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We estimate the willingness to pay (WTP) of Beijing and Shanghai residents for improving the air quality of the two cities from their levels prior to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to the level achieved during the Olympics. The data are obtained from a contingent valuation study conducted through face-to-face interviews in June 2008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prior to the Beijing Olympics, during which time there was intensive debate about Beijing's air quality. Residents in both cities are willing to pay more when they are more exposed to air pollution, when their disposable income increases, and when they have stronger beliefs that public opin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overnment policy making. Beijing residents are willing to pay more than Shanghai residents, due possibly to Beijing's poorer air quality. Overall, aggregate WTP for air quality improvement accounts for about 0.53% of the 2008 GDP in Beijing and 0.22% of the 2008 GDP in Shanghai.  相似文献   

2.
《经济地理》2012,32(6)
以我国目前最大石油城市——大庆市为研究对象,选取1984、1995、2007年3个城市建设关键时间节点,以Landsat MSS、TM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GIS技术提取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形态、增长幅度、区位坐标等信息,计算城市空间扩张速度、强度、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分维指数、城市增长理性程度等空间特征量,分析大庆市1984年以来城市空间扩张现象和特征,并结合经济社会统计相关数据及区域分析方法,探究其因果关系。研究认为,大庆市城市空间扩张与形态演化具有石油城市发展的典型性和一般规律,表现出建设用地总量大、扩张速度快、强度高、增量分布不均衡、空间形态不规则、紧凑度低、城市中心地迁移方向与用地扩张基本一致等特征。这些现象和特征的主要形成原因包括石油开发战略指向、自然环境约束、交通设施引导、城市规划调控、中心地功能变迁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Specific changes in land use can, and often do, occur when any social economic system moves from one form to another. When traditional societies transit from traditional land uses to philosophically determined land uses, as in the case of the introduction of socialism or the transition from system of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system, such changes seem concentrated and perhaps exacerbated. Certainly, such circumstances provide the opportunity to see the process of social philosophy and its impact upon land use in a telescoped fashion, The discovery and explanation of these elements might provide some insight into basic human behavior,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ocial control and how people organize space both with and without control.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observations of changes in land use as they have occurred during the course of transi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Beijing, China for the past decade. It suggests three new generic categories that can be applied to any culture or society.  相似文献   

4.
乡村空间转换中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滘中村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开  许学强  魏立华 《经济地理》2012,32(6):114-119,131
村庄土地利用变化是我国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乡村空间转换的核心内容。以广东佛山南海的一个经历了乡村工业化和后工业产业升级的村庄——滘中村为例,分析了该村30多年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后发现,主要表现为农业用地大幅度减少,道路、公建、居住用地阶段性增长,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相继增长。其次,从主体、成本与收益、制度因素和空间效应等方面对变化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多元化主体的参与下,土地转用的产业升级收益和资本化收益相对于转用成本的差异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动力,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制度调节了这种差异。而土地利用变化带来了乡村城市化、流动性和村庄社会空间重构等方面的空间变化,推动了乡村空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科学化不足的问题限制了"规划分区"在土地利用的规划与管制、城乡建设的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应有作用的充分发挥。在文献资料分析、实践经验归纳等的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了"规划分区"的理论内涵、理论依据、实践类型和实践操作,以提高"规划分区"理论认知和实践应用的科学化水平。研究指出:1"规划分区"是以土地利用未来综合体为划分对象,在性质上属于土地利用未来分区,是土地利用"通则管制"的载体和依据;2"规划分区"应以土地利用分异、发展和相容三大规律为科学依据;3对于"地域规划分区"与"类型规划分区"、"特征规划分区"与"功能规划分区"等,空间规划应择情选用合适的类型;4"规划分区"实践中应做到基于充分的数据调查和分析、有科学的划分原则和单元系统、进行科学的边界管理、对成果进行科学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6.
国外土地发展权转让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文献检索和比较方法,回顾国外近40年来土地发展权转让领域的研究进展,探讨这一政策工具对我国土地管理的借鉴意义。结果显示,国外土地发展权转让作为一种市场性的政策工具,它在分区规划的框架内通过引入经济诱因实现对农地、环境敏感区、开敞空间、历史遗迹等特定类型土地的有效保护,一定程度上校正了分区管制的强制性和刚性。对于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而又受到土地资源严重制约的中国来说,发展权转让这一理论和政策工具具有较大的借鉴和应用价值。不过,将这一理论和政策工具引入中国,必须从中国独特的土地物权结构出发,进行本土化的理论再创造和制度再创新,并尤其要注意借鉴以项目方式实施土地发展权转让的外域经验。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北京市为例,利用1985、2000和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转移方向等方面,揭示了北京市1985—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相关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1985—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林地面积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耕地面积、水域面积减少较为迅速,建设用地扩张最为明显。21985—200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0.99,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为平缓;2000—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1.64,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呈加速趋势;从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看,林地与建设用地的增加速度不断提升,由1985—2000年间的0.1383%、3.7808%增长到2000—2010年间的0.2078%、4.0088%;耕地、草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其中水域面积的减少速度最快。3从转移矩阵来看,1985—2000年,74.54%的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13.30%、11.24%的耕地转化为林地与水域;2000—2010年,耕地依然是各类用地增量的重要来源,建设用地向其他类型用地的转化面积是前一阶段的13.8倍。4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府政策等方面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8.
利用文献资料法、因果分析法与定量比较法,采用能值理论,创新定量评价土地利用的各类物能投入与产品、服务产出的相互关系,科学、准确地说明耕地利用可持续利用水平.结果发现,新野县耕地利用总能值投入不断上升,但环境资源能值投入下降,工业辅助能投入增加且超过60%;新野县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负载率不断上升;各乡镇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9.
从芜湖市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变化、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入手,分析引起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动力机制。根据其时间与空间动态特征,运用最优线性规划模型预测并优化配置2000年与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深入分析其原因。最后根据可持续发展思想从综合效益与可行性双重方面入手提出合理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旅游活动的文化属性决定了旅游地本质上是为旅游者提供一个文化空间。从旅游地文化的空间研究转向空间的文化研究,并厘清旅游地文化空间的内涵及其演化机理,寻求旅游地的文化发展规律,有助于解决旅游规划与开发中"造文化、造景观"的困境。基于空间生产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及旅游地文化空间的活态性,旅游地文化空间的时间和功能演化是由原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空间演变为服务于旅游发展的生产与生活空间的过程。旅游地文化空间在形态上,则表现为文化节点、文化轴线、文化场、文化域面等基本空间形态的形成与演化。文化场作为最为重要的空间形态,它是旅游地进行生产、生活与服务的真实场景,体现了人与旅游景观的社会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11.
发展观的历史演进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龙 《财经科学》2005,(6):59-65
无论是发展的内涵,还是对发展的研究方法,都受一定价值观念的指导。战后,发展观的演进经历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发展四个阶段,其演进的一条主线是将先前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所忽略的因素逐步地纳入经济分析的框架,更加重视经济发展分析中的规范性前提及其所产生的影响,使发展现更加彰显人文主义精神。发展现的演进说明,发展既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社会进步和人类美好生活的目标,发展的道德价值与效率原则共同构成了衡量发展质量的双重标准。  相似文献   

12.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关系研究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文章通过实证分析方式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相互关系,着重分析了我国非农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耕地占用状况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区域经济系统产业结构升级与用地结构的变迁关系,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带动农业用地的非农化,同时还可能会造成土地污染问题,据此作者认为我国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础,并提出了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施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