-173
本文回顾了营销哲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分析其局限性,最终提出和谐导向营销哲学是系统的、体系完整的营销哲学,和谐营销哲学是未来主流营销哲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商》2016,(7)
我觉得谈论的以下几个问题是任何哲学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虽然人们的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哲学那些实质性的问题却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所以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出一些更好地理解哲学家们所提出来的那些问题的新的见解或阐述,而不是另类独行的想完美地解决或发现这些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先秦道家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之一,尤其以老庄为代表。他们从“道”的视角来阐述着生命的奥妙,其中自然无为、不争的人生态度,逍遥自在的人生理想以及重生养生的生命哲学无疑充满着敏锐睿智的思辩特质,为当代大学生们认真思考生命的存在,珍惜生命、珍爱生命提供了更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商》2015,(36)
科学与哲学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两大基石,他们构成了文明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相伴而生。哲学的考察并非脱离人的认识而自然进行,而主要是人类在自己的认识中努力去探求自然本身起源、发展、运动的过程。因此,人类所获取的现实只是概念式的,而概念仅仅是现实的符号,哲学视域仅仅局限于物质和精神层面,而无法深入到物质或精神更基础的层面。信息科学尤指信息论的发展,不断深化内在自觉的主体程序,揭示出物质世界如何发展自身和发展阶段,并借助于媒介技术延伸自身信息活动,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