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沉淀成本是固定不变的,在以前的投资中已经得到支付,因而不应该影响当前或未来决策。然而,当沉淀成本影响当前或者未来决策时,这种非理性行为导致所谓沉淀成本谬误。一些西方经济学者从经济理性和心理效用角度质疑沉淀成本谬误这一非理性行为,从而表明沉淀成本谬误行为本身也是一种理性行为。一方面,我们需要承认沉淀成本谬误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需要采取恰当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着眼于沉淀成本管理,消除沉淀成本谬误,为理论经济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政治哲学与法学上的—个重要命题,乍一看与经济学有什么关系呢?不过,经济学既然有“帝国主义”之称,法律经济学(又有“法和经济学”的说法)也已经大行其道久矣,这个政治哲学与法学匕的重要命题与经济学之间亦非完全隔离。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经济学只重视“竞争”的重要作用,而忽视竞争的另一面“合作”的重要性。“竞争”与“合作”作为经济学的两个重要方面,构成人类经济关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合作”极有可能成为新经济学主流,从而导致经济学的重大变革。文章以主要以“合作”为主线的新经济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应当完成从“革命”到“建设”的转轨──试论中国经济学必须改造劳动价值论胡义成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出发点是劳动价值论,由此,有相当多的论者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出发点也只能是劳动价值论。这显然不妥。“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研究的对...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学研究目前出现在抛弃“苏联范式”的同时,照搬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的倾向。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假设条件与我国经济实际存在重大差异,实践也没有证明其是最好的研究范式、对研究我国的经济现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不能照搬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范式”。应该有经济学研究的“中国范式”并剖析经济学研究的“中国范式”构建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陈俊杰 《经济论坛》2010,(7):201-204
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演绎的"现代"经济学的所谓"科学"方法论,存在其他条件不变、后此谬误、整体与局部合成谬误、主观性、无法应对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以及可信性假说等诸多问题。加之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存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差异乃至冲突,无论新现实主义或新自由主义等国际政治经济学范式,实际上都是为了维护现存国际秩序并服务于既得利益者的意识形态。其所借用的自然科学方法论,在社会科学领域并非绝对科学而没有意识形态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资产阶级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偏见与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7.
廉钢生  单永珍 《经济师》1994,(11):62-63
关于“经济师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探讨●廉钢生,单永珍在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指引下,遵照经济学家的建议与希望,我们牵头开展“经济师经济学”新学科的试创与研究。几年来初有成果,并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应当说,这是我国几百万经济师队伍以及有关经济工作者的盛事。...  相似文献   

8.
科斯陷阱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雷 《经济学家》2002,(3):83-88
本文使用与科斯相同的案例,在“科斯逻辑”的基础上,论证了科斯定理中存在“科斯陷阱”这一谬误。据此进而对交易费用及经济学有关重大问题进行了批判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一、经济学寓言的重要性 现代经济学借助复杂的数学工具构建了一个严谨的公理化体系,因此越来越像一门“科学”了,这令行内的经济学家沾沾自喜,但却受到行外的普通读者频频指摘。的确,从形式上看,经济学越来越像一门“玄学”了,它的术语和方程几乎将所有非专业人士拒之门外。然而,情况并没有这么严重。因为经济学家在写作专业论文时,通常都遵循一些“八股”式的结构,即先是“导论”,接着是“模型”,最后是“结论”。就我所研究的契约与组织理论而言,更有趣的是,作者通常都会在“导论”部分讲—个通俗的故事,或者虚构一个寓言,借以表达文章的主要逻辑和结论。欧美顶级经济学杂志的文章篇幅都很长,完全允许作者这样写作。这样,即便一个完全不懂数学的人,也能通过了解故事掌握文章的主要意思。我相信,国内那些批评主流经济学过于“玄乎”的人,如果真正了解国际经济学文献,至少会稍微改变对主流经济学的“傲慢与偏见”。  相似文献   

