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与发展,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间的关联性日益增强,从而使得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幅度上升,表现形式日益复杂,破坏性越来越大.金融系统性风险有可能会在表面平静的经济体内部累积,并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维护金融稳定、化解系统性风险是所有经济金融政策的共同责任.因此,各国和国际都将宏观审慎监管作为监管重点并加以强化,以防止和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对全球影响深远,微观审慎监管政策难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逐渐受到关注.什么是宏观审慎监管?以及如何协调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以实现金融稳定目标?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并提出宏观审慎监管方式改进以及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协调配合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金融监管部门逐渐意识到传统微观监管的局限性,宏观审慎监管问题得到各界重视。本文首先阐释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随后总结了测量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方法,最后从国内与国外、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人们广泛认为宏观审慎监管的缺失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Avinash Persa(2009)认为解决此次危机的办法不是更多的监管,而是更好的监管,特别是宏观审慎监管。虽然我国在此次金融海啸中相对来说受的影响较小,但从发达国家吸取经验教训,维护我国的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5.
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在我国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以来,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巴塞尔协议Ⅲ、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等一系列金融监管方案的正式推出,标志着"宏微观审慎并重"的监管理念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由于金融业发展的不同轨迹,中国的金融系统性风险与西方国家并不完全相同,宏观审慎监管的内容和工具必须适合本国国情。  相似文献   

6.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研究成为经济和金融理论界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金融审计维护金融稳定作用亦得到普遍关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实施能够对金融审计发展产生影响,促进其审计目标、范围、内容及技术模式发生变革。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实施对金融审计的影响还可从近四年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中找到证据。从促进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实施视角看,金融审计需要引进外部力量以扩展审计范围,需要对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实施开展绩效评价和审计,需要不断完善风险导向审计治理机制以及创新政府审计与监管机构协调形式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及从中暴露的出来问题,突显了研究银行系统性风险和国家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银行系统性风险可以一直保持隐蔽性,一旦爆发,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从次贷危机中可以看出,微观审慎监管对系统性风险的预防与监控效果微弱,必须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才是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英国、美国、欧盟等金融监管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均把宏观审慎管理权赋予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从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关系发展来看,为维护我国金融体系安全性,预防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我国应建立以中央银行为主的审慎管理框架:要认识到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都是宏观经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确立以货币政策制定机构为...  相似文献   

9.
基于将所有金融科技活动全面纳入金融监管中来的思路,以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为切入点,分析了“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的监管框架助力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内在机理,为“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在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中的有效性提供经验证据。研究表明: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有效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而更具统一性和标准性的微观审慎监管则在盈利端发挥更强的促进作用,但其中杠杆率存在门槛效应;“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在提高盈利方面的作用,与降低风险方面的作用相比相形见绌。因此,我国应进一步深化“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在金融科技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认知,稳步实现将金融科技活动纳入监管、有效统筹好“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助力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职能,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性,并在金融监管与金融科技创新博弈过程中,及时准确地根据商业银行创新行为适时灵活调整杠杆率,充分发挥杠杆监管的作用,为监管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0.
全球金融危机过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国际金融组织都在着力于加强以宏观审慎监管为核心理念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虽然我国的金融体系在此次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较小,但是全面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也是我国未来金融监管工作的重点.本文主要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以及维度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潘成舰 《企业导报》2012,(15):134-135
宏观审慎监管是以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入手,从金融系统整体角度来对金融风险进行防范与治理的,本文认为鉴于央行的地位和诸多先天优势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应该由央行来主导和承担。央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实施货币政策;央行通过部门和政策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国际监管合作机制等方面在宏观审慎监管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11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议各国构建宏观审慎监管预警系统。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中国宏观审慎监管预警指标的选取和模型构建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对亚洲开发银行、欧洲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宏观审慎监管预警指标集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实证检验得出对国外金融危机起到良好预警作用的指标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中国经济体系中反映银行业内部、外部各方面风险来源的指标作为预警指标集,建立线性概率模型,用历史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对宏观审慎监管指标集中的指标传导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中国监管当局宏观审慎监管预警模型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13.
降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及其经营失败的负外部效应是危机之后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宏观审慎监管的理念下,从规模、可替代性、关联度、复杂性和全球化参与度等方面研究SIFIs的评价标准,系统梳理了SIFIs监管动因及措施。研究认为:针对SIFIs设定系统性资本要求是应对系统性风险的重要举措。目前,根据我国的实际的情况,政府已针对一些重要银行提出了特殊的监管要求,如对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比其它银行多计提1个百分点的资本,银监会也开始从时间和机构两个维度对银行实施系统性资本要求。但我国针对SIEIs提出的1%的系统性资本要求,并不意味着达成了一致。  相似文献   

14.
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框架是未来监管政策的发展方向,央行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在"去杠杆"的任务下,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框架的构建值得我们探讨.因此,本文解释了杠杆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的关系,介绍了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框架的进程和主要内容,并且结合国外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框架的实践经验,立足于本国实际,提出了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框架的相关建议,希望能对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框架的构建做出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5.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关注个别机构稳健运营的微观审慎管理存在许多不足,从而开始积极探索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会计准则的制定为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实施提供依据,对于缓解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具有重要作用,应深入研究宏观审慎监管与会计问题的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6.
金融监管的缺失是本轮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全球反思金融监管的后危机时代,欧美主要经济体纷纷推出了各自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和措施。文章在分析本轮监管改革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对美国、英国、欧盟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探求未来全球金融监管的改革趋势,这对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2013—2018年的银行样本范围中既包括上市银行也包括中小规模的非上市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实施对商业银行资产配置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本资产配置相似的银行受到监管冲击后资产配置行为出现了异质性。在上市银行组中,监管政策冲击并未导致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信贷资产上的配置差异,但在非上市银行组中,监管政策的影响依然显著。此外,在上市银行组和非上市银行组中政策冲击都导致了实验组银行金融投资资产比例的上升,但上市银行组中的回归系数更大。  相似文献   

18.
正在现代经济运行中,财政积极参与和干预经济运作,已成为最重要的经济手段之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具有同等重要性。财政政策的实施不仅作用于宏观经济,而且对银行业产生重大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开始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引入的监管政策导向。财政作为宏观调控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可以通过收入、支出和国债等政策工具,对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积极、有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现阶段中国金融失衡的特征,选取目标变量与工具变量,对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进行四类检验。单一工具检验表明:存款准备金率是最整体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联合工具检验表明:联合工具对影子银行规模、经济周期波动等风险因素有较好的作用,而对信贷扩张的影响较差;异质性检验表明:大银行相对于小银行、东部银行相对于西部银行、国有银行相对于外资银行更有利于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发挥;非线性检验表明:各政策工具在联合使用时,挤占效应明显降低了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金融系统固有的顺周期性导致金融失衡的累积与释放,放大了经济的波动,加剧了系统性风险和金融不稳定,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逆周期政策机制,成为次贷危机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利用VEC模型及互谱分析,探讨了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的顺周期行为现状,结果显示,在中国,商业银行信贷存在顺周期行为,经济繁荣时扩张信贷,衰退时惜贷,针对该现象,本文提出了基于宏观审慎视角的逆周期资本监管建议,包括动态资本监管、前瞻的贷款损失拨备、全周期信用评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