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飞跃 《改革与战略》2006,(10):110-110,I0006
在深圳这座改革创新的前沿城市,不仅科技创新、经济创新,其文化的创新也呈现着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比如青年诗人王飞跃的《国粹精点》,采用古诗与新诗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的确令人耳目一新,给已经处于文学边缘的诗歌,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著名诗人柯蓝认为:“《国粹精点》拓展了中国新诗的写作领域,是一部振兴中国诗歌的作品。” 难能可贵的是《国粹精点》还原了诗歌的本质,让读者重新看到了作为一个诗人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民族忧患意识。诗人很机智的把纷纭变幻的现代生活与千古不衰的古代诗歌结合在一起,既赋予了古诗新的内涵,又加深了新诗的厚度,更向读者显现了词语隐秘组合所带来的魔力,读来令人深深震撼。[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王飞跃 《开放导报》2007,(5):132-135
王飞跃,江西修水县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歌月刊》、《作品》、《百花洲》等发表作品。曾入鲁迅文学院进修,并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家班。著有诗集《爱情九十九》(1991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迟了的打算》。系江西省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并荣获江西省第二届“谷雨”文学奖。[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开放导报》2008,(5):118-121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13亿中国人的百年梦想终于得以实现。作为一位中国公民,在这欢天喜地的时刻,心潮澎湃,激动万分!深圳本土诗人王飞跃难抑心中喜悦,激情推出“王飞跃奥运诗歌作品展”。29首诗作,分“奥运中国”、“奥运英雄”、“奥运轶事”、“奥运瘾痛”、“奥运风采”等五个部分,  相似文献   

4.
2006年3月23日至26日,以“诗意罗江、和谐罗江”为主题,由《诗刊》社、《星星》诗刊社、中共德阳市委宣传部、中共罗江县委县政府共同主办的一次诗歌节,在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隆重举办。罗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诗歌文化史一的一颗璀璨的川西明珠,早在晋代就出现了书写罗江的《古巴歌》。唐代以后,诗人杜甫、陆游。作家姚鼐、张问陶都曾在这里留  相似文献   

5.
文化     
《今日重庆》2011,(11):7-7
诗人华万里、吕进获殊荣10月16ES,“中国当代诗奖(2000-2010)”颁奖仪式暨《中国当代诗歌导读(2010卷)》首发式在荣昌县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当代诗歌导读》编委会、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世界诗人》(混语版)杂志社主办,荣昌县文联等单位承办评选活动共设4个奖项,  相似文献   

6.
孟涣林(以下简称孟):王先生,你好!首先恭喜你的大作<飞越唐诗>出版.王飞跃(以下简称王):谢谢!孟:我读了一下<飞越唐诗>,好象其中的内容就是原来的<国粹精点>.王:对,这是出版社改的书名.  相似文献   

7.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他被誉为“自然的崇拜者”,他同时也是一位湖畔派诗人。《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也是其最著名的诗歌之一。这篇诗歌的重点是语言运用在华兹华斯诗歌中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然深深的爱。通过赏析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语言的简单性和纯洁性,他的诗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8.
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的代表作《当你老了》以朴实的语言,抑扬的韵律,唯美的意境征服了读者的心。《当你老了》这首诗,具有语言的朴素之美、和谐的韵律之美、伤感的意境之美,由此可见其诗歌的艺术魅力。在诗歌的创作中,唯有将真善美与真性情进行充分的表达和渲染其所具备的艺术之美才是不朽的。  相似文献   

9.
正用诗歌来诠释一座诗意的城市,是最直观的方式,也是诗人反哺这座城市最温暖的方式。宁波,自古就是一座诗意的城市,现代的文明之光赋予她更多的诗意所在。我的案头恰好有一本新近出版的2018年宁波诗历——《诗驿站》,收录了53位宁波诗人写给宁波53个文化地标的诗歌。诚如前言所述:这是宁波诗歌界第一次以年历的形式展示宁波诗人的面貌和作品,也试图以诗歌的形式描绘宁波的部分文化地标。这是诗人对所在城市的情感认同和地域认知的一次梳理。诗人们从  相似文献   