10.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加里·S坝克尔教授是社会科学界著名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分子”,他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领域标新立异,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婚姻与家庭是贝克尔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不同意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过时的、不应再“坚持”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用当代马克思主义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否定“传统马克思主义”、制造“传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割裂与对立的理论观点。邓小平理论等当代马克思主义,是坚持与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成果。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是一脉相承的源与流的关系,是继承、坚持与发展的关系。不能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否定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我们都应系统地深入地掌握,都不能照搬照套。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领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主导,不能以西方经济学为主导。更不能用西方经济学挤压和取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学家的圈子里,人们经常在笑谈着一种可能遇到的“An Economic Surprise”,直译成中文便是“经济学的惊喜”。实际上,说是“惊喜”,倒还不如说是“尴尬”。何谓经济学的“惊喜”或  相似文献   

13.
关于经济学“数学化”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是否应该“数学化”一直以来在学界没有一致看法。经济学是“人”学,是社会科学的分支。因此,经济学不可能数学化,数学只是经济学研究凭借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未来的经济学必然要兼容多元方法。只有这样,经济学才能“与时俱进”并适应真实世界的变化而变化,经济理论才能够真正富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贾康 《经济月刊》2013,(9):20-20
中国经济在经受不期而至的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之后,也走到了一个自身“潜在增长率”下台阶而“矛盾凸显”对“黄金发展”瓶颈制约日趋严峻的新阶段。寻求经济增长的可持续,需要对已有的经济学成果有“破”有“立”。首先说“破”。在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生活经验层面考察,对经济学理论迄今已取得的基本成果亟需反思。一是主流经济学认知框架的不对称性。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可说存在着一种共同失误——虽然他们各自强调不同角度,都有很大贡献,但是共同的失误确又不容回避——他们都在理论框架里假设了供给环境,然后主要强调的只是需求端、需求侧的深入分析和在这方面形成的政策主张,都存在着忽视供给端、供给侧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15.
虽然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学界已近乎“主流”,但“制度经济学”这一术语的使用却有些混乱,不同的学者在使用“制度经济学”时的所指并不完全相同。 在欧美经济学界,“制度经济学”通常指的是由凡勃仑、康芒斯等人开创的、美国土生土长的经济学流派,《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也是在前述意义上使用“制度经济学”的(该辞典中没有“新制度经济学”这一词条)。  相似文献   

16.
经济学的“忧郁”和“经济人”的眼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的“忧郁”是指 ,以李嘉图、马尔萨斯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对可持续发展一种早期的“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具有奠基的作用。“经济人”的眼泪是指 ,由亚当·斯密自利性“经济人假说”所导致的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使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只能是“经济人”的眼泪。因此 ,应增强人类的忧患意识 ,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 ,经济学的“忧郁”是防患“经济人”眼泪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7.
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述”与“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要正确处理好“述”与“评”的关系,讲求“述评并重”。因为,西方经济学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形成经济学的感性认知与思维方法,更要使学生在借鉴、吸收西方经济学知识时能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形成理性升华。  相似文献   

18.
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既要强调它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应体现在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的数量规模上。在对于经济领域“左”与“右”的问题上,不能完全用过去的结论来评论现实。对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问题,要注重目标设定是否发生改变。而注重社会公平,并不意味是“低水平的平均主义”。“挺朗”与“批朗”之争的核心是如何进行国有企业改革,而不是接受不接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许多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每当论及消费者偏好及无差异曲线时,作者通常会沿用“左脚鞋”与“右脚鞋”作为完全互补性商品的典型例证。如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教科书中,作者又再一次告诉人们,“左脚鞋”与“右脚鞋”是完全互补性商品。消费者在选择购买鞋子的时候,其偏好反映了消费者所关心的仅仅是成双成对的鞋,即拥有多少双鞋子,而不会去单独地关心一只“左脚鞋”或一只“右脚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毛军权 《经济师》2003,(6):41-42
文章认为 ,经济学是一门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的科学 ,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 ,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中国经济学”概念是不存在的。产生于异国他邦的经济学是适用于中国的 ,具有解释中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能力 ,把握运用经济学原理的条件的复杂性和条件的细微差别性 ,是正确运用经济学原理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