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蓓 《财会通讯》2010,(4):49-50,59
本文在介绍家族企业发展的整体状况的基础上,运用Ahman的z计分模型,以26家我国主要家族控股企业作为样本,对家族控股上市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z计分法”模型在评价家族企业财务风险方面具有较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中外大量研究证明,家族企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至今仍然是一种最普遍的企业组织。但对家族企业的概念,众说纷纭,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综观国内外学者对家族企业的定义,基本上一致认为家族企业就是由家族成员控制并占有控股股份,家族成员在其中占据控制地位的一种企业形态,家族企业的主要特点是家族拥有绝对占优势股份,并拥有企业大多数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家族承担着企业经营的主要风险。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9—2017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比较了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所履行的环境责任差异,研究了控股家族涉入对企业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家族企业比非家族企业更少地履行环境责任;在家族企业中,所有权比例的增加会显著降低环境责任水平,家族成员出任董事长会象征性地披露更多环境责任信息,家族涉入时间与环境责任之间总体上呈现出倒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表明,家族企业会有选择地履行环境责任以维护家族声誉同时减少经济利益损失,控股家族涉入对环境责任的影响在创业型和非创业型家族企业中有所不同,在强制披露的企业中所有权比例对企业环境责任的消极影响会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最古老的企业是家族企业。如日本的家族企业 Kongo Gumi建立于公元578年,已经传承到第四十代。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企业也都是家族控股。亚洲各国家族企业占了上市公司的多数,这个比例超过70%。在美国,以标准普尔指数500公司为例,其中超过35%也是家族企业,家族拥有这些公司发行在外  相似文献   

5.
正家族企业是家族资产占控股地位的企业,由于其特殊的产权背景,在管理、文化、经营上形成了特有的家族模式。在企业发展初期,家族模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规模的扩大,家族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目前中国很多家族企业正处在一个特殊阶段——从家族模式向现代企业的转变。如何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克服家族模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Z计分模型在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预警中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结果发现:Z计分模型对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检验发现上市房地产企业中,Z值普遍偏低,主要是国情、行业和财务困境界定等方面与Z模型建立时有差异。建议上市房地产企业进行Z计分模型财务预警时应适当调低Z临界值。  相似文献   

7.
梁冬梅 《英才》2008,(2):26-26
不透明的财务状况、可疑的关联交易、专制的管理风格。这是多数人对亚洲家族控股企业的印象。但是随着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亚洲家族企业也开始倾向于聘请职业的经理人,尤其是具有财务背景的高管。  相似文献   

8.
利用中国A股家族上市公司2010—2014年的数据,检验家族实际控制与企业社会责任(CSR)之间的关系,并研究高管薪酬激励强度对家族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表明:家族实际控制程度越高,基于对家族社会情感财富的保护和增加,家族企业会更加倾向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家族企业对高管实行高强度的薪酬激励(包括年薪激励和股权激励)会导致高管减少对非财务目标之一的企业社会责任目标的关注,即家族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倾向会减弱。因此,家族企业不应对高管人员提供过高的薪酬激励,同时应该在绩效评价中增加情感目标等非财务目标的评价机制,鼓励高管人员在追求财务目标的同时追求情感目标。  相似文献   

9.
李瑜  赵祎禧 《财会月刊》2023,(11):53-60
以2008~2021年我国A股上市家族企业为研究样本,检验家族企业超额商誉与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及其机制路径、不同所有权结构下超额商誉与创新投入之间机制路径的异质性以及超额商誉的前置动因。实证结果表明:超额商誉抑制企业创新投入;超额商誉抑制商业信用融资,促进银行信贷融资;银行信用具有财务刚性,并非家族企业创新投入的最优融资来源;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可以成为家族企业创新的融资来源渠道之一。基于所有权异质性视角发现,非创始人家族控股以及低二代控股组超额商誉对创新投入的负向影响较弱。进一步探究超额商誉的前置动因发现,自由现金流促进家族企业超额商誉的确认。最后,基于企业内部治理水平与外部制度环境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低经营风险组以及低市场化组,超额商誉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抑制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0.
郭凡生 《经营者》2001,(8):57-57
<正> 慧聪并非家族企业现在人们对慧聪是家族企业有所议论,对此我有几点看法: 家族企业从经济学管理角度应有二个定义:一是由家族控股;二是从家族控股中得到了控股的绝对利益。从这两点看,我认为慧聪并非属于所谓的家族企业。因为公司章程从1992年即设立  相似文献   

