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采用引力模型,对美国与不同国家的贸易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显示,美国核心版权产品由于版权保护水平的的提高,对强模仿威胁国家(低保护高模仿)会带来显著的市场扩张效应;增加美国核心版权产品的出口,对弱模仿威胁国家(高保护低模仿)会带来显著的市场力量效应,会使美国出口下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发展中国家1976~2000年的样本数据为基础,利用贸易引力方程实证考察了知识产权保护对美国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影响的市场扩张效应和市场势力效应。国家和行业层面的面版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知识产权保护对美国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效应受到进口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模仿能力等东道国特征变量的制约。对于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而言,知识产权保护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市场势力效应占主导;对于中等收入国家而言,知识产权保护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市场扩张效应占主导。知识产权保护对强模仿能力国家行业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市场扩张效应占主导;知识产权保护对弱模仿能力国家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市场势力效应占主导。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间品贸易的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价值链(GVC)嵌入程度最深的国家之一。一方面,全球价值链嵌入可以通过中间品进口带来高质量的中间品和技术,外生地提升出口质量;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低端嵌入的俘获效应导致企业内生自主技术创新失灵,因此全球价值链嵌入与出口质量升级的关系有可能为非线性。文章使用2000~2006年中国海关数据库和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会提高中国企业的出口质量,但过度嵌入会降低出口质量,两者之间成"倒U型"关系。全球价值链嵌入下中间品进口的质量效应、规模效应依然能够提升出口质量,但技术外溢效应对出口质量升级的影响为负,再加上全球价值链嵌入会降低企业自主研发创新从而拉低出口质量,因此中国企业内生的与外生的技术创新无法相互吸收和匹配。全球价值链嵌入OECD国家市场会提高企业出口质量,嵌入非OECD国家市场会降低出口质量,但如果全球价值链嵌入东盟市场或金砖国家也依然能够带来企业出口质量的提升。全球价值链嵌入下中间品进口贸易成本增加会带来企业出口质量的下降,但出口贸易成本增加会激励企业提高出口质量从而进入收入层次更高、距离更远的市场。  相似文献   

4.
为了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美国与周边的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区(CBI)国家合作,形成了一条以纵向一体化为核心的区域性纺织服装生产网络(regional production network,RPN)。由于RPN合作国家是美国纺织产业重要的出口市场,因此后者在该网络中具有既得利益。美国政府进而签订的《中芙纺织品协议》(以下简称"协议")旨在抑制后配额时代中国输美服装类产品对该RPN的冲击。本文就"协议"的实施对相关贸易流量的影响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协议"已经对中国输美服装类产品产生贸易破坏效应,而墨西哥和CBI国家对美国的服装出口则从中受益。然而,研究并未显示"协议"的实施有助于美国增加纱线、面料等纺织类产品向RPN合作国家的出口,因而"协议"对美国纺织产业的实际保护效应有必要予以反思。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2008年"协议"到期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检验了目的国签证限制对中国产品出口的阻碍效应。签证限制会增加贸易成本,从而阻碍国际贸易。参照Neumayer(2011)和Umana-Dajud(2019)的做法,文章以目的国是否要求中国公民获得签证许可才能入境作为签证限制的代理变量,基于1996—2013年CEPII-BACI产品贸易数据和DEMIG签证政策数据,实证检验发现目的国的签证限制显著阻碍了中国产品的出口贸易。通过对国家人均收入水平的检验发现,高收入国家的签证限制带来的出口阻碍作用明显超过低收入国家;分产品差异化程度的检验则发现,目的国签证限制对中国同质化产品出口的阻碍作用超过差异化产品;而分产品技术密集度的检验发现,中、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受到出口阻碍效应大于低技术产品。文章还发现:提高签证便利化程度,有利于降低目的国签证限制对中国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中国制定签证便利化政策,为助力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全球贸易摩擦频发的现实背景,从产品市场的需求角度提出不同国家之间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会缓解关税上升对贸易造成的成本效应。文章利用1988—2015年全球160个国家及地区HS6位产品数据,考察了关税上升对贸易产生的成本效应,并检验了产品竞争力对关税与贸易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发现,关税上升会降低贸易量,而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会显著减缓关税上升带来的贸易成本效应,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一方面促进了竞争提高了生产率,另一方面也代表着贸易成本的下降进而促进出口。文章研究结论对于各国如何制定适宜贸易政策,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以缓解贸易壁垒上升带来的成本效应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出口增长既有要素比较优势的动因,又存在制造业部门对外贸易"母市场效应"这一动因.本文采用MacCallum(1995)的方法,做了中国对108个国家2001~2008年出口面板数据的随机效应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市场规模和出口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市场规模的扩大会导致出口以更大比例增长.本文提出一个融合"母市场效应"...  相似文献   

8.
