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国内外学者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研究成功的基础上,选用“鲍莫尔—托宾”修正模型对中国的交易性货币需求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实证结果作出理论解释,得出了影响我国交易性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和货币化,利率对我国长期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影响并不显著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货币需求实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赵明勋 《财贸研究》2005,16(2):60-67
股票市场通过财富效应、风险分散效应、交易效应和替代效应等多种渠道影响货币需求,不同效应的影响方向是不同的。本文实证检验了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股票市场的发展倾向于减少狭义和广义的货币需求,且对广义货币需求的影响小于对狭义货币需求的影响,原因可能在于证券保证金纳入广义货币统计口径后,提高了广义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因此,货币政策既要注意货币需求总量的变化,更要关注货币需求的结构变化,利用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来防止股市泡沫膨胀。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对货币供需的调节,为了深入了解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机制,本文以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理论为研究基础,实证分析了我国19802010年间的广义货币需求以及货币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国民收入和利率对长期货币需求存在显著影响,长期货币需求对利率和对国民收入的弹性都要大于短期,同时短期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化缺乏弹性。因此,我国利率调节货币需求的机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货币需求是货币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是货币政策选择的理论出发点。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股票交易量不断扩大,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渐渐显露。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其程度虽然不如GDP显著,但是股票市场会影响货币需求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为了正确衡量一国的货币需求量,必须要考虑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在对我国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的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结论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股票价格与货币需求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琼  蒋振声 《商业研究》2003,(12):93-95
股票价格对货币需求具有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交易效应和替代效应,最终影响取决于四种效应的综合作用。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股票价格分别与广义和狭义货币需求存在某种长期均衡关系,并且互为因果,具有反馈效应。货币政策应该把股票市场纳入总量经济范围,股票市场的监管应该包括倡导理性投资,拓宽投资渠道,理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关系,规范社会资金流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1992年至2007年的数据对货币需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收入变量对货币需求有正的影响,且影响较为明显,而利率与货币需求的相关性很小,说明我国利率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较小;消费价格指数与货币需求量负相关,股票市值及货币化程度与货币需求都是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计划经济下,企业的货币需求是国家计划分配物资的附属物,居民的货币需求主要是交易性货币需求。微观货币需求对宏观经济基本不起作用。转轨经济下,企业货币需求有了真正的意义,居民货币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预防性货币需求大大增加。我国目前商品市场的供过于求,主要原因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正是微观货币需求结构的变化。所以要拉动需求,必须深化改革,改变货币需求结构。  相似文献   

8.
随着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股票市场对我国经济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已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环节。文章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检验了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分别对狭义货币需求和广义货币需求的影响,得出了股票市场是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分析了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改善我国股票市场现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认为国际收支失衡是货币市场失衡的体现,一国经济增长不会恶化国际收支、人民币贬值不能有效改善国际收支逆差。选取1994年-2010年季度数据,以货币需求函数为媒介,分析我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如何通过影响货币市场引致国际收支顺差。在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基本理论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增长、国内信贷如何影响国际收支做了实证检验,得出外汇储备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正相关,与国内信贷负相关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货币需求函数,在货币需求函数中引入收入水平、汇率等因素,实证结果发现经济增长引起货币需求增加进而引致国际收支顺差,并且人民币升值不能缓解我国顺差压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给予货币需求函数以明确的微观理论基础,实证检验中国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及其稳定性表明,收入和利率均对我国货币需求有着显著影响.相对来讲,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稍小,而短期货币需求函数具有自我调节机制.但调节力度稍弱,且稳定性极差,我国当前货币政策应寻求更为合理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11.
流动性效应理论认为,企业或居民在选择持有何种资产时会考虑流动性的要求。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之一,为了研究货币流动性是否会对货币流通性造成影想。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发现我国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交易额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要解决我国货币流动性对股票市场交易影响问题,政府应该完善股票市场结构,并且采取综合性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VEC模型对我国货币需求变动与决定机制的实证研究表明,利率对货币需求、收入和物价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预期通货膨胀率变动会对货币需求形成强烈冲击,股票市场在长期和短期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机制不同,M2余额的调整相对M1而言对经济运行具有更显著的影响。鉴于此,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时应以M2作为主要的调控目标,重点防范物价异动对货币需求的冲击,加强股市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机制研究,突出公开市场业务在货币政策工具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影响我国广义货币需求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现代货币数量理论,以我国1996—2009年货币数据为样本.建立长期广义货币需求函数进行实证分析,其结果表明:广义货币需求的长期收入弹性均大于1;长期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都小于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预期通货膨胀率对广义货币需求影响显著,呈现负向变动关系,即随着通货膨胀预期上升,对货币需求减少。这一结论同时表明。我们可根据货币需求之间的弹性关系检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达到控制货币供给量,完善货币需求体系。维持物价指数的相对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货币需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秉杰  耿建 《商业时代》2011,(32):47-48
本文以1991-2009年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协整及误差修正模型对影响中国货币需求的GDP、R、CPI、M2/GDP及SI进行实证分析,归纳总结各因素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提出管理层应提高货币政策的预见性、积极关注风险资产价格及制度变量对货币需求影响等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5.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货币需求量是国家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基于此本文力求在对货币需求理论进行梳理的情况下,通过实证分析研究,确定影响我国货币需求量的相关因素,并通过模型对其表述。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金融创新和资产多元化趋势,货币需求的变动与决定机制日趋复杂。基于这个背景,运用协整检验、VEC模型估计和冲击响应分析等计量方法对我国货币需求变动及决定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货币需求的滞后项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较大,即外部冲击对货币需求变动的贡献不到30%。外部冲击与货币需求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而且在外部冲击因素中:国际油价波动对货币需求变动的短期影响较大,联邦利率、有效汇率基于脉冲响应分析的基础上对于货币需求的影响较小,几乎不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故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更注重内部的持久性收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外部冲击因素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交易效率视角下展开,认为交易效率经两大作用机制贸易与金融发展来影响货币国际化。实证表明交易效率与货币国际化成正比,通过比较各国交易效率,得出了中国在经济实力、外汇储备上的优势,在金融发展程度等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建立货币需求模型的变量因子会逐渐发生变化。本文根据我国当代货币实际需求,选取变量因子建立货币需求模型,采用VECM研究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实证分析得出M1、股价指数、GDP、利率、CPI之间具有协整关系;M1与股价指数不但正相关,并且通过基于VECM的因果关系分析,说明二者之间具有强因果关系。指出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对股票市场的变动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9.
货币流动性是影响我国股票市场交易的重要因素,本文对货币流动性进行了界定,对我国股票市场的结构进行了划分,分析我国股票市场交易的影响因素,提出优化我国股票交易市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互联网金融对居民资产选择及存款供给的影响引入微观银行学框架,从理论上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增强了银行存贷款规模及利率对银行同业市场利率的敏感性,提高了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互联网金融发展加剧了狭义货币乘数的波动,增加了广义货币供应量,降低了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流通速度.同时,本文利用互联网金融、中国人民银行及银行间市场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实证结果支持了理论模型的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