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林彪、“四人帮”在他们肆虐的十年间,竭力推行蒙昧主义和愚民政策,鼓吹“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知识分子被当作反动的社会力量,横遭凌辱和迫害。粉碎“四人帮”以后,知识恢复了名誉,知识分子也得到了解放。党中央已经明确宣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这些已经成为调动我国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但同时必须看到:林彪、“四人帮”的流毒、封建的传统观念和小生产的狭隘偏见还在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头脑,我国经济、政治制度的许多具体环节还存在着缺陷。这些又妨碍知识分子积极性的发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对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作长程观察的分析报告.在界定“问题”内涵的基础上,作者从中国现代化追求与知识分子的诞生相交织的特点,揭示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指出来自西方的知识在中国社会缺乏应用条件,正是新式知识分子对秩序不满但又没有力量主宰自身命运的共同根源.论文焦点在1949年以后的历史时段,作者分别以反右与“文革”的成因为对象,着重分析知识需求与知识应用条件不足的矛盾,如何导致当政者与知识分子的互不信任,以及推动前者对后者的政治压制.从改造“分子”到改造知识,是意识形态链条上相邻的环节.最后借助对改革开放后相关学潮背景及其演化的讨论,完成对知识分子问题正在消失的历史判断.把文献解读与体现社会结构变迁的数据相结合,从知识社会学角度透视现代意识形态的变迁,是本文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对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作长程观察的分析报告。在界定“问题”内涵的基础上,作者从中国现代化追求与知识分子的诞生相交织的特点,揭示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指出来自西方的知识在中国社会缺乏应用条件,正是新式知识分子对秩序不满但又没有力量主宰自身命运的共同根源。论文焦点在1949年以后的历史时段,作者分别以反右与“文革”的成因为对象,着重分析知识需求与知识应用条件不足的矛盾,如何导致当政者与知识分子的互不信任,以及推动前者对后者的政治压制。从改造“分子”到改造知识,是意识形态链条上相邻的环节。最后借助对改革开放后相关学潮背景及其演化的讨论,完成对知识分子问题正在消失的历史判断。把文献解读与体现社会结构变迁的数据相结合,从知识社会学角度透视现代意识形态的变迁,是本文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对农业的“现代化”改造成为新时期下国家在乡土社会的主要治理目标.但是由于抽空了农业机械化的物质基础,这种改造在很大程度上被架空到对文化和社会观念改造的层面上.然而,权力以“现代化”之名对传统乡土社会时空观念所展开的社会改造不仅与事实上仍然延续的小农生活方式相去甚远,而且也没有建立起真正现代社会意涵上的“自由公民”.在此过程中,权力却成为一切资源的拥有者,并通过对农业日常生产的介入,进一步控制了农民的生活世界.农民对国家的依赖加深了,但二者之间的紧张和冲突却一刻也没有消失,并以隐蔽的方式不断积蓄.  相似文献   

5.
张国庆 《经济师》2007,(5):24-25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政治紧密相连,是统治者的附庸,这一事实导致了知识分子独立人格和思想、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的丧失,使知识分子失去了作为社会精英应有的社会作用;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变化、新世纪的世界潮流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带来知识分子的新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社会史的角度,将师范院校视为一种文化和社会机构,考察它们在20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变迁中的角色。笔者指出了欧美学界在中国教育的研究中对师范学校的忽视,认为这种忽视表现出他们在研究中国社会时仍持有“隐性”的“西方中心论”。文中讨论了师范院校在教育体系中的独特设计、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以及学生来源和教育实践活动,认为这些都表现出中国对西方教育制度的选择性接受,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连续性以及“中”“西”文化和教育理念的相互渗透、包容、改造。同时,从社会层面上看,师范学校的独特性使其对清末的社会转型、民国时期的国家建设和乡村改造、20世纪女子教育和女性进入社会,以及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30年代的东山再起,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者所探讨的是“新文化运动”中知识者的价值观念与心态,主要清理这一运动中知识分子的“国家”,“生命价值”观念.作者认为,由于长期以来对“爱国”这一概念的思维定势,这一运动中的知识者对国家的感情是并不能以“爱国”一词来界定的,他们的思考更深邃,是一种“健全的个人主义的爱国主义”,他们对文化变革、个人健全发展的关注重于对政治运动的关注;在具有了强烈自省精神的同时,他们对个人价值的理解也超越了古代士人的价值观念,而代之以“以学术为天职”、充当社会的良心的现代知识分子价值观;与此同时,他们独立不羁的民间立场和不卑不亢的战斗姿态首次显现在作为群体的中国知识分子身上.  相似文献   

