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要体现独立自主的经营原则所谓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企业(公司)内部的组织体系和权利配置关系。公司制的基本特征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在所有者作为直接的经营者时,他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竭尽全力地工作,期望使资产获得最大的增值。但是,当所有者将其资产委托给代理人——经理去管理和经营时,由于资产不归经理人员所有,经理人员如果由于能力不足或失职造成的损失则要由资产的所有者——股东来承担。由于利益冲突,也就存在着经理人员通过牺牲股东利益而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可能性。由于经理人员能力…  相似文献   

2.
合谋:公有经济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一个特殊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委托代理理论(the PrincipalAgent theory)是过去30年中企业组织理论最重要的发展。该理论把公司制企业里的股东和经理人员的关系解释为委托代理关系。根据此理论,股份公司里股东是委托人,他们把公司的经营决策权授予经理人员(即代理人)。这种委托关系是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的:1.股东直接通过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行为进行激励与监督,使  相似文献   

3.
刘璐  董丁 《经济论坛》2004,(11):76-77
1.内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指企业内部有关利益主体之间采取管理收益行为的动机,主要是企业经理层为实现自身的利益而对企业所有者采取的管理收益行为。现代契约经济学认为,企业是以一系列自由契约形成的,其中股东与经理人员签订的报酬契约是最重要的契约之一。根据威廉姆森的行为性假定,人都是契约人,股东和经理人员都是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由于股东和经理人员具有不同的目标函数,在报酬契约的执行过程中,经理人员会对收益产生管理控制的动机,以谋取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年度股东大会为股东提供了一个表达他们对公司经营绩效关心的机会,这使得经理们设法表现出良好的经营业绩。为了回应股东的压力,经理们往往会在年度股东大会之前披露积极消息公告。具体来说,在年度会议日期前40天的平均累积异常报酬显着为正。尤其当股东对公司经营绩效越不满,会议前回报越是显著较高。如果股东对管理层的压力过大,如机构持股高或者高管薪酬较高时,过去的业绩不佳的公司就会表现出更高的股东年会前回报。  相似文献   

5.
张双才 《经济论坛》2000,(24):19-20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进一步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董事由股东选举产生,经理由查事会聘任,股东与经理之间(通过董事会)会形成委托代理关系。按照委托代理理论,在委托人(股东)与代理人(经理)都有行为能力的前提下,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效用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原因,可能出现代理人员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即委托代理问题。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减少委托代理成本,应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对管理者进行激励应贯彻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陈国炎 《发展研究》2006,(12):112-113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公司治理解决的问题其实质主要是解决股东、董事会、经理及监事会之间权、责、利划分的制度安排,主要涉及法律层面的问题,其核心是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的有效控制并使经营者的利益与所有者的利益趋于一致。其目标是保证企业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防止董事、经理等代理人损害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刘彦楠  熊楚熊 《时代经贸》2013,(22):145-145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为追求企业生产与经营效率的提高,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已成为一种企业治理的普遍趋势。经理对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负责,然而由于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存在,股东与债务人需要对企业的信息、经理等代理人的行为进行一种了解,以进行相关的控制与监督,财务报表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途径。财务报表反映出的财务信息是企业经营成果的最直接的表示。  相似文献   

8.
一、传统财务目标的主要模式 1.第一种目标模式是“股东财富最大化”模式。企业经理应当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在这一目标模式下,企业接受的所有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均应高于资本成本。股东财富包括股利收入和资本利得两部分,单纯要求股利最大化,则会引起过度的利润分配,公司的财富成长就会受到限制。在考虑股东财富增长率时,经理更愿意保留企业的盈余并利用财务杠杆来增加股东的收益。  相似文献   

