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测度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混合型脆弱性,是一般意义上的脆弱性与体制转轨的制度摩擦造成的特殊脆弱性的混合物.本文运用宏现经济法来测度1985~2006年间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程度及其分布,并采用Logit模型对影响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诸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分别从宏观经济层面、中现金融层面、微观银行层面反映其对银行脆弱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面对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崛起的双重冲击,中国银行业的资金成本不断攀升,利差持续收窄。未来这一困局将持续困扰银行业,要求银行从根本上进行转型。发展零售银行将是银行未来的出路所在。麦肯锡分析了零售银行未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借鉴国内外领先银行的经验,提出了中国银行业跨越式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策略和具体实施路径。麦肯锡认为通过零售银行八大策略,能够有效带动银行收入增长,在中长期可以促使银行资产管理规模、中间业务收入、存款、价值客户数等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3.
宏观经济因素对银行体系脆弱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宏观经济因素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影响.Logit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银行体系脆弱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小;货币供给因素、投资因素及资本市场规模对银行体系脆弱性具有正向影响,其影响程度较大.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货币供给对银行体系脆弱性具有负向冲击效应,投资因素对银行体系脆弱性具有正向冲击效应.研究结果可为建立健全银行体系与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VAR模型的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业比其他行业更容易出"故障",其根源在于其内在的脆弱性。脆弱性一旦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银行以致金融和经济危机。从银行体系脆弱性实证研究着笔,重点分析中国银行业脆弱性程度、原因、影响因素以及舒缓建议,并运用VAR模型就众多宏观经济变量和金融变量对金融指数进行实证检验,阐述影响我国银行业脆弱性的因素构成及其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模拟出我国银行业的季度脆弱性趋势。  相似文献   

5.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理论分析及实证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行体系稳健与否是事关国家金融发展和金融稳定的重大课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有关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研究的理论文献及其新进展 ,然后运用 1 978~ 2 0 0 0年间的数据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进行了初步测度 ,结果发现中国银行体系在 1 978~ 2 0 0 0年之间有 1 1年是不稳定的 ,尤其是在 1 992年和 1 998年前后更为突出 ,银行体系存在较大的风险。最后通过对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的成因进行了量化分析 ,研究表明银行体系脆弱性是金融变量和宏观经济变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不是某一种因素使然 ,因此单纯的考察某一类变量对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影响往往难以得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银行体系稳健与否是事关国家金融发展和金融稳定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有关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研究的理论文献及其新进展,然后运用1978-2000年间的数据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进行了初步测度,结果发现中国银行体系在1978-2000年之间有11年是不稳定的,尤其是在1992年和1998年前后更为突出,银行体系存在较大的风险。最后通过对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的成因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表明银行体系脆弱性是金融变量和宏观经济变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某一种因素使然,因此单纯的考察某一类变量对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影响往往难以得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关于银行脆弱性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事件分析法、CAMELS框架、信号法等,这些方法分别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性.作者对此进行了评析,并且认为一个好的银行脆弱性测度模型应该具有三个特征:(1)模型的解释因素应该是导致银行脆弱的关键因素;(2)模型计量简便易行;(3)模型应具有预测功能,而不是事后测度.在此基础上作者构建了银行脆弱性指数(Banking Fragility Index),并运用该模型对中国银行业1999-2007年间的银行脆弱性进行了测度,最后对构成银行脆弱性的成因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导致银行体系脆弱的原因或有不同,政府有效治理的目标与方法便存在差异。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不仅来自于市场方面,更有其体制根源。改造银行与政府的关系,改组分支银行体系,都要求立法确定银行机构的独立性,明确其法律地位与责任,界定与规范其功能。同时,中国的银行体系不适合所有分支银行的商业化,许多分支银行的基础功能还是储蓄银行,在此基础上可发展成为社区银行。  相似文献   