中日服务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Schumacher(2003)构建的引力模型基础上推导出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中日服务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发现本地市场效应促进了中国对日本的服务出口,以劳动力要素禀赋为传统的比较优势也促进了中国对日本的服务出口,但本地市场效应对中国对日本服务出口的促进作用大于传统比较优势.中国对日本的10个服务行业中有6个行业存在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1个行业的本地市场效应不显著,3个行业不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具体是运输服务、旅游服务、通讯服务、保险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版权及许可费存在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其他商业服务本地市场效应不显著,建筑服务、金融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不存在本地市场效应.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2002~200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借鉴Harrigan等(2011)的方法测算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质量指数,实证分析中间产品进口与企业出口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进口中间产品与企业出口质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即进口中间产品对企业出口质量存在显著促进提升作用。通过将进口来源地划分为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进一步实证分析发现,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中间产品都对企业出口质量存在显著促进提升作用,而从低收入国家进口的中间产品对企业出口质量的提升更大,即产品多样性互补效应的作用更大。另外,企业人力资本水平、研发营销、企业规模与企业出口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资本密集度与企业出口质量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按照行业要素禀赋和贸易方式划分的分样本回归结果验证了实证结果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把知识产权保护因素引入Feder(1982)的出口驱动经济增长模型,从理论上研究了知识产权保护对货物出口部门和服务出口部门的外部经济效应,以及由外部经济效应分解而来的要素配置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随后,本文分别基于中国和OECD27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了经验检验,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出口部门的技术水平越高,越容易产生要素配置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2)知识产权保护与高技术出口部门的匹配性强于低技术出口部门,知识产权保护具有增强要素配置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的倾向;(3)适宜强度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出口部门产生要素配置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的"助推器",进而推动了经济增长,然而过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则发挥了"绊脚石"的负面作用。以上结论对于调整中国出口的技术结构、制定适宜强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林治泽  刘霞 《辽宁经济》2003,(10):69-69
培植企业的核心能力已成为21世纪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美国管理学家普拉哈德和默尔对核心能力进行了概括,他们认为核心能力应包括以下要素:1.核心能力是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它可以通过产品和服务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价值、效益;2.核心能力体现在企业的一系列产品上;3.核心能力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能力,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机能和知识(的结合)在市场上所体现出的竞争力。核心能力越强,体现在市场上的产品或服务越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否则只能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12.
“重新设限”后我国T&C对美国出口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我国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市场,在两国达成配额协议后,我国T&C出口从“后配额时代”的短暂春天进入三年“重新设限”期。本文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过渡期内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出口内部的优劣势(STRENGTH&WEAKNESS)、“重新设限”后外部的机会和威胁(OPPORTUNITY&THREAT)进行分析,同时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出口加快进行产品、市场和原产地多元化,及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2002—200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借鉴Harrigan等(2011)的方法测算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质量指数,实证分析中间产品进口与企业出口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进口中间产品与企业出口质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即进口中间产品对企业出口质量存在显著促进提升作用。通过将进口来源地划分为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进一步实证分析发现,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中间产品都对企业出口质量存在显著促进提升作用,而从低收入国家进口的中间产品对企业出口质量的提升更大,即产品多样性互补效应的作用更大。另外,企业人力资本水平、研发营销、企业规模与企业出口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资本密集度与企业出口质量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按照行业要素禀赋和贸易方式划分的分样本回归结果验证了实证结果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14.
