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OpenStreetMap公路路网和社会经济数据,利用可达性分析及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从规模效益、距离效益、空间联系效益3个方面对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城市紧凑度高,平均可达性最好,内部联系强度大,空间凝聚力强;长株潭城市群在人口及经济规模上具有明显优势,中等联系层面网络趋于完善,一体化程度高,但空间可达性差;环鄱阳湖城市群综合竞争能力弱,空间联系松散且较弱,但空间可达性较好。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可以从重构区域发展空间结构、加强不同等级规模城市梯度建设、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机制和促进产业生态绿色发展等方面寻找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基于1996~2010年城市夜间灯光数据,运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加权标准差椭圆等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体系总体呈现东部相对密集、中西部相对稀疏的条形核心—边缘结构,1996~2010年间,城市体系集中度始终较高且经历了由"数量增长"向"规模扩张"转变的演化过程;城市体系空间增长表现为明显的先扩张后收缩、先向西南方向移动再向东北方向移动、沿海、沿江、沿沪昆线及南北交通通道轴线的动态演进特征;受地理条件、空间距离和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长江经济带城市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非连续性和片段化特征,区域内各城市群空间演化特征差异化显著,江浙沪地区已进入都市连绵化阶段,形成较为成熟的跨区域城市群,而长江经济带广大内陆城市群则基本处于以都市郊区化和多中心化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尚不具备形成跨区域城市群的条件,各城市群边界和空间结构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双循环”背景下,长江经济带节点城市要更加注重流通运输与对外开放功能的有效发挥,并以新功能要求明确其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从而放大长江经济带的支点效应。长江经济带节点城市仍存在功能发挥动力不足、功能主体行政指向明显、功能分布空间差异突出等现实问题。从城市、城市群以及城市空间网络三大空间组织联系结构出发,打造成为国际资源吸纳承转中心、超级增长点和网络联动中心是节点城市的组织方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添区域合作交流路径、构建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是推动长江经济带节点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4.
城镇密集区城镇空间的紧凑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梳理了成渝城镇密集区空间拓展面临的若干问题后,从空间"集中与分散"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以"适度集中"为基本内涵的城镇空间紧凑发展状态。结合"适度集中"状态在空间规模、空间结构、空间建设方式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探讨了成渝城镇密集区空间紧凑发展的路径选择及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5.
张威 《物流技术》2014,(21):115-117
在综述国内外物流网络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新时期长江经济带物流建设现状和独特的物流资源,并基于长江经济带现代物流网络特点,提出了优化长江经济带物流网络的发展策略,即完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促进长江各内陆港口联动发展;协调发展区域产业园区布局,促进长江经济带物流网络布局优化;促进物流辅助服务产业发展,完善区域物流服务网络。  相似文献   

6.
在综述国内外物流网络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新时期长江经济带物流建设现状和独特的物流资源,并基于长江经济带现代物流网络特点,提出了优化长江经济带物流网络的发展策略,即完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促进长江各内陆港口联动发展;协调发展区域产业园区布局,促进长江经济带物流网络布局优化;促进物流辅助服务产业发展,完善区域物流服务网络。  相似文献   

7.
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部崛起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然而,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的单中心"中心—外围"模式,导致城市急剧扩张、资源过度集聚、圈域内城市联系度弱化,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等问题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多中心城市集群发展与区域多中心联动协作发展模式,对于摆脱旧有以武汉为强核中心的痼疾,实现武汉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研究结合"中心—外围"理论、共生理论以及协同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关联度、城市首位度、断裂点区位测度与评价,并最终提出武汉城市圈多中心协同发展的前瞻战略。  相似文献   

8.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新时代优化我国发展空间格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部,辐射面积广阔,而各区域所处发展阶段、产业布局,乃至交通基建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其内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较为明显。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要首先明确各区域自身禀赋,依托中心城市的构建,以点带面,打造各区域创新引领的产业分工梯度。同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工作协调机制,推动全面覆盖、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形成,实现资源在长江经济带内部的有效利用,形成长江经济带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的合力。  相似文献   

9.
以空间相互作用原理为理论基础,模拟义乌批发业成长促进其城市化水平提升的动态能力,并进行协整检验,表明批发业成长推动义乌市城市化水平提升的动能具有短期和长期作用.其动态能力表现为批发业的成长推动义乌市人口与空间规模扩张,促进城市空间结构进行整合和优化,各种资源和要素集聚能力增强;集聚作用驱动城市空间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空间利用效率提高、空间结构发生新的变化,从而增强了城市功能,促进义乌市影响的空间范围扩大,导致城市空间结构在更大的空间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区域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货运量和地区生产总值为衡量物流和经济发展的指标,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定量关系,采用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的方法计算出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物流已经经历规模快速扩张的阶段,粗放的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限,应该将重点放在提高信息系统保障能力、经营管理运作能力、发展环境支持能力等“软件”建设方面; (2)长江经济带下游物流与经济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应尽快构建区域物流信息网络系统,整合区域物流资源,发展与IT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相适应的快速物流业,探索第四方物流的实现形式; (3)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在推进基础物流建设的同时,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普及的机遇,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相似文献   

