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谁在窃笑?     
王海之后,中国“职业打假人”的生涯起起落落,始终再没有形成气候。刘政军退出了,李玉青退出了,郑州市的几位知名“职业打假人”现在只有葛锐还在苦苦支撑。现在,“王海”越来越少了,谁最高兴呢?我没有高兴。我相信义正词严的非议者们也没有什么可高兴的,因为假冒伪劣不但没有减少,而且大有泛滥之势。而最高兴的肯定是制假售假的商家了,他们一定在窃笑:终于不用担心有人来“捣乱”了——这难道就是鄙夷“王海”的人们所希望看到的局面吗?  相似文献   

2.
前段时间,青岛某公司业务员王海成了京城及各地商界的热门话题,并被全国各地消费者公认为是“95年聪明的消费者”,原因是他在京城专买假货,取得技术部门检测证明后,就向出售假货者索取加倍赔偿.因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王海的行为正以此为依据,所以能够屡次索赔均获成功,既打击了出售假货者,又使自己发了几笔小财.以致王海每到一地,该地商界即会惊呼:王海来了!一时之间,王海也成了打假英雄并得到各地消费者的理解、支持和效仿.  相似文献   

3.
郑建辉 《新财经》2001,(3):15-15
王海算什么?1997年12月王海送我他的新作《王海自述:我是“刁民”》,封面上的他自信地笑着。去年3·15前,王海又送我他的新作《当头棒喝》。显然,饱受盗版之痛的王海少了些自信多了些无奈:该书封底标新立异,贴上了1975年的“吉林省壹市两地方粮票”作为防伪标识,还特别注明:“认明防伪”。王海算什么?算“刁民”你“刁”不过造假者,算“打假英雄”英雄也得防伪!  相似文献   

4.
一段时间以来,“王海现象”已被新闻舆论炒得火热。对“王海现象”诋毁者有之,赞誉者有之,用巨款悬赏王海首级者有之,为王海购买百万元人身保险者有之,最后,还是支持、肯定的占了压倒优势.如今,“王海现象”已成为消费者打假的代名词。 “王海现象”之所以这样令人瞩目,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王海现象”是假货泛滥之使然 “王海现象”是在“假货官司”中打出名的,然而,恰恰是假货的泛滥成灾,逼出了“王海现象”。 近年来,假货泛滥,防不胜防,已成为国人最头痛的一件事。无论是国货,还是洋货,无论是老字号、新品牌……简直到了无假不商的地步。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造假专业户、专业村,出现了造假贩假“一条龙”,假货泛滥,大有淹没真货之势。正如一幅漫画上画的,八十年代,人们买到假货时会大呼上当:“我买了假货!”到了九十年代,人们买到真货时才会大呼高兴:“我买到了真货!”  相似文献   

5.
前几年,王海打假得到了社会上普遍的称赞。王海被作为打假英雄,他还成立了经营性的打假公司。受王海影响,社会上又出现了一些王海式打假专业户。在各国市场经济发展中,都出现过假冒产品横行的时期,但以打假为业务活动者几乎没有。这种现象在我国的出现有其深刻的背景,从中得出的教训对我们完善市场经济颇多启示。  相似文献   

6.
《发展》2011,(10):54-55
唐增寿在办公室待不住,大多时候,不是在马路上就是在垃圾场,或者在某个公厕检查卫生……他说,这就是他的工作。作为兰州市安宁区环卫局局长,唐增寿时刻挂在心头的,还有500多名环卫职工的冷暖甘苦。谁家有了高兴事他跟着高兴,谁家有了难心事他跟着难过,也不管是不是自己分内的事,都尽量想法子帮着解决。这位最基层的党员领导干部很平凡...  相似文献   

7.
一边是行业领军企业,一边是职业打假人,两边都是被告。王海诉蓝月亮产品添加"致癌物",蓝月亮反诉王海"侵犯名誉权"——这台双方互诉的跷跷板,起伏尚未开始就已吱嘎作响:争论从一种化学添加剂安全与否开始,似乎一抬腿就跨过科学层面,迅速进入伦理道德的角力场——打假背后有无利益推手?面对王海将产品添加中的"荧光增白剂"指为"强致癌物质"的指责与起诉,担忧市场反应的蓝月亮公司疑心重重:"他是真的要打假还是有其他目的?"王海回应:起诉"光明磊落",纯属"公益诉讼"。当然,对消费者来说,这种"好人坏人"的推测毫无意义,真正重要的是:洗涤剂还安全吗?蓝月亮连声喊冤:王海言论"不实",属"恶意诉讼"。随后,一场荧光增白剂专家媒体见面会召开,专家意见是:洗衣液、洗衣粉中,按标准添加荧光增白剂的产品是安全的。那么,在这场口水纷飞的对诉中,消费者该相信谁?  相似文献   

8.
田建春 《开放潮》2002,(2):75-76
在众多的房地产营销策略中,价格策略是较为常用且有效的,价格不仅对消费者的购房决策起着决定作用,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开发商的收益。因此如何制定合理的住宅价格对于消费者、开发商及有关竞争者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日前对泉州房地产市场进行包括问卷形式在内的一系列调查,对此有一定的体会。 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基本因素一、地段。地点越靠近市区中心地段,房价就越高。以福建侨乡泉州市中心区为例,泉州的楼盘主要是以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为主要项目,而新区楼盘的地段是由老市区向东面扩展。地段所隐藏的无形商业利益及所蕴含的升…  相似文献   

