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有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存在着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有两个思路:一方面可以从农业内部解决,政府应大力投资于农业领域的公共基础建设,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依靠农业科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另一方面,应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消除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了大面积的转移,形成了特殊的劳动力组成模式,并且整体管理机制和运行措施也在优化,加之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也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如何有效地处理城镇化项目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之间的关系,值得思考。本文结合聊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并着重阐释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实现路径,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和职业技术教育不到位是制约其转移根本原因和因素。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通过发展职业教育,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职业教育具有"富农"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资本化,提高劳动者收益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安农"的作用:正确引导青少年就业,提供所需技能、职业培训,加快和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缓解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矛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育农"的作用,帮助农村劳动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有助于当地"土行业"的传承和发展。职业院校应建立健全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学模式,办学满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需要,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合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需要,打造适应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建立中青年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武川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作用及暴露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同时针对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如何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与劳动力大量转移的矛盾,如何将农村有限的劳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如何突破传统的小农经济实现武川县特色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盛宝柱 《民营科技》2014,(10):215-216
产业集聚是加速城镇化进程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实现形式,安徽省依托产业集聚加快城镇化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首选之路。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收入均衡、调整大三产业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的途径.本文在对我国城市劳动力供需状况的分析基础上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势必会给已经很困难的城市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7.
丁巨峰  张桂凤 《活力》2009,(7):27-27
几年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另一方面,农村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冷静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及影响转移的制约因素.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晓光 《活力》2008,(7):10-1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镇,都存在着劳动力过剩的矛盾。如何让这些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成功转移,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减少盲目性,扩大转移范围,使城乡剩余劳动力转移从目前以自发、分散流动为主转移到合理、有序流动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9.
《价值工程》2013,(22):278-279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根本在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必须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提高转移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伴随着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各国现代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演进相适应,劳动力也有一个产业间转移的过程。考察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行工业化国家农村劳动力以梯度转移模式为主。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呈现出跳跃转移的特征和趋势。基于这一趋势和我国国情,加速城市化、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主要出路。  相似文献   

11.
孟杰 《价值工程》2012,31(32):307-309
目前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如何妥善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建设新农村、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使我国农村建设发展缓慢,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老人和幼儿为家庭的农村"空巢"现象,这对农村养老、子女教育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因此,更好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是加快农村建设、解决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利用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力度,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边晓晨  曹敏 《价值工程》2012,(27):303-305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与速度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建国后,陕西省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伴随着陕西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程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决定了这一时期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及其缺陷所在。说明今天的陕西必须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发展,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王妍妍  李亚民 《价值工程》2010,29(16):138-139
目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问题是黑龙江省面临的重要问题。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要将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合理和科学地转移与配置,不仅有利于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对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统分析城市扩张、土地财政依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机制,并针对中国28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GMM估计和面板门槛效应模型,考察城市扩张和土地财政依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城市扩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主要呈现推动作用,且可能表现出倒U型趋势。以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工资水平作为门槛变量,城市扩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土地财政依赖则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且城市扩张与土地财政依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同时,城市扩张与土地财政依赖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在与土地财政互动的过程中,城市扩张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用被不断削弱。  相似文献   

15.
崔少鹏 《价值工程》2014,(14):229-230
"三农"问题是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问题,其根源在于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和经济发达省份,走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随着农村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进城务工行为日趋显著。在此背景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综合素质和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早日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产权界定方式——分工——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分析线索,利用广东省阳山县和新丰县2232户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和OLS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分工调节下农地整合确权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影响,并运用倾向匹配得分模型(PSM)进行内生性检验。结果发现,整合确权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程度的提高增强了农地整合确权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正向激励。因此,发挥农地确权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既要考虑确权进度,也要关注确权方式,注重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程度,以此加快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进程。  相似文献   

17.
Has the Chinese economy approached the ‘Lewisian turning point’ that marks the ending of the initial phase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fuelled by surplus labour? In this paper we undertake an interpretative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on this issue,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labour market conditions prior to the reforms and structural change of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e available evidence is mixed, and our assessment makes a strong case for probing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to labour mobility from an economy‐wide perspective, going beyond the confines of the rural economy.  相似文献   

18.
李玉萍  马丛 《价值工程》2010,29(13):115-116
国家审计局原局长李金华曾指出"中国经济存在马太效应,地区差距有逐步拉大的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越来越严重,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因此如何调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平衡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re-examines the current debate on price scissors based on an extended framework, in which the production and trade of industrial consumer goods within the rural sector is incorporated. It confirms that in the economy considered by Preobrazhensky, consumer rationing, especially of industrial goods in rural areas, is prevalent. Under the binding rationing the price response of agricultural surplus cannot be determined theoretically. This finding reopens the field for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The paper identifies the conditions that guarantee the validity of Preobrazhenshy's two propositions: (1) the state can increase its capital accumulation by moving the terms of trade against peasants, and (2) the urban workers need not necessarily suffer therefrom. It demonstrates tha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validity of these two propositions, besides the need to assume positive price response of agricultural surplus and of labour force input, food rationing in urban areas and the rationing of major industrial consumer goods in rural areas are essentially required. As a consequence,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price-scissors type of regulation would induce the state's coercion on peasants to collect their food surplu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20.
权轻舟 《价值工程》2012,31(31):321-322
随着西部中小城镇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成为城镇化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本文在分析西部地区中小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从城镇和农村两个系统探讨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