11.
叶青清  张德偲  曹隽隽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5):中插24-中插28
经典引力模型难以刻画城市间的引力动态关系,高速公路流量大数据支撑将为城市经济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引入高速公路起止点(OD)流量数据改进经典引力模型,并结合修正引力图谱可视化手段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究湖北省县市尺度相互引力强度及空间关联结构.研究表明:(1)湖北省县市间联系强度地域分异明显,整体呈现明显的降次等级结构,武汉核心城市单极化发展,区域辐射作用较强,襄阳和宜昌副中心城市辐射作用不强.(2)湖北城市空间自相关呈现东高西低,中部均衡格局.高速公路交通流量与经济质量指数空间自相关的高—高集聚具有空间重叠现象,且省内大部分区域未出现明显的轴线或面域高—高集聚.(3)湖北高速公路建设促进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均衡,但核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仍旧突出,区域城市空间关联结构呈现以武汉市为中心的单核心空间结构特征,沿长江和汉江轴线发育模式不成熟.  相似文献   

12.
叶青清  张德偲  曹隽隽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5):中插24-中插28
经典引力模型难以刻画城市间的引力动态关系,高速公路流量大数据支撑将为城市经济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引入高速公路起止点(OD)流量数据改进经典引力模型,并结合修正引力图谱可视化手段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究湖北省县市尺度相互引力强度及空间关联结构.研究表明:(1)湖北省县市间联系强度地域分异明显,整体呈现明显的降次等级结构,武汉核心城市单极化发展,区域辐射作用较强,襄阳和宜昌副中心城市辐射作用不强.(2)湖北城市空间自相关呈现东高西低,中部均衡格局.高速公路交通流量与经济质量指数空间自相关的高—高集聚具有空间重叠现象,且省内大部分区域未出现明显的轴线或面域高—高集聚.(3)湖北高速公路建设促进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均衡,但核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仍旧突出,区域城市空间关联结构呈现以武汉市为中心的单核心空间结构特征,沿长江和汉江轴线发育模式不成熟.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交通和信息流数据,从流空间视角探讨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结构,并对其效率进行判断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流网络结构呈东南向西北倾斜的态势,交通流对综合网络结构影响较为明显;信息网络结构虽整体处于均衡发展状态,但城市群内仍出现"三高"分布格局;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偏低,子城市群网络密度较高;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化效率偏低,应注重多元发展。针对城市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核心城市联系、促进区域合作、培育区域中心城市、促进省际毗邻城市组团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驱动力,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基于“双碳”发展目标与绿色资源配置背景,本文通过分析绿色金融助力“双碳”目标的作用机理,论述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发展情况,并运用结构分解分析法(SDA)构建影响达峰进度的因素分析模型,实证分析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的影响,结合分析结果,提出开展环境压力测试,助推“双碳”目标实现;支持低碳技术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结合达峰情况,制定差异化减排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现代物流视角研究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与城市内部空间,在对相关的城市地理学、空间经济学、交通地理学及物流管理学等领域文献综述基础上,提出现代物流放松了原有城市空间理论"到最近处购买"的前提假设,由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到最终消费者构成的传统销售渠道已被改变。作者认为应从基于现代物流的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研究、基于物流园区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基于批发市场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三个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16.
以大庆市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问题分析—机制阐释—提出策略—经验总结"的研究思路,从区域视角研究资源型城市的空间发展战略。首先分析大庆市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三个典型特征,即城市对矿业生产的依赖、区域内外经济联系的失衡,以及城市经济的边缘化;进一步探讨大庆市区域发展中资源型经济问题的产生和形成机制,建立了以粘滞效应、挤出效应和锁定效应为核心的资源型城市区域发展分析框架,并指出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特有的资源型经济强化效应;进而提出以"走向区域发展,建设创新型区域"为目标的大庆市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和相应的产业策略。最后指出,"空间嵌入"是我国资源型城市区域空间格局的典型特征,"走向区域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吴遵杰  巫南杰 《城市问题》2021,(1):52-62,89
基于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ML指数对各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及其分解项进行测度,揭示其时空分布与演化特征,并采用Tobit模型探究影响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的主要因素.结果 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整体水平偏低,但呈波动上升趋势,上、中、下游区域差异显著,呈现出下游高于上游、上游高于中游的空间格局.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经济效率呈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科技水平、教育投入和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外开放水平和产业结构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基于此,提出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探究数字普惠金融能否富民增收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拓展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本文构建一个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民收入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2014—2020年长江经济带县域数据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作用渠道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从细分维度看,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农民收入存在促进作用,而且覆盖广度的促进作用更强。农业技术进步、农民物质资本积累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是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传导路径。异质性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下游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的增收效果最强,中游其次,上游最弱,而且对于收入水平高、人口规模大和耕地规模大的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的增收效应更强。从空间视角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且存在明显的溢出边界。本文研究结论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基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视角的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区域空间结构优化重组政策研究——以长江流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经济转型中区域空间结构动态演进过程的角度,分析了长江流域区域空间差异形成的多重因素,认为促进长江流域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应积极推进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重组。针对引起长江流域空间结构差异化的具体原因,提出现阶段应结合不同层次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特征和空间关系机制,以城市区域为空间结构重组的基础性功能单元,构建集区域空间价值最大化、空间联系优化、空间竞争力重塑和空间创新能力挖掘等目标于一体的区域空间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20.
基于分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2016年为时空断面,对四川甘孜州城镇体系的城市首位度、 等级规模分形特征、 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城市首位度计算,甘孜州不属于典型的首位分布的城镇体系结构,区内没有较为突出的首位城市、 城镇体系扁平化.(2)区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服从Zipf定律,城镇体系中人口分布程度差异较小,中间位序的城镇数目在分布较多;(3)空间关联维数显示,甘孜州城镇体系交通网络通达性较差,城镇空间关联度较弱,分布较为分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