8.
评论与讨论     
刚才陈教授就知识分子问题,尤其是中吲近现代的知识分子问题展开的论述,我想其中一部分内容足与90年代初知识分子边缘化的议题相重叠的。比如对知识分子的“改造”,以及“知识”本身遭到否定的50年代、60年代的知识分子的状况,我想这是大家都有所了解的。  相似文献   

9.
葛兰西“知识分子”理论,首先独创性地提出了“有机知识分子”的概念,阐明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继而通过领导权理论阐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以此为理论线索,可以探讨当代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战国时代和秦汉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特点入手,提出“学在官府”与“学在民间”两种发展模式,并通过引入“职位社会”、“品位社会”的观察维度,考察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特征与社会大背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战国时代和秦汉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特点入手,提出“学在官府”与“学在民间”两种发展模式,并通过引入“职位社会”、“品位社会”的观察维度,考察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特征与社会大背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支持资源开发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温家宝总理今年多次到东北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振兴东北”被新一届领导人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3.
知识分子与国家:对立、依附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玉 《开放时代》2006,29(6):55-69
本文梳理出知识分子与国家关系的三种理论取向:对立关系、依附关系和融合关系。知识分子与国家的对立关系是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映射,是知识分子与国家关系的理想类型。但将两者视为截然的对立关系,在实证研究中往往易忽视制度因素在知识分子与国家关系中发挥的作用;依附关系论纳入了制度环境的考量,对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威网络的错综交织关系进行了具体考察,区分出不同的依附关系类型;新阶级理论将知识分子定义为新型知识的拥有者,预言文化资本或知识将获取社会的支配权力,知识与政治将趋于融合。新阶级理论的权力视角为社会主义国家知识分子与国家关系提供了动态的理论诠释。  相似文献   

14.
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工人和农民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知识分子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社会主义社会初期,在社会劳动中,大量的还是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只占一个很小的比例。这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还是必要的。为了建設一个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还需要有日益增多的脑力劳动者。毛澤东同志早在抗日战爭胜利前夕就指出:未来的新中国,“需要大批的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师,人民的科学家、工程师、技师、医生、新聞工作者、著作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普通文化工作者。”到了一九五七年,他又說:“我們的国家是一个文化不发达的国家。五百万左右的知识分子对于我們这样一个大国来說,是太少了。沒有知识分子,我們的事情就不能做好,所以我們要好好地团結他們。”  相似文献   

15.
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间万物,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实现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都在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为实现上述目标,在有关法律和文件中,先后提出两个“并举”或“并重”:一个是在《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提出“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另一个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中年知识分子健康问题探析赵德昌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指出: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进一步增强中年知识分子的健康,更好地发挥科技队伍的作用,对于实施中央这一方针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湖南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被国家确立为建设“两型社会”的示范省区,提出了“四个湖南”战略构想,其中把“绿色湖南”放在第一位。绿色文化建设是“绿色湖南”应有内涵之一。绿色文化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和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同时要加强绿色教育和绿色宣传。  相似文献   

18.
本文关注的是日本明治时代“文明开化”过程中的“风俗改造”,以及“公德建立”和小学修身课程中的“公民教育”所带来的“人”自我精神的近代转型,即传统社会向近代精神文明的转型.一切社会改革需要人的新风尚、新思维,需要人自身的整体改造去实现.日本近代社会转型的经验说明:一个自信的民族对传统的改造与更新是不应该感到畏惧和恐慌的.同时,明治二三十年代小学修身课本中,以儒家为核心的“忠君爱国”与日本的“皇国”、“皇民”结合为一体的教育酿成的军国主义,不仅危害了日本本国人民,更给周边国家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仔细、深入分析正反两方面的利与弊,也许会给当今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也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由此,素质教育的号角开始在全国教育战线吹响。华庄高级中学在教育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对我国义务教育中“乱收费”的认识 义务教育是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也称为强迫教育、免费教育或普及义务教育。这里的“义务”是指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都承担使全体国民受到的教育水平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教育标准的义务,即:父母有使其学龄子女就学的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