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俊杰 《改革》2023,(6):83-94
准确把握宅基地资格权的性质是深化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核心和关键。综合考察集体成员基于身份性资格取得宅基地使用权的生成路径及农户宅基地利用方式变化带来的资格属性的拓展,可知宅基地资格权是一项兼具身份属性和财产属性的独立民事权利,其功能体现为分配请求权、居住保障权、可期待收益权和有限处分权。它在宅基地所有权与使用权之间建立了关键联系,促进了所有权、使用权的权能强化与权益保护。实践中,应从界定权利主体、明确实现规则、完善配套制度等方面构建宅基地资格权运行机制,促进宅基地资格权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2.
目前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已成为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破解的瓶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应当参照城镇国有建设用地的改革模式,以提升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为基础,实现农村建设用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尊重土地资源要素的市场价值规律,激发农村集体土地市场经济属性,并尊重土地不可移动的自然属性,是化解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城乡一体化资金,实现城乡结构平衡组团式发展的有效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3.
焦李红 《魅力中国》2011,(8):135-135,134
对知识产权的性质问题一直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其私权属性已经明确,在分析人权含义的基础上,以人权的标准和视角审视知识产权制度,指出知识产权具有人权属性,并且从知识产权所包含的权利要素——财产利益、公共利益以及TRIPs协议对知识产权的私权定位来看,可以发现知识产权的人权性质,从而证实了知识产权本身就是人权。  相似文献   

4.
所有权不应当理解为是财产的某一属性或属性集合的所有权,产权也不应当理解为是所有权的总和,而是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的一般性财产权的概括。文章根据这两个定义,重新把握了产权与与所有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集体经济并不是走投无路,关键在于要有有效的实现形式。从我国集体经济发展的历程看,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所需要的相关性条件和基础有以下方面:产权相叠。随着家庭承包经营权的延续并长久不变,集体所有权却处于虚置状态。合作经营使集体所有权有了组织载体,共同体内,农民作为集体的成员享有承包经营权,通过合作经营享有集体所有权,享有相应的收益权。由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相叠加形成的产权共同体,是集体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6.
物权法的原则精神在于"定纷止争、物尽其用"。"定纷止争"表现在通过法律规范明确各种财产的归属和侵犯物权的责任,"物尽其用"则是使物权不限于静态的所有权,而是从所有权中演化出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占有等独立的物权权益,使财产的占有、使用、处分、收益等各方面的功能都发挥出来,实现物的最佳效用。可以说,物权制度奠定法治的基础,契合民生关注的核心。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地运行提供了一个"安全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及"三农"问题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农村集体财产是我国广大农民靠辛勤劳动多年积累下来的成果,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农村集体财产管理,对于促进中央"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乡镇农村集体财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力争全面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农村集体财产的管理,使农村集体财产管理逐步走上健康稳步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张广辉  张建 《改革》2021,(10):41-56
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能有效破解"两权分离"产权制度下的权能困境,提高宅基地要素配置效率,促进其财产权能实现,带动农民收入增长.在厘清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宅基地"三权"分别通过所有权虚位权能实现、资格权潜在价值显化、使用权多元化流转机制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但面临着所有权虚位权能实现"难"、资格权潜在价值显化过程"杂"、使用权多元化流转遇"阻"等现实困境.为推动宅基地"三权分置"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应进一步激发所有权实现动能,激活资格权潜在价值,畅通使用权流转通道.  相似文献   

9.
最近,《物权法》草案三稿(简称草案)正在全国征求意见。该法是调整各平等主体之问因物的归属和利用产生的财产关系的重要法规,草案第二编所有权第五章专门规定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权,明确国家、集体、私人所有权受法律保护,所有权人对自己的动产和不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包括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所有权和,旨在能够形成关于这两个范畴比较准确的定义,科学地探析它们的关系,首先,分析了当前理论界在这两 个范畴的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混乱;其次;阐述了任何财产许多属性的集合,根据所有权的本质是性这一前提,得出了所有权的定义就对 或商品的某一属性或属集集合的独点权;第三部分从交易的角度,揭示了产权无非是所有权的总和(对一主体而言),或不同主体所有权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对某一财产而言),最后,在前面研究的结果的基础上,得出了关于产权和所有权之间关系的些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李松龄 《湖南经济》2000,(12):14-17
一、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变革需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国有资产所有权人人有份(实际上是缺乏排他性)的财产制度已不再适应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需要。这是因为:商品交换实际上是排他性所有权的交换。如果一种商品或财产缺乏排他性的所有权,你需要使用它就能毫无所费地得到它,那就不需要等价交换。人们认为,国有资产流失,所有权权益难以得到保证,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国有资产所有权缺乏排他性,所有权权益的外在性现象非常严重。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国有资产产权关系模糊。所以…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主体虚位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集体”是由特定成员依据某种原则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团体,集体所有权是由这种团体整体对财产享有的全面支配权。我国现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中,由于“集体”这一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和模糊性而在现实中找不到对应的载体,以及其标志性权能被国家控在手中和大部分权能实际上是由少数农村干部在行使,导致其主体事实上的不存在,即主体虚位,这是我国农村中出现大量侵犯农地现实使用人利益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之间的财产关系主要是通过产权关系来实现的,因此,产权制度是财产制度的主要形式.那么,什么是产权,它和我们以前所说的所有权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产权的英文是"Plroperty Rights",表明它是与财产相关的一组权利,包含了使用权、决策权、让渡权、收益权、处置权等.但是我们在讲到产权安排或产权交易时,指的却往往是其中的某一项  相似文献   

14.
张力 《改革与战略》2011,27(10):19-23
所有权社会化理论非但对于私人所有权有矫正功能,对于往往被假设为私有权的扬弃形式的国家所有权也有适用能力。其适用目的是使在个人与国家的财产支配模式冲突间求得和谐,实现市民社会的完善持续发展和公共财产利益的全社会公平分享;其适用的方法是对国家公产所有权强调公共性使命,而对其他一般国家财产所有权则保持与私人财产所有权间的和谐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2002年12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民法典草案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了私人所有权。从法律上保护私人财产,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之间的财产关系主要是通过产权关系来实现的,因此,产权制度是财产制度的主要形式.那么,什么是产权,它和我们以前所说的所有权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经营制度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保护农民集体财产的根本举措。哈尔滨市平房区按照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的方向,积极引导推进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目前村级改革已基本完成,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在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深层次问题,需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改革的1994年,可谓好戏连台,财政、税收、金融、外汇和外贸五大改革措施相继实施。作为改革的重头戏,产权交易随即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地上,由最初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成为引入注目的热点。 要实现产权交易,其前提必然是国家、集体以及个人资产所有权的界定和评估。国务院于1994年5月以前相继制定和颁布了《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和《关于加强国有企业产权管理的通知》。旨在做好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9.
李哲 《特区经济》2010,(12):248-249
虚拟财产是在网络环境中产生的一种财产形态,由于已经具备了法律上的财产属性并将深刻影响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应当将其认定为法律上的财产进行保护,而不能因为存在形态的"虚拟"而否认其真实的财产属性。  相似文献   

20.
事物的属性决定事物的功能.人创造了文化,也被文化所创造.人本属性是文化的根本属性,它决定了文化的根本功能在于满足人的需要.跨文化适应过程是一个双向改造的过程.这一过程既要求跨文化者在新的文化面前协调自己的态度、 策略、 认知和行为,以顺应新文化带来的冲击,实现自我新的成长,又要求文化进行自我"扬弃",以不断地满足"新人"的需要,从而在自我扬弃与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的新的蜕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