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三农问题"与资本原始积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三农问题"的严重性是和我国农民所承受的繁重的资本原始积累任务联系在一起。我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形式是:强制性低价收购农产品、强制性低价征用农民土地、强制性压低农民工工资和福利待遇。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就必须使广大农民群众逐步从资本原始积累重负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2.
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必须靠扩大内需来保持经济增长。实施城镇化战略既可以扩大内需,又可以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新思路。在推进城镇化时,一方面要促使农民从农村离得开,另一方面也要确保农民在城镇住得下。离得开的关键是农民承包地及宅基地确权,而住得下的关键是解决进城农民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问题,同时还要进行户籍改革。  相似文献   

3.
农民增收,不是孤立的农民收入问题,而是一个要在农业、农村、农民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够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寻求三农内生性增长的途径:要大力发展优质、高效、高附加的农业;要解决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问题,使等量资本在农村能够得到等量收益;要改善城乡基本生活条件,特别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民和城市居民享受平等的政策和权利;还需要解决工业和城市对三农的反哺等,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富裕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农村的货币化和城市化,"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中最重大的问题.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经济也存在着沦为"富人经济"的巨大风险.在这个问题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发展乡镇企业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城市化、通过高速发展的经济来迅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市民化、农业工业化才能解决"三农"问题,才能使我国经济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5.
美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局部性的“三农问题”,尤其是在南北战争爆发以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南部地区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从而加剧了南部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贫困、农村社会发展缓慢的“三农问题”。这一具有美国特色的“三农问题”在南部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其最终解决仍主要得益于城市化的加速和完成。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和企业全球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最重要的经济现象,而新自由主义是风靡全球的经济思想,三者都对人们的经济生活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史、企业全球化的时间轨迹史和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史相比较,三者在时间发展轨迹上存在某种逻辑的一致性。经济全球化与企业全球化进程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新自由主义是两者迅速发展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思想中的理论精髓符合跨国公司的根本利益,为经济全球化和企业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提供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三农问题”某些认识偏差的分析,指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城镇化。同时,分析和总结了过去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对策设想,即抓住一个关键和解决两个基础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事关国家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工群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的存在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生产的发展,而且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及完善村民自治实现管理民主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农本思想”是作者经过长期研究毛泽东思想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抛砖引玉,为广大理论工作者进一步研究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毛泽东的“农本思想”虽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农本思想”的一定影响,但又大大有别于传统的“农本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特点和时代特征,对解决我国现实“三农问题”仍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与化解"三农"问题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纷繁复杂的“三农”问题对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发展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有效地化解这一难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市场化、持续性、公平性原则,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的经济地位;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推动农村的全面进步,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与和谐。  相似文献   

11.
2005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到一个突出的重要位置,与我国国情颇为相似的印度也几乎在同一时间提出了类似的发展战略,即"第二次绿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两者都是针对"三农"问题而进行.对于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加深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含义、内容和实质,更好地认识"新农村建设"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历来关注“三农”问题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的著名论断。在社会主义建设伊始就把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要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引导农民走联合起来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些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始终贯穿于党和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当中。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视野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前提是树立正确的农民增收观;基础是加快农村基层建设,改善农村干群矛盾;关键是发展农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素质;重要条件是加大再造秀美山川的监管力度;保障是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化步伐,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布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成败的关键因素。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等障碍,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不协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诸多考验,必须从制度上探寻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小农和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传统农业的个体小生产。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小农、小农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与客观依据,更是我国当代"三农"政策的客观依据。小农意识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阻力,应从制定正确的政策入手,把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6.
结构性制约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自致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结构具有使动与制约双重性。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和优势使其在城市融入过程中并不总是受动或顺从的群体。在一定时空中运用规则和资源持续不断地进行能动的"乡城搏弈",创造城市融入条件,探索在结构性制约下城市融入的自致路径既是可能的、现实的,也是有效用的。社会政策的优先次序选择,对城市融入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力资本、土地和资本等稀缺的农村资源却流失严重,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威胁到经济社会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要遏止农村资源流失,必须完善教育制度、土地制度和财政金融制度。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农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农业收入比重不断下降,而非农收入占比不断上升。采用我国2000--2011年30个省区有关数据的分析表明:总体上看,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家庭经营收入反方向变动,与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同方向变动,但对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对家庭经营收入具有依赖性,且文化程度越低,依赖性越强,而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对家庭经营收入具有显著的排斥倾向;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不显著,而高中文化程度对农民工资性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工资性收入将取代家庭经营收入成为我国农民收入的主体,而要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就必须提升农民的受教育程度。  相似文献   

19.
九十年代后期,“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统筹城乡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控制人口、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20.
未来5年,世界经济将进入又一个最快增长周期。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国经济势必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大环境之中坎坷前行。中国经济如果在未来5年内能够继续维持年均10%的增长,将显著提升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机会,从战略高度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培育新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