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诗可以怨"与"物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可以怨”与“物哀”分别为中日诗学中传统而重要的观点、理念。由于日本文论的形成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因而这两个诗学观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即对幽怨情感审美价值的确认与追求上的相近相同;另一方面,因自然、文化环境的差别,造成这两种观点在本质意义上的差异,从中折射出两国民族不同的文化精神、文学传统及美学追求。辨析与了解之,为我们确切把握中日民族各自的独特面貌,以促进文化交流与平等对话,提供了一个较为清朗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含蓄存款保险制度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存款保险制度能将问题银行与健康银行有效隔离开,防止对银行体系的挤兑,不过,它本身存在看可能诱发"道德风险"的先天不足.但是,尚未提供存款保险的国家实际提供的含蓄的存款保险制度不仅无法避免道德风险,还潜伏着比明显制度下更大的危机.因此,在制度设计中应侧重于尽量减少存款保险制度先天不足的危害,而不是否定这种制度.我国是典型的实行含蓄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尽早实现从含蓄制度到明显制度的转变有利于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一些唐宋诗篇的比较分析,同中见异,从美学风貌、意象两方面来探讨唐宋诗的区别:唐诗和宋诗是两种不同的美学风格和审美标准,唐诗重情韵、重兴象,宋诗重气格、重理趣,无所谓优劣之分。  相似文献   

4.
诗词中,以情入景、以景达情的表现手法早已有之,晏殊在词中同样使用这种手法将描绘景物与表现情感融合起来,却表现出词人独特的写作手法。词人通过不同的手法赋予景物以情感,以表达自己的疏淡的愁思情怀,从而形成了温婉含蓄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凡事都讲求内敛、含蓄。含蓄淡雅成了从古至今诗人墨客公认的美的代表。含蓄美,已然成为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审美原则。含蓄是一种修养,一种情趣,一种韵味。译者如何去体味,如何在翻译中再现原诗的含蓄美是一大难题,而从诗词的意境分析中探讨含蓄美的传译之道不但具有新意,且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原作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舒田恬 《魅力中国》2014,(19):120-120
《黄河怨》作为《黄河大合唱》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着强烈的悲剧性,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本文旨在对《黄河怨》进行正确、全面、深入的音乐分析,并作音乐表演及形象塑造上的设计,分析了《黄河怨》的音乐特点,讨论了作品的演唱要求和特点,对《黄河怨》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诗词教学上,教师常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对诗歌意境的赏析也是浅尝辄止,学生能背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无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语言的感知能力.如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芙,文章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诗经·葛生》开创悼亡诗时空描写的基本模式,唐代悼亡诗延续了此种表现方式。唐晅《悼妻诗》抒写重点在空间位移转换上,为人间春花不能盛开夜泉而忧伤;韦应物《送终》诗从时空角度叙爱妻出殡的具体情状;元稹《遣悲怀三首》则以时空结构全篇,从妻子生前写到亡后,写尽无限哀感,痛煞肝肠而成为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9.
苏航 《东北之窗》2011,(23):94-94
金秋时节,当大地在收获的时候,许多未婚的青年特别是大龄青年,也渴望收获爱情。我的上海朋友发来了一张新闻图片,是上海人民公园征婚一条街的热闹景象。而同一时间,在大连,我在一个大型主题相亲会上见到的却是另一个风格的派对。两张不同的照片也许能折射出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城市对爱情诉求的不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0.
张世臣 《魅力中国》2010,(21):72-72
从海子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到那种既孤独又热切的矛盾。生存的困境、爱情的失意、自我流放的孤寂,让他更加沉溺于自我的精神困境中。然而他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对大地和人类有着深切的热爱,向往着人间的美好与温馨,“太阳”就是照耀他生活的全部力量和精神支柱,“王位”是孤独但高尚的自我定位,诗歌则是他全部的生命。因此,理解海子的诗,不得不对他的内心世界进行关照。  相似文献   

11.
春的短信,传祝福温馨。冬寒不再封存,筋骨的柔韧。冰化流水,丈量脚步的强劲。抚爱健康笑容,听草绿花开的声音。季节站在新起点,  相似文献   

12.
王俊 《理论观察》2007,(4):145-146
苏轼的"以诗为词"与"豪放",在宋代人那里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只是在"不协音律"上二者才发生联系。随着明清以降"婉约"与"豪放"二元对立的词学观的确立和正变论的影响,两个概念的内涵逐渐模糊等同,今人虽然颠覆了明清的这种观念,它们之间的差异并没有得到有力的澄清。两者的流变和靠拢,是由于背后儒家思想对词的渗透,以及其与道家思想在词中的对立。  相似文献   

13.
苏轼的《江城子》和哈代的《离去》(TheGoing)以同样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两人的悼亡诗各有千秋。苏轼的悼亡词着重的是一种感伤的思念,哈代的悼亡诗着重的是思,或幻想、或反思。不同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是造成两人悼亡诗差异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4.
和家胜 《改革与开放》2012,(20):180-181
大地震,诗复活。曾备受冷落的现代诗,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大地震后,又被激活了。在一个民族遭受巨大苦难、需要给灾区人民巨大鼓舞的关键时刻,诗歌发挥了其他文学样式不可取代的励志作用。自"五四"以来,什么是一首好的现代诗和如何写出一首好的现代诗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依笔者之见,一首好诗是有标准的,如何写一首好诗也是有一定规律或技巧可循的。在此,笔者愿与各位诗友和诗歌爱好者一起分享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德国哲学家、诗人、美学家席勒最重要的美学论文《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首先考察了这篇论文的写作时代背景和原因,然后依次简要阐述了席勒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见解,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的区别与联系及其主要分类,阅读效果,最后分析了它们彼此的长处和短处,从而得出理想的诗的类型。  相似文献   

16.
芒克 《环球财经》2008,(5):120-120
顾城总是头戴一件用牛仔裤裤腿制作的帽子出现在各种场合。我多次说过让他把这破帽子扔了,我觉得晦气,可他却说这帽子是他的烟筒,他有气就能从那烟筒跑了。  相似文献   

17.
周明 《魅力中国》2010,(24):97-98
宋代著名诗歌理论家严羽的诗歌作品汇辑成《沧浪吟》。在思想内容方面,其诗多数是日常生活的抒情写景和朋友赠答,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诗篇表现出了关心政治和现实。反映出广阔的题材和鲜明的倾向性,提供了一些了解南宋后期社会历史面貌的参考资料。诗集中也有少数歌颂隐逸生活的作品,风格幽婉。本文通过考察严羽现存的诗歌作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严羽诗歌创作的基本内容和特色:论入世诗,论隐逸诗。  相似文献   

18.
晨曦 《中国西部》2011,(13):120-121
林芝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内与昌都、那曲、拉萨、山南等地市相邻,外与印度、缅甸接壤,平均海拔3100米,总面积约11.7万平方公里,人口14万多。  相似文献   

19.
高适是盛唐时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与关注,但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赠别诗尚未得到人们应有的认识.从赠别诗的内容、风格等方面进行考察,可以看出作者在内容、风格等方面对赠别诗的发展做出了开拓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正2013年12月22日下午,一台再现历史画卷、讴歌民族精神的大型情景贺岁诗会在西岗区市民文化活动中心震撼上演,80多位普通市民登上舞台,放声朗诵,展示了西岗区文化建设的全新境界。这台名为《诗之魂》的诗会由市语言艺术学会、西岗区文联和东北之窗杂志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