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或有事项会计应包括资产负债表日会计和期后时期会计.资产负债日的或有事项,仅对于企业因此而承担的负债分别不同情况或在表内确认或在表外披露.期后事项按其对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的不同影响区分为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分别调整报告年度的会计报表和在报告年度的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相似文献   

2.
金龙  黄伟 《新智慧》2005,(11):31-32
一、预计负债的含义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以下简称《准则》)规定,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其结果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是或有事项的结果。《准则》将“或有负债”定义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  相似文献   

3.
张晓梅 《大众商务》2010,(1):126-126
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或有事项中预计负债、或有负债做了明确规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对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本文结合新会计准则针对预计负债、或有负债的概念,确认、计量及披露等方面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4.
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或有事项中预计负债、或有负债做了明确规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对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本文结合新会计准则针对预计负债、或有负债的概念,确认、计量及披露等方面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5.
或有事项作为一种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有别于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从谨慎性原则考虑对或有事项准则作出了规范要求。学习和运用该准则时应注意掌握或有事项涵盖的内容、或有事项的确认和计量以及会计报表的披露问题。  相似文献   

6.
或有事项这一特定的经济现象,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存在潜在的风险。特别是企业或有负债的存在,极大地影响到银行的贷款决策及贷款风险。2000年4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和2000年1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都规范了或有事项的处理和披露,银行信贷部门应充分关注企业或有事项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贷款决策,才能使贷款的风险得以控制。  相似文献   

7.
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以下简称“或有事项准则”)比较全面地规范了或有事项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本文拟就或有事项审计的几个相关问题谈谈以下看法。 一、或有事项相关概念 或有事项准则涉及若干重要概念,有些概念是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首次定义,比如或有事项、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等;有些则是对会计准则已规定的概念进行更为合理、准确的定义,如资产、负债等。从定义上看,或有负债是潜在义务或不能很可靠地计量、不是很可能发生的现时义务;或有资产是潜在资产,这两者均不符合资产和负债要素的确认标准,因此不能确认为资产或负债。这一点与以往的概念和做法有很大的不同,实际上,或有事项准则将以往的“或有负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确认为负债,另一部分归入新的“或有负债”,这一做法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中对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规范非常相似,只不过国际会计准则将时间或金额不确定的负债定义为“准备”,而我国未对这类负债进行定义而已。 或有事项涉及两方或多方当事人,相关的义务和权利是对称的,即对一方来说是义务的,对相应的另一方则是权利。因此,或有事项的确认不能限于对或有事项产生的义务的确认,而忽...  相似文献   

8.
阐述或有事项的内涵,分析了或有事项在确认、计量及披露等方面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9.
谈谨慎性原则在或有事项准则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部在2000年6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以下简称“或有事项准则”),是在总结我国企业经济业务新变化、结合相关国际会计准则新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不仅吸收了原有的会计基本原则,并且还有所发展。笔者试从谨慎性原则的角度来讨论或有事项准则对我国会计理论结构的完善和发展。 一、谨慎性原则在或有事项确认时的运用 或有负债包括两类义务:一类是潜在义务,另一类是特殊的现时义务。或有负债作为一项潜在义务,其结果如何只能由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来证实,其不满足负债的定义。负债的基本特征是企业的现时义务,因此,或有负债作为潜在义务,不能确认为负债。或有负债作为一项现时义务,其特殊之处在于:该现时义务的履行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者该现时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如果把具有不确定性的或有负债确认为负债,显然不符合稳健原则。为体现谨慎性原则,不应该确认或有负债为负债。如企业状告他人侵犯其专利权,当法院尚未对诉讼案审理终结期间,该诉讼案构成了企业的或有负债。这是由于经济利益是否流出企业尚难确定.所以,不能确认为一项负债,只能在资产负债表附注中披露为一项或有负债。相反如果在法院受理该诉讼案期间,构成的是一...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论述了我国或有事项准则中的“预计负债”与“或有负债”概念上的区别、确认计量的区别,并举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1.
或有事项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引发的,其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和不能控制性,只能由未来发生或不发 生的事项予以证实。它包括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而补偿金额的存在则以预计负债的确认为前提。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留存境外的人民币资金通过人民币外债的方式又流回境内。从跨境人民币外债发展进程着手,研究发展人民币外债存在的成本与收益,比较分析人民币外债与外币外债的异同,有利于提出发展人民币外债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债收益率曲线描述某一时点上一组上市交易的国债收益率和他们所余期限之间的关系。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基本属于平向类型,即国债收益率对国债期限的变化呈钝化状态,说明国债发行中存在问题。应建立合理的国债利率结构,改变国债期限结构与利率结构倒置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国债风险是财政风险的集中。市场经济中运用国债调节经济是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因此,财政风险不可避免。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财政风险具有改革风险与市场风险两相交汇的特点。从债务负担率看,我国国债尚存在一定发债空间;从综合风险体系看近年整体风险较大,速度增长过快,虽有所控制,但仍居高不下。而且,在国债运行机制、资金使用效果上也蕴藏着一定风险。因此,化解债务风险,既要依赖国债管理,协调债务期限,避免到期债务过于集中,更要依赖于稳定的经济发展,以便为财政收入提供长期而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该文分析了行政式债转股与现行有关法律的冲突情形,指出债转股立法要先行。同时分析了债转股各方当事人可能出现的信用道德风险问题,指出这会助长“赖帐经济”现象产生,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必须要从法律上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6.
企业资本结构治理是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企业现有的资本结构已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成为企业改革的主要课题之一.因此,针对目前贵州省企业改制前资产负债率偏高和改制后股权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及资金体制改进措施尚不完善和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等成因,我们应该从企业内、外部环境两方面来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问题,已经成为潜在的财政风险。亟需在矛盾爆发之前,适度控制债务规模,防患于未然。本文从债务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和负担出发,探讨债务与国民收入和财政的内在关系,从而构建数学模型,论证地方政府新一期债务适量规模以及最佳债务规模,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地方政府公债实践。  相似文献   

18.
熊鹭 《西部金融》2011,(6):43-45
日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已连续多年居发达国家之首,且这一比例仍在不断增长之中.通过分析日本的债务困境,对我们有几点启示: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二是通缩环境中要有意识的控制政府债务规模;三是经济危机过后要警惕债务危机.  相似文献   

19.
乡村债务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乡村治理的重要因素,并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积极稳妥地化解乡村债务迫在眉睫。乡村债务的形成既有经济原因、体制原因,也有其他主客观原因,因此要从积极实施省以下政府分税制改革、杜绝增量债务、积极解决乡村存量债务、强化乡村财务监管等多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化解乡村债务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