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凉山彝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食已经被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凉山彝族饮食具有鲜明的特色,是凉山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它的开发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凉山彝族饮食文化开发的现状、对策等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凉山彝族特色旅游商品的营销,是开发凉山彝族旅游业的重要手段,对拉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凉山彝族特色旅游开发时间尚短,营销经验不足,在开发、营销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文章在4Ps理论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凉山彝族特色旅游商品营销的策略与手段,以期为促进凉山彝族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其中旅游商品消费是旅游消费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着重对凉山特色旅游商品——彝族包饰的图案、颜色和刺绣等元素进行探讨,并在现代旅游商品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对彝族包饰进行创新设计与开发的思路,不仅突出了凉山彝族的独特民族风格,而且达到了为大众旅游消费者喜爱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凉山地区旅游的发展有许多依托条件.而民族服饰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彝族服饰对凉山地区旅游形象具有强化作用,凉山地区旅游形象的构建离不开彝族服饰;通过彝族服饰可以加强凉山地区旅游形象的宣传。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凉山彝族漆器旅游商品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出发,通过对漆器市场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结合我国旅游商品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旅游商品的开发因着眼于旅游者对旅游商品需求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凉山旅游商品--漆器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凉山彝族地区服饰文化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本文以凉山彝族民族文化中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彝族服饰文化为切人点,论述了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传承凉山彝族服饰文化、开发利用彝族服饰文化资源与发展凉山彝族地区的民族产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本文以凉山彝族民族文化中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彝族服饰文化为切入点,论述了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传承凉山彝族服饰文化、开发利用彝族服饰文化资源与发展凉山彝族地区的民族产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凉山彝族服饰作为彝族文化的一种符号,是一种物化的精神产品,它完整地凝聚着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美学、宗教、政治、哲学及习俗等方面的传统观念。凉山彝族服饰文化资源只有经过产业化发展才能为社会所认识和运用,只有在开发展示之中经过现代过滤和艺术品位的提升,才会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其特色村镇、传统建筑、民俗文化等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本文着重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对凉山彝族特色村镇的传统建筑进行分析,凉山彝族建筑受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并受到以毕摩文化为基础的宗教信仰的多重影响,因此呈现出其独有的特征,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凉山彝族特色村镇的保护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凉山彝族的家支制度是彝族文化的一颗"活化石",不论是在奴隶制社会、还是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家支制度都是彝族人民极具特色的治理制度,对凉山彝族地区的政治发展以及群众的政治生活都产生了的深刻的影响。探讨在凉山彝族地区家支对于基层治理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从而提出一系列的合理医用家支制度服务基层治理的措施,有助于促进凉山彝族地区基层治理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1.
<正>凉山彝族自治州自2005年以来,以首府西昌市为龙头,旅游产业得到了飞跃式发展。旅游购物在旅游经济六要素中属于非基本性旅游支出。较之"吃、住、行、游"这些基本性旅游支出,旅游购物彰显出它消费弹性大的优势。这个优势不仅构建了合理的旅游产业结构,而且是旅游业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本文在广泛调查了凉山旅游购物市场后,针对彝族特色旅游商品的市场营销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彝族人口约800万,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滇、川、黔、桂四省的高寒山区,其中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及与之毗连的永胜、华坪二县彝族聚居区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俗称“大小凉山”或“凉山”。凉山彝族在1956年经中央人民政府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其奴隶制之前,当地社会经济结构尚处于带有鲜明的父系氏族奴隶制特征和等级制特征的奴隶社会。其社会秩序是按照传统习惯法维持的。解放后,凉山彝族人们扬弃地继承了传统习惯法,以之解决各种纠纷案件,与国家制定法互为补充,对祖国凉山彝族地区的安定团结、和谐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此,对其研究,进而取其精华,抛其糟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凉山无疑是有其价值的。  相似文献   

13.
彝族酒文化具有丰富的旅游内涵和旅游功能,是彝族地区景观人文风貌的浓缩精华表现,并不断延续和发展。积极发挥彝族酒文化旅游资源应该产生与可能产生的旅游效益是一个极有意义、颇为重要的课题。本文构建了彝族酒文化旅游资源"同质异构-异质同构"开发模式,并提出开发彝族酒文化旅游资源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睿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4):99-100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彝族人口约800万,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滇、川、黔、桂四省的高寒山区,其中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及与之毗连的永胜、华坪二县彝族聚居区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俗称"大小凉山"或"凉山"。凉山彝族在1956年经中央人民政府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其奴隶制之前,当地社会经济结构尚处于带有鲜明的父系氏族奴隶制特征和等级制特征的奴隶社会。其社会秩序是按照传统习惯法维持的。解放后,凉山彝族人们扬弃地继承了传统习惯法,以之解决各种纠纷案件,与国家制定法互为补充,对祖国凉山彝族地区的安定团结、和谐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此,对其研究,进而取其精华,抛其糟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凉山无疑是有其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对于拉动西部地区地方经济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凉山州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极其有利的资源条件。本文在概要介绍凉山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凉山旅游业开发过程中存在资金投入、设施建设、资源利用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商》2015,(23)
本研究以凉山彝族独具特色的毕摩文化为研究对象,毕摩文化作为一种经典文化遗产,道德、哲学、文学、天文、历史无所不包,反映了彝族文化的精髓。毕摩文化的核心是由毕摩主持的,传承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宗教仪式。毕摩是彝族人对本民族民间祭司的总称,是彝族原始宗教祭祀礼仪的主持者、是彝族民族传统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文化拥有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拥有主持祈求庇佑的各种祭祀、镶解祟祸、占验吉凶、主持诅盟、进行神判五种社会职能。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的社会心理属性包括:促进了彝族民众的民族认同;促进了彝族民众心理压力的宣泄和缓解;促进了彝族民众的积极价值导向和自我约束;促进了彝族民众的凝聚力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7.
《品牌》2015,(8)
从经济学角度上讲要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凉山彝族的人们热情好客,那里不仅景色迷人,那里的人还很热情。凉山的彝族在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在待客上的习俗有着明显的变化。客人来到家里,凉山彝族的人们都会做哪些准备?不同的客人会有哪些不同的待遇?在饮食习惯上与其它少数民族有着什么不同?在餐桌上都要注意些什么等?  相似文献   

18.
彝族服饰要真正走上产业化的道路,首先必须清醒的面对市场,只有明确彝族服饰的市场定位,有目的的进行产品设计开发,才能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洗礼中真正的收到实效,带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文章认为对彝族服饰设计的市场定位及产品开发可以从民族风格的现代服饰、传统彝族服饰精品、彝族服饰旅游产品和改良的现代彝族服装四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9.
陆铭宁 《商业科技》2014,(23):177-178
抓住机遇,调研设计凉山乡村水域风光旅游产品,实施保护性开发,化资源优势为旅游产业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水体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与巩固新村新寨建设成果的良性互动,促进民族地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商》2015,(49):265-266
文章介绍了漾濞石门关旅游资源的特色以及类型,分析了现阶段为止的开发状况与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关的开发对策。即坚持政府的领导以及扶持力度,和坚持建设以峡谷地貌景观为主导,以彝族文化为等旅游资源为共同开发对象,综合开发漾濞石门关旅游资源,打造知名旅游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