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徐晓望 《中国农史》1994,13(3):31-38
清初东南区域出现了粮食过剩的情况,于是许多农民转而进行经济作物及手工业的商品经济生产,使东南经济日趋活跃,出现了康雍乾盛世的繁荣。然而,小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导致东南区域粮食减产,及至成为缺粮区,粮价飞涨,老百姓生活困难,出现了闹赈,禁粜,抢米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清延为解决这些问题,拨款运粮至南赈济灾民,赈济成为国家财政最大的负担。面对这些问题,东南人民出现了两派意见:儒生与城市平民主张禁止经济作物处  相似文献   

2.
重农抑商是贯穿我国封建时代的一条重要的经济原则。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确立重农抑商,历经各个朝代,重农抑商不仅为我国封建时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的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到了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却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主要表现在抑制我国经济、社会、意识形态和法治思想等方面。而这些表现在现代中国也能或多或少的看到些影子。本文以社会发展基本原理出发,探析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经济经济制度———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和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3.
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性和进步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多方面论述了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必然性,探讨了它在历史上的作用,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封建社会生产力看“重农抑商”的合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农抑商”是探讨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一项农业政策,它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结合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分析“重农抑商”如何由保护和促进农业的发展,成为阻碍农业的发展,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5.
当前农村缺粮群众生活安排浅析曾治亚当前农村群众生活安排中出现的问题一、粮食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缺粮人口逐年增加。近几年来,由于级级办开发区,国家公、铁路扩建,基建占地,农民建房和粮田改种经济作物等情况的出现,全市共减少粮食耕地面积1.2万亩左右。粮食耕...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简述了管仲、计然、范蠡、李悝、商鞅等15位中国古代杰出思想家、改革家提出的粮食经济观,以及推行农业粮食的变法措施:一是简述了"重农抑商"和"重农厚商"理念的演变;二是简述了"积贮"理念,以及粮食"常平仓""义仓"制度的变迁;三是简述了"贵粟"政策,以及运用市场机制调节粮食生产和销售的效应;四是...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简述了管仲、计然、范蠢、李悝、商鞅等15位中国古代杰出思想家、改革家提出的粮食经济观,以及推行农业粮食的变法措施:一是简述了"重农抑商"和"重农厚商"理念的演变;二是简述了"积贮"理念,以及粮食"常平仓" "义仓"制度的变迁;三是简述了"贵粟"政策,以及运用市场机制调节粮食生产和销售的效应;四...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简述了清代广东缺粮的原因。分三方面探讨清代中央政府及广东地方当局为改变粮食供求状况而采取的政策:(1)流通政策:实行比明代更为严厉的禁籴政策,禁止本省大米出口,其次是鼓励省内地区的粮食流通,外省大米进口,逐步放宽外洋大米进口,增加本省粮食供应数量。(2)积贮政策:加强州县一级的粮食贮备,严格常平仓的管理措施,保证省、府常平仓的储存数量,鼓励民间社仓、义仓的发展。(3)生产政策:通过大力垦荒,推广农业技术、大兴水利建设以增加粮食生产。但总的来说,清代广东粮食政策是不成功的。关键在于土地的增长及粮食生产的增长远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  相似文献   

9.
对于先秦的重农思想,学术界曾进行过广泛的探讨,但近年来这一专题研究有些沉寂。本文立论再探,旨在从理论上分析阐明先秦时期重农思想的完整体系已形成,即业已成型;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重农”势必要求“抑商”,“抑商”只是手段,而非目的。“重农”与“抑商”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完整意义上的重农思想。  相似文献   

