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美国次贷危机背景下公允价值问题受到空前关注。本文结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计量规范.分析了公允价值如何作用于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风险和金融安全问题已经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于此际,就次贷危机背景下的中国金融安全这一主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美国次贷危机的走向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次贷危机是在全球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加大的背景下爆发的.对于中国来说,危机带来的直接影响有限.但次贷只是第一张骨牌.危机后风险资产价格重估,美国经济明显放缓,美国政府连续降息、大幅度减税,美元加速贬值,如此强烈的连锁反应,使得正面临着流动性过剩、资产泡沫、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问题的中国经济很难隔岸观火,可以说利弊兼有.本文对次贷危机的走向及其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邓丽娜  王韬 《特区经济》2009,(8):216-217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但造成了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而且也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小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次危机中面临更加严峻的融资困境。本文在次贷危机背景下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剧的原因,力图寻找到适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的中小企业融资对策。  相似文献   

5.
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美国次贷危机根源于房地产市场繁荣背景下激进的住房抵押贷款行为,本质是由房价下跌和利率提升导致的信用危机引发的信贷紧缩和金融市场流动性缺失。文章以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基础为切入点,利用金融危机传导模型来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在其传导过程中,美国次贷危机形成了从信贷市场到资本市场、从资本市场到信贷市场、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和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传导路径。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次贷危机通过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传导到全球市场,并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不确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美国次贷危机的走向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是在全球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加大的背景下爆发的.对于中国来说,危机带来的直接影响有限.但次贷只是第一张骨牌.危机后风险资产价格重估,美国经济明显放缓,美国政府连续降息、大幅度减税,美元加速贬值,如此强烈的连锁反应,使得正面-临着流动性过剩、资产泡沫、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问题的中国经济很难隔岸现火,可以说利弊兼有.本文对次贷危机的走向及其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翁弘林 《特区经济》2009,(2):115-116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正向全球蔓延,并已对中国的宏观调控造成不利影响,加剧了金融风险。由于各国经济发展及目标存在差异,可能导致次贷危机背景下宏观调控政策存在有效性冲突。因此,探求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选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背景下,分析中国金融创新的成果和现状,并吸取美国金融创新出现问题导致危机的前车之鉴,就中国金融创新在房地产市场的作用提出一些启示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2008年.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尤其给中国制造业造成了冲击。在此背景下,开发新一代制造技术,提高企业的柔性和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就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改进产品功能、提高产品质量、缩短开发时间、降低生产本、完善售后服务已成为制造业面临的共同任务。  相似文献   

10.
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化及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危机已经演变为金融市场上的系统性危机,且已经扩散到全球。次贷危机的演进方向如何?中国如何在不牺牲结构性调整的前提下,缓解次贷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中国如何通过储备资产多元化来最小化外汇储备在次贷危机中的潜在损失?请看本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李建军 《特区经济》2010,(5):222-224
本文利用全球价值链升级理论,在系统界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内涵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统计资料和问卷调查结果,对中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和金融危机后升级的挑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加工贸易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升级态势,但总体来说还处于"微笑贫苦陷阱",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本土加工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吸收能力较低等,使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着进一步升级的严峻挑战。为此,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升级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回顾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国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其效果,并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当前经济形势与亚洲金融危机时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危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Lucy Reuben’s Response to “The Subprime Crisis and African Americans” by Sandra Phillips includes an overview of the linkages between historical housing disparities and the adverse wealth gap from which the African American community suffers. Reuben discusses how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has reduced both African American homeownership and African American access to wealth-building for entrepreneurial development. Finally, Reuben offer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related to expanding financial literacy and strengthening regulatory oversight.  相似文献   

14.
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优势与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蓓蓓 《特区经济》2011,(12):72-74
不久前的次贷危机充分暴露了国际货币体系储备单一的缺陷,全球各经济体普遍对美元的霸主地位提出质疑。随着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被提上全球金融日程,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普遍受到各方重视,全球各经济体都在思考人民币未来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中国在货币国际化进程中有着明显的优势,但也需应对来自各方的负面观点和自身缺陷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陈健丰 《特区经济》2009,(11):82-83
美国的次贷危机不仅引起自身金融系统问题的暴露,也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东南亚国家能否抵挡这样的冲击,东南亚的经济会受什么影响。东南亚金融危机是否会再次发生,本文从美国金融危机的普遍性影响到东南亚经济的具体特点作了分析,探讨了美国金融危机与东南亚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危机"一词已经逐渐成为当今各国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而人们表现出来的无知和脆弱已经成为重大动物疫情危机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我国疫情爆发的风险以及这种风险是如何演化成危机的进行分析,提出了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信息处理方法,对今后政府决策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白雪苹 《改革与战略》2014,(2):33-35,65
文章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双重影响着中国:从消极方面来说,它影响中国对欧洲的商品出口,会导致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加大了中国对欧洲投资的风险,加剧了中国金融市场的波动,影响中国的汇率机制改革;从积极方面来说,它有利于中国大规模进行海外投资,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面对欧债危机,中国一方面应积极参与解决欧债危机的行动,另一方面必须强调欧债危机的解决关键在欧洲自身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王潇潇 《亚太经济》2012,(4):96-102
2007年在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和冲击。中美两国各自根据国情及危机产生的根源的不同分别采取了及时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本文从两国货币政策实施的具体操作措施、实施的时间、目标、政策工具和力度、实施效果、经济恢复情况及目前仍存在的经济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周伟翔 《特区经济》2011,(4):299-30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频繁发生金融危机,这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乃至政治的稳定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2007年4月2日开始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还导致全球经济处于低迷状态,冰岛政府甚至为之破产,可谓损失惨重。次贷危机造成的惨痛代价与美国政府金融监管不力有极大的关系。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监管的作用,其次,从多个方面就次贷危机视角下如何加强我国金融监管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制造业迎对WTO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即将加入 WTO,经过 13年的谈判、准备 ,有的行业成竹在胸 ,有的行业却担心不已。那么制造业呢 ?本文分析了“入世”后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形势 ,并提出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的出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