11.
根据代理理论、管家理论和社会情感财富理论,对家族企业中家族化管理这一非正式治理机制对审计师风险决策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并运用2013—2017年A股上市家族企业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家族化管理可以影响审计师风险决策行为,具体表现为审计费用和非标准审计意见出具概率均显著降低,且家族企业高管与实际控制人亲缘关系越近,审计费用和非标准审计意见出具概率会越低。第一类代理成本在家族化管理和家族成员之间的亲缘关系对审计师风险决策的影响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家族化管理对审计费用和非标准审计意见出具概率的降低作用更为显著;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来看,家族化管理对审计师风险决策的影响在企业衰退期并不显著。对家族企业的审计风险特点的分析,有助于家族企业治理制度的选择以及审计师对家族企业治理风险的应对。  相似文献   

12.
一、家族企业的第一核心竞争力是诚信 《财富》杂志所列500家大型企业中,有175家为家族企业,在美国公开上市的最大型企业中,有42%的企业仍为家族企业所控制,另外,43%的欧洲企业也是家族企业,而在68%的欧洲企业中,主要行政管理人员来自控股家族的委派.  相似文献   

13.
以2002—2007年的全部家族控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投资现金流敏感度角度检验了我国家族控股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发现我国家族控股公司的投资行为严重依赖于企业内部的现金流.融资约束是制约家族企业投资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盛艳  盛乐 《企业经济》2005,(4):83-85
家族企业是一种家族资产占控股地位,家族规则与企业规则相结合的企业组织形态,它常常被描述为一种落后的企业组织形式,并认为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但在家族企业占绝大部分比例的浙江,依靠家族企业区域产业集群,成为中国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原因在于浙江的家族企业在经营中,已经融合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从制度层面克服了家族企业自身发展中的弊端,促进了企业的长效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浙江的“家族企业”才更显得富有内涵,与众不同。因此,中国的家族企业若能融合现代企业制度将是经济形式中绝对有效率的一种。  相似文献   

15.
家族企业是指企业中的资本或者股本主要控制在某一个家族手中,并且其控股家族成员出任该企业的主要领导职务的一种企业形式。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型私营企业都是靠家族化管理发展起来的,其中不乏高效率并且有的还在继续创造着高效率的优势,也有着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对于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分析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以“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分析”为话题来进行浅谈。  相似文献   

16.
<正>目前,家族企业是世界上最普遍的企业形式之一,相关资料显示,理论界对家族企业的关注最早出现在美国。自1996年以来,家族企业成为西方国家,甚至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调查表明,在全世界,华商格外钟情家族企业。香港的经济由强大的家族力量所支撑。香港股市中67%的上市公司由家族控制,而53%的上市公司高级经理人与控股股东有着亲戚关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股权集中程度和控股股东性质两个方面来衡量股权结构,采用的Altman(2002)的Z指数来衡量企业财务风险度量指标,利用2007-2012年中国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小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国有控股的中小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比非国有控股中小上市公司要高;股权集中度与中小企业财务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许墉 《财会通讯》2021,(20):46-50
文章以2011-2018年沪深A股家族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分析师现金流预测、"去家族化"战略和家族企业财务不端行为内在关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分析师的现金流预测能在家族企业财务不端中产生有效治理效应,即分析师现金流预测能显著抑制家族企业的财务不端;"去家族化"战略的实施能显著抑制家族企业的财务不端;"去家族化"显著增强分析师现金流预测对财务不端的治理效应.进一步发现,分析师现金流预测对财务不端的治理效应在盈余波动性高的家族企业中表现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和非家族成员的冲突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而其中演化的非家族成员的叛离对家族企业所造成的危害最大。但相关文献对非家族企业叛离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在案例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的总结了非家族成员叛离的诱发因素,从而帮助家族企业识别企业内部非家族成员叛离的风险大小,从而做出决策。  相似文献   

20.
范德维德显然忘了一点:在让渡控制权方面,家族企业的绝大部分家族都很“顽固”家乐福“突如其来”的内部冲突最终以董事长范德维德的辞职而告一段落。这是一场典型而又具有非典型特征的冲突。表面看,这是不少家族企业的常态——控股家族与公司管理层翻脸,但家乐福的情况似乎没这么简单。与菲亚特、新闻集团等家族企业不同的是.家乐福并非传统的家族企业,即其控股家族(哈雷家族)并非家乐福创始人。1998年,范德维德投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