10.
杨秋玲 《魅力中国》2014,(16):88-88
《我爱这土地》是诗人艾青的名篇。诗人在诗中借“一只鸟”的口吻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土地”深沉的爱.为世人所吟诵。在历来的研究者中。大都是采用中国传统的诗歌鉴赏理论一“知人论世”的方法。在这里笔者试图引进西方新批评主义的鉴赏理论一布鲁克斯的“戏剧化”诗歌理论。以此来研究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试图打破原有的鉴赏角度.开辟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戏剧化”来合理分析作者、读者和作品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艾德里安娜·里奇是美国著名的女权主义诗人,尤其擅长描写女性在社会中的作用。其作品,特别是诗歌的创作是典型的女权主义作品。她的诗歌《潜入沉船的残骸》是一首关于探寻沉船的叙事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着重描写了“沉船”这一隐喻,在“我”与“非我”之间,以梦想的形态来塑造诗歌。在此诗歌中,开始出现第一人称,女性主体意识开始苏醒,走向自主和独立。本文从“沉船”所表现的隐喻性着手,挖掘了《潜入沉船的残骸》中主体“我”的存在意义,表现出诗人对女性主体存在的探索及作者的思索。  相似文献   

12.
欧广玮  欧玉莲 《魅力中国》2010,(6):248-248,251
杜甫《醉时歌》,其系年众说纷纭,未有定论。本文在辨析吸取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联系诗人杜甫的生平事迹以及诗歌流露的感情,运用“诗史互证”以及“以杜证杜”之方法,进一步考证,得出此诗系年应为天宝十二载秋。  相似文献   

13.
《走向世界》2011,(26):19
高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作家。写诗写作20多年,各报刊杂志。在多家报纸写专栏。出版随笔集《感情的时间》、的海星星》、《机器时代》(与人合)、《玫瑰·蝴蝶》。作品散见《诗刊》、《作家》、《中华读书报》等《她传奇》、《生命从来不肯简单》;诗集《风中  相似文献   

14.
李佳 《改革与战略》2004,(4):112-115
古典诗歌与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非常接近:诗画相通,引诗入画,画面诗化。影视导演要用诗人超越现实、超越生活的“诗人之笔”,拍出“诗化”的画面。  相似文献   

15.
王粲被刘勰誉为建安文学史中的"七子之冠冕",其诗歌风格随着诗人生活阅历的变化而演进,以建安十三年归顺曹操为主要分水岭,形成前后期不同的艺术审美特征。基于诗人所处时代政治因素及身世原因,在创作《七哀诗》及《从军行》等代表性作品时,渗透进其自身不同的思想心态并将之表现在作品的诗风才情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冯雁 《黑河学刊》2013,(9):33-33,115
《偶然》是诗人徐志摩的一首抒情小诗,诗歌仅有十行却蕴含无限魅力,能够动人心弦、引发哲理思考,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现通过对《偶然》的赏析,探讨了诗歌所蕴含的的独特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7.
杜鹃诗话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吟咏“杜鹃”的诗相当可观。诗人们对“杜鹃”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8.
《乌鸦》是美国诗人、文论家埃德加·爱伦·坡的代表诗作。《乌鸦》以优美的形式、韵律极强的音乐感来表现该诗的主题“美妇人之死”。主题、形式和语言的选择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哲学,而该诗的成功实践也证实了其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9.
韩东:我和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早接触韩东的作品,是读他的诗歌。在90年代以后,韩东仿佛把精力放在了小说写作上。《我的柏拉图》、《树杈间的月亮》、《扎根》的出版让诗人韩东成为了为人熟知的小说家。第一部长篇小说《扎根》获得了由南方日报集团下属的两家报纸主办的“华语传媒文学大奖”的“2003年度小说家奖”。2005年,韩东捧出的是新长篇小说《我和你》。在出版《扎根》前,韩东希望有人30万买他的作品版权,这样他不用出版作品。他还说过,希望自己能中个大奖之类,以便有一个安逸的衣食无忧的环境从事写作。到现在韩东还没有得过什么大奖,还得靠手里的那只笔写作谋…  相似文献   

20.
许渊冲教授被《中国文化报》誉为“国内外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惟一专家”。许先生不仅是翻译的实践者,而且是翻译的理论家。他在理论和实践中总结出的其诗歌翻译理论宗旨:‘信、达、优’;译诗的“三美”论;翻译方法的“三化”;翻译的目的“三之”,不仅对中诗英译有借鉴意义,而且对英诗中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