9.
一、"资本制约"增长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的发展轨迹看,缺乏资本观念,缺少资本金约束,加之公司治理结构及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普遍存在"速度情结"与"规模冲动",一直采取的是一种迅速扩张的发展战略,资产增长、规模扩张、市场份额是重要的经营目标及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经济快速增长与经济转型时期银行业的迅速扩张,造就了今天如此庞大的银行规模,积聚了较大的风险,产生了一个庞大而虚弱的银行体,导致中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不高、资产质量低下、风险水平较高.同时在市场机制还不够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还不太完善的情况下,这种没有约束的非理性发展还会对国民经济健康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动态因子分析的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判断与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体系作为国家金融的命脉,对一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动态因子分析的方法,构建了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指数.通过对1998-2007年十年间季度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程度总体上来说呈现下降趋势,但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因此,本文将整个脆弱性指数区间分成五个阶段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了银行脆弱性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1.
银行体系脆弱性具有内生性,是由银行业本身低杠杆率、期限错配、信息不对称、经营的顺周期性等特点决定的.作为商业银行业务的一个重要分支,小企业金融同样具有脆弱性,且严重程度更甚.通过银行体系脆弱性测度方法的分析研究,可以找出应对小企业金融脆弱性的策略,即推进内部评级法,实施行业信用风险限额管理,保持信贷规模的适度扩张,提高小企业金融的收益水平,实行逆周期动态计提拔备,实现小企业金融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构建脆弱性核心指标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我国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波动增大,但整体稳定.不良贷款与被解释变量银行体系脆弱性显著正相关,不良贷款越高,银行体系越脆弱.当前应重视不良贷款的反弹,降低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的负面影响.运用宏观政策来化解不良贷款,通过完善银行监管、创建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来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运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16—2019年全国46家村镇银行的数据,通过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测算村镇银行脆弱性水平,实证分析主发起行持股比例与村镇银行脆弱性水平的关系。研究表明:村镇银行脆弱性水平整体呈缓慢下降的趋势,但平均水平仍然相对较高;主发起行持股比例与村镇银行脆弱性水平呈正U型关系,表明存在可使村镇银行脆弱性水平最小化的最优主发起行持股比例。因此,应提高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安排灵活度,完善村镇银行内部管理机制并推动专业化经营服务,出台多层次财政政策以支持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银行体系脆弱性进行深入分析,明确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定义;阐述银行体系脆弱性与银行风险、银行危机的关系,指出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分析了脆弱性的成本;通过对货币政策、实体经济与财税及国际收支的分析,简述银行脆弱性的经济影响,指出其将对整个支付清算体系的威胁,加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危及金融安全,并有引发金融危机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在既有的 2 0多年改革中 ,中国银行业走过了一条从单一的国有金融产权完全垄断到多种产权形式初具竞争的渐进道路 ,其结构变迁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由于改革的路径依赖以及政府对银行业的严格管制 ,当前国有银行仍占垄断地位 ,非国有银行的竞争力明显不足 ,整个银行体系的经营绩效连年下滑。加入WTO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将进入全面开放时期 ,不仅对外资银行而且对民营银行的进入壁垒将会逐步拆除。体制内外产权改革的并进将使未来中国银行业的结构走向多元化、多层次的竞争局面。  相似文献   

16.
《银行家》2011,(10):10+6
2010年,中国银行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令世人瞩目,银行盈利能力、竞争发展能力和风险拉制能力显著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但中国银行业在延续过去十余年高速发展态势的同时,来自外部国际金融体系深刻变革和内部经济金融运行发展动向调整的影响逐步显现。未来5一10年,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金融运行将持续"低迷",银行业发展面临的实体经济环境宽松不在,全球货币政策方向调整将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17.
赵越 《新金融》2015,(11):32-37
为了量化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本文构建了一个涵盖利率风险、银行间传染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系统性风险量化模型,采用中国129家银行的财务数据,通过拓展的矩阵法对不同冲击下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压力测试。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会显著增加中国银行系统的脆弱性,提高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水平;利率敏感性缺口较大、规模较小的银行更容易倒闭;重度压力测试下会爆发银行业系统性危机。基于实证结果,本文认为:为规避系统性风险,银行应当严控利率风险、加强产品创新和业务拓展,并且在存放同业资产时,选择同业资产少的银行作为交易对手,防止同业交易过于集中导致系统性风险的积聚。  相似文献   

18.
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内源性质。影响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因素主要有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结构、信贷的自我反馈机制、治理结构特点及银行体系特征。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体系脆弱性可以分为原生性脆弱性和衍生性脆弱性,其根源在于监管手段与技术落后、治理结构错位等。  相似文献   

19.
影子银行系统提高了资金的流动性,造就了金融市场的辉煌,但因其产品结构复杂、杠杆率高等特点也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风险.本文在对影子银行体系脆弱性分析的基础上,概括了后危机时期国际社会对影子银行系统的主要改革措施,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促进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的举措.  相似文献   

20.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银行脆弱性预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探讨了国有银行脆弱性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和基本框架.文中强调了在银行调整和开放加快、系统性风险增加的情况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国有银行脆弱性预警模型的紧迫性.仅靠对国有银行的监管不足以保证银行体系的安全.有效的预警系统必须对综合指标和核心指标进行全面监测.在简介西方银行脆弱性研究现状基础上,详述了其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国际经验及其新进展,最后提出了中国国有银行脆弱性预警模型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