9.
吴玲  贺红梅 《经济论坛》2005,(18):54-56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经营环境的变化,英美等国奉行“股东至上”公司治理模式的企业越来越面临企业伦理、社会责任、环境压力等问题的挑战,同时“股东至上主义”的公司治理模式使经理人员始终处于严重的短期目标的压力之下,无暇顾及公司的长远发展,最终反而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在此背景下,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盎格努一萨克逊体系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影响日渐扩大。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和参与,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或是分担了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或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考虑它们的利益,并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补偿,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10.
内部人控制问题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英 《经济论坛》2003,(23):87-90
内部人是指“直接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以及具体的生产经营决策的各个行为主体”。在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中,内部人通常是指经理人员。内部人控制指的是,内部人事实上或者依法掌握公司控制权,他们的利益在企业战略决策中得到充分体现,他们的地位和作用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占主导的一种现象。内部人控制问题是指,经理人员可能利用其直接控制企业的信息优势,谋求自身利益而损害企业资本所有者利益的现象。当前研究我国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内部人的含义应该是包括经理人员、内部一般员工,甚至还包括直接参与企业决策的股东、董事,…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进行跨国经营能否成功,取决于是否有一支能适应国际经营环境的管理队伍,特别是外派经理队伍。外派经理需具有很多基本素质,其中与国内经理有显著区别的一项素质为移情能力,而在国际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外派经理的移情能力或过度或不足,这两种情况对国际企业都非常不利,国际企业对外派经理移情度的控制就显的尤为重要。国际企业对外派经理移情度的控制应从有效选拔有移情潜力的外派经理、做好外派经理的职业规划设计、对外派经理进行移情度的培训、进行移情与回归的引导、从全球角度进行外派经理的合理配置、善用“飞地生活”形式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2.
关于风险投资公司制度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沔 《经济前沿》2002,(12):53-54
一、理论依据——激励理论(委 托代理理论)传统的厂商理论认为企业家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随着经理控制型企业取代业主型企业成为现代企业的主要形式,经理型厂商理论(Baumol,1959、Marris.1964、Williamson,1963,1967)指出了拥有所有权的股东与掌握控制权的经理目标的差异,经理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控制权,以牺牲企业利润,损害股东利益为代价,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但该理论并没有指出解决办法。到了20世纪70年代,建立在信息不对称下的委托代理理论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3.
股权"市场结构"、最优负债和非效率投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代理成本包括股东和经理之间的代理成本以及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害.反映在企业投资决策上,经理为最大化私人利益存在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行为,大股东通过关联方投资的"掘隧道"行为侵占小股东利益.文章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中分析了不同股权"市场结构"下股权集中程度、监督成本与两类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关系,认为在完全竞争股权结构和完全垄断股权结构中,只要当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达到一定水平后,监督才有效率而且监督成本与股权集中程度成反比关系,达到一定股权集中度的分散性股权结构和垄断性股权结构对于降低非效率投资行为的整体代理成本最为有效.文章认为应该适度分散国有股权,鼓励具有有效监督动机的股权适度集中以降低整体代理成本,股东引入最佳负债水平同样也能降低经理的代理成本.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在同时代、同样的时机创业,有的企业可以不断突破,持续成长扩大,而有的企业却只能局限在原有的规模,小本经营呢?分析企业不能随时代发展成长的理由有:1经理(企业决策者)能力不足经理主宰了企业的营运方向,就象铁达尼号的船长,操纵巨轮前进,一旦方向有误,撞上冰山,遇到困难,就无法挽回损失,企业的策略方向不对,就有补不完的漏洞。而经理的能力,可分为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当公司在初创时,经理的决策能力显现在经营范畴、经营区域、销售商品等方面,只要策略方向正确,大部分的创业者都能在事业发展初期尝到成功的甜…  相似文献   

15.
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设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设计必须坚持同权原则,均占原则,市场原则和边际调整原则。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董事会成为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受托人;广大职工,经理人员和股东各自推选自己的董事和监事代表组建董事会和监事会;职工代表大会和经理人员会议与股东大会一起成为最高权力机构;股东,经理人员和广大职工根据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相对原理分享企业剩余。  相似文献   

16.
钱赛星  陈漭 《经济论坛》2007,(3):122-124
一、上市家族企业的代理问题 (一)上市家族企业的代理问题 资本市场公司上市制度的显著特征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由此衍生出公司治理框架下双重的委托代理问题。其一是股东与经理的代理问题,表现为管理机会主义,即管理者在企业利益的幌子下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其二是控股股东与搭便车的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一股一票”的制度使控股股东有机会全面控制公司财务和经营决策,或者任命公司的最高管理团队。在参与决策和对管理层的监管过程中,控股股东可以获取大量的公司内部信息,当控股股东与其委任的或者聘用的高级管理层合谋就可以借用这些内幕信息牟取收益,为此不惜牺牲中小投资者,乃至社会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梁鹏 《生产力研究》2001,7(6):67-69
经理在现代企业的组织机构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由于我国企业法制建设的不完善及市场发育的不健全目前我国企业经理的设置非常混乱 ,经理与企业股东、与公司的董事会之间的关系很模糊。这些问题在国有企业中尤其显得突出 ,时常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本文从经理大概念出发 ,通过分析公司经理的职权、职责 ,以及经理与股东会、董事会之间的关系 ,从而进一步明确公司董事会与经理大委托与被委托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现代企业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两权分离;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由众多股东拥有,而由代理人负责经营,委托——代理问题由此产生。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目标的不一致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而导致所谓的。道德风险”。 为了防范代理人的“道德风险”,人们探索出了诸如年薪制、管理层持股、股票期权、限制股票、股票升值权、高额退休金计划等多种激励约束方式。而其中股票期权被认为是 “激励约束企业经理的最好方式”,是企业经理的“金手铐。。据资料显示,自80年代以来,股票期权的经理激励方式在西方国家企业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上市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模式与治理效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司所有权的核心是股东收益权,分为私人所有权和共同所有权;控制权是影响企业决策的能力,主要有经理的经营控制权和董事会的剩余控制权。公司治理的目的是最大化全体股东的利益。不同的股权结构形成不同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状态。故应根据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的状态、公司技术特征和外部市场竞争程度来设计合理的治理机制以激励和约束控制权主体,实现有效的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20.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使公司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因此,清楚地认识和理解股东、经营者、债权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先决条件。股东和经营者股东作为公司的出资人应当是公司的所有者,股东聘用经营者来替他们负责公司的管理和运作,替股东的利益服务。但是经营者有其自身的利益要求,这种利益很可能会导致背离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甚至出现所谓的“经理控制”,产生高昂的“代理成本”,从而损害股东的利益。经营者让他们的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