10.
李卫东  昌庆钟  饶武元 《中国农史》2001,20(4):50-54,14
清代江西经济作物的种植较之明代有了较大发展,其范围遍及全省各地,其规模也日益扩大,出现了一批经济作物专业种植者,且成为不少地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但总体来看,由于粮食生产水平有限,致使经济作物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依然是清代江西经济的主体,封建的生产方式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农史文摘     
在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原因的讨论中,史学界普遍把重农抑商政策作为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拟纠某些偏颇之说,以求公允、符实的评价。(一)在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重农抑商政策虽然贯穿始终,但在不同历史时期里抑商的程度是有区别的。春秋时期,不少君主推行了重商政策,商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也逐渐形成。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而起用法家鼓励耕战。秦统一六国后,表面上似乎继承了先代的抑商政策,但实际上并没有采取抑制商人的措施,在政治上还对某些大商人予以宠遇、优礼。汉初为了恢复与发展生产,统治者采取了重农抑商政策。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对商人课以重税以及三令五申重本轻末,是当时自然  相似文献   

12.
1993年国家对粮食购销体制进行一系列改革,这对于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水平起了积极作用,然而,当粮食购销体制由计划经济轨道逐渐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些长期缺粮地区,却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以玉林市北片几个山区乡镇的情况为例:1、粮食商品率低,政策影响效应有限。这些缺粮乡镇“人多地少”,加之小农经济方式束缚,种粮仅为吃饭,粮食商品率近几年一直维持在6-7%之间,90%以上为自食部分,不需经过市场流通,基本处于价格变动之外。2、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对粮价上升的冲减效应。1994年春以来,农业生产资料…  相似文献   

13.
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虽然本身不构成劳动能力,但它是诱使劳动者劳动能力发挥的心理动因。尤其在封建社会,要想使农业产量增加,只能依靠劳动力的投入,如何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出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贫富,“农夫惰于田者则国贫也”。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封建经济中尤其重要。封建统治者除了依靠重农抑商来保证百姓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以外,还采取了其他的政策或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东南沿海地区耕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目前我国最大缺粮区--东南沿海地区为研究对象,定量阐述了东南沿海地区不同时期耕地资源的生产车与合理人口承载量的动态关系,并对缓解该区人口-耕地一粮食的矛盾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随着粮食价格持续下跌,粮食生产效益也持续下降。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生产、外出务工经商相比,机会成本急剧上升,粮食从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转为比较劣势的农产品,有些粮食品种甚至处于绝对亏损状态,农民依靠种粮增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作物生产、养殖业经营,或者外出务工经商成为理性农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安徽蒙城县根据国家粮食生产发展政策,发挥区域农业优势,主攻粮食生产,发展现代农业,充分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粮食产量逐年攀升,已连续6年丰产丰收。初步统计,2009年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25.5万亩,总产129万吨。  相似文献   

17.
新疆夏粮收购即将开始,为保证粮食收购政策的落实,自治区政府对粮食收购提出要求,各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简化收购手续,方便农民售粮。要按照收购计划的交售数量及时兑现直补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利益。鼓励销区与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到产区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粮食主产区在确保当地粮食平衡的同时,要给销区和缺粮地区提供商品粮源。  相似文献   

18.
韩玉 《农金纵横》2004,(3):18-20
为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农村社会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今年初,中共中央以“一号文件”形式出台了《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了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贯彻落实中央文件  相似文献   

19.
解决农民吃饭问题的粮票 民以食为天。新中国建立后,1953年,党中央对粮食实行了统购统销政策。1955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规定,农村粮食实行“定产、定购、定销”政策,对农村缺粮户实行国家供应粮食。对这部分农村定销、常年统销、因灾返销等农村粮食供应的有“农村供应粮票”、  相似文献   

20.
开展多种经营已有多年的浦北县北通粮所,1994年粮食恢复定购制度以后,粮所在抓好政策性业务的同时,多种经营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1995年全所实现利润16.4万元,被评为市、县粮食系统先进单位。粮所在开展多种经营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农村粮管所开展经营,不能贪大求洋,必须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出发,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一、从缺粮区的实际出发,抓好议价粮的外购内销北通镇是农业经济作物区,以生产香蕉、荔枝而出名。全镇有80%水田种经济作物,产粮很少,年人均自产口粮只能维持一个月,缺粮面大。农民交粮、吃粮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