9.
展云 《山东建设》2005,(22):47-47
为什么有的房地产开发商不做精装修房?开发精装修房,消费者很可能会说,开发商“赚得更多了”,而开发商则不无感慨地说:“这其实是给自己套了一个箍,如果可以,我宁可不要这份利润。”  相似文献   

10.
《山东建设》2005,(17):43-44
如今。精装修商品房越来越多。不少消费者感到:对精装修房验收时。常常眼花缭乱,不知从哪里开始。其实,只要掌握了以下方法,手上准备一份开发商提供的交房标准一一对照。收房就不再难了。  相似文献   

11.
线索之一 认购定金难归还 目前,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房时,常常被开发商要求签订"认购书"、"订购协议"之类的认购协议,即由开发商事先准备好的格式合同,主要就消费者所选定的房屋位置、面积、单价、优惠比例、付款方式等几方面进行简单约定.其核心是要求消费者必须交纳少则千元多则几万元的定金,并限定在短时间内签订《商品房买卖(预售)合同》.而在签认购协议之前,开发商往往不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房买卖(预售)合同》等相关资料,使消费者无从了解自已的权利、义务,却在种种诱导下被套上了具有惩罚性的定金枷索.  相似文献   

12.
任志强挨骂已非一两次了。 这一次是因为他公开宣扬“开发商的权利”。在一次业内论坛上老任说,“开发商不是傻瓜,如果房价会下降,那就不盖了,为什么要盖这么多卖不出去的房子?如果真是小户型达到一定比例,市场不好了,发展商就不会去投资了。”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与住宅开发商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俊 《世界经济情况》2006,(2):27-29,13
住宅开发市场上存在多个博弈主体,其中地方政府与住宅开发商之间的博弈决定了包括附属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在内的实际土地出让价格。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非合作博弈模型表明:不同的市场结构,不同的社会经济约束条件分别对应斗鸡博弈均衡、囚徒困境均衡、智猪博弈均衡。如果政府与开发商之间存在正式或非正式沟通机制,那么两者之间的合作博弈有可能发生。但不论是非合作博弈还是合作博弈,在引入了消费者集团之后,住房消费者往往成为最终的受损者。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在提高,消费也越来越理性,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人们从不断的消费和比较中学到了越来越多的经验,消费者不仅在乎产品的品牌,更在乎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保证,在整个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对于产品信息的知情要求越来越强烈,消费者只有在信息掌握得比较充分时才能做出购买决策。  相似文献   

15.
薛岸 《上海经济》2006,(3):35-37
2005年以来,受房地产业持续增长和宏观调控的影响,国内一些城市的房价增幅出现明显回落,尽管房地产市场遭遇寒冬,但与此同时,房产团购又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房产团购热再次兴起,也在发生着一訾微妙的变化。以往的房产团购多是消费者自己组织起来去和开发商讨价还价,而眼下的房产团购活动大多是由与开发商联系紧密的地产媒体和营销公司组织,房产团购在更广的意义上成为一种开发商以主动的身份出现的系统性营销活动。  相似文献   

16.
王雨佳 《新财经》2009,(2):44-45
房地产市场一旦出现泡沫破灭,会不会伤及银行?专家们对此持乐观态度,认为银行的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但当事方银行对此却缄默不语。任志强曾说过:“让开发商公布成本,等于让其公布其老婆的胸围。”看来,银行业也有难处  相似文献   

17.
杨绍波 《沪港经济》2008,(12):29-30
万科降价 A面 事件回顾: 过去几个月,万科地产在国际性金融风暴、国内房价高企的背景下,在很多城市刮起了降价风,其降价带来了一系列的反应,如引起其他开发商的“跟风”、业主的“退房潮”、业主与开发商的“摩擦”等。可以说,万科的降价引起了市场、开发商、消费者以及政府的各方争议。从拐点论到降价风,万科把地产这潭水搅了个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18.
李航 《魅力中国》2010,(7X):87-87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如果把《高兴》定义为一个农民进城的悲剧,那么它展现的即是主人公刘高兴的人生价值慢慢被城市撕毁的过程。《高兴》让人感动不在于高兴艰辛的底层生活,而是高兴面对人生困境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兴》让人悲戚不在于高兴最终没有在城市有立锥之地,而是不论高兴精神是怎么"现代",高兴对城市的贡献有多大,他依然是农民,他代表的城市异乡者这个群体依然被城市无情地拒绝。  相似文献   

19.
他第一次收取的红包只有50元,而且"稍有脸红";收到第一笔大额贿赂后,他也感到过害怕,心跳加剧,"既有着强烈的震撼,又有着加倍的恐惧"。然而,几年之后,仅从一个开发商手中,他就接过了680万元!一个手握重权的"黄金一代",就这样在一个"贪"字面前身败名裂。  相似文献   

20.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如果把《高兴》定义为一个农民进城的悲剧,那么它展现的即是主人公刘高兴的人生价值慢慢被城市撕毁的过程。《高兴》让人感动不在于高兴艰辛的底层生活,而是高兴面对人生困境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兴》让人悲戚不在于高兴最终没有在城市有立锥之地,而是不论高兴精神是怎么"现代",高兴对城市的贡献有多大,他依然是农民,他代表的城市异乡者这个群体依然被城市无情地拒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