美日欧作为世界三大经济体,是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也是各国产品竞争最激烈的区域。本文借鉴Tysynski等人提出的固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将我国1998到2003年间对美日欧市场的出口增长分解成“特定市场进口增长效应、出口产品结构效应和产业竞争力效应”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并探讨我国产业间由于竞争优势的不同而出现的对出口增长的贡献差异,以及相应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2002~2008年中国与OECD国家双边贸易ISIC(国际标准工业分类法)两位数面板数据对中国制造业各行业"母市场效应"的存在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发现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木制品业、纸制品和印刷品制造业、化学产品制造业、其他非金属矿产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杂项制品及废弃资源回收业这8个行业存在显著的"母市场效应",而纺织、服装及皮革制造业、炼油及核燃料的制造、橡胶和塑料、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等行业则不存在"母市场效应",其中炼油及核燃料的制造、橡胶和塑料这两个行业甚至呈现微弱的"逆母市场效应"。检验结果对中国扩大内需同时带来新的出口优势的部门提供了政策支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对高收入国家的出口对于企业技能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并分析了影响的两个渠道:第一,由于高收入国家收入的边际效用更低从而相对偏好于更高质量的产品,于是对高收入国家出口的企业需要多雇佣熟练劳动力来生产高质量的产品;第二,出口过程中所需要的销售调研、运输配送等"必要服务"是高技能劳动密集型的,高收入国家由于地理位置、语言文化等与中国差异较大,从而企业对高收入国家的出口需要更高水平的"必要服务",相应地对高技能劳动的相对需求就会增加。然后文章将2004年海关贸易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对接,从实证层面证实了理论预期。基于一般贸易的回归结果表明,总体出口显著地抑制了企业技能结构的优化,但对高收入国家的出口却显著促进了技能结构的优化,并且影响的两个渠道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对高收入国家的出口对于企业技能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并分析了影响的两个渠道:第一,由于高收入国家收入的边际效用更低从而相对偏好于更高质量的产品,于是对高收入国家出口的企业需要多雇佣熟练劳动力来生产高质量的产品;第二,出口过程中所需要的销售调研、运输配送等"必要服务"是高技能劳动密集型的,高收入国家由于地理位置、语言文化等与中国差异较大,从而企业对高收入国家的出口需要更高水平的"必要服务",相应地对高技能劳动的相对需求就会增加。然后文章将2004年海关贸易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对接,从实证层面证实了理论预期。基于一般贸易的回归结果表明,总体出口显著地抑制了企业技能结构的优化,但对高收入国家的出口却显著促进了技能结构的优化,并且影响的两个渠道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2013-2020年19个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数据,研究了美国货币政策沿着跨国企业的海外子公司网络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溢出效应及微观机制。结果发现,美国货币政策紧缩(扩张)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美国关联企业投资的负向(正向)影响显著高于新兴市场国家本土企业。影响机制在于,跨国企业通过其内部资本市场与内部供应链,向新兴市场国家的美国关联企业传导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从而影响美国关联企业的投资水平、收入增长、规模扩张与现金持有,并进一步沿着新兴市场国家的国内产业关联向其本土企业进行传导。本文补充了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在企业层面的传导渠道,为新兴市场国家更好地应对美国货币政策冲击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下游国的贸易报复与中国稀土出口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在纵向关联市场框架下构建一个博弈模型,研究两个下游国在分别采取独立贸易报复与联合进行贸易报复两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应采取的稀土出口政策。研究发现:(1)当下游国家独立采取贸易报复措施时,若中国稀土产业集中度低(高),则应对稀土出口进行征税(补贴),而下游国会对最终产品出口进行补贴(征税)。(2)当下游国联合进行贸易报复时,在中国稀土产业集中度很低且下游国产业集中度很高的情况下,中国应对稀土出口进行征税,而下游国总会选择对最终产品出口进行征税。(3)若考虑到稀土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则随着环境污染系数增加,无论下游国家采取何种方式的贸易报复措施,中国对稀土出口都将会进行更多的限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1995~2009年中国制造业对世界180个国家的出口数据,采用事后反推法算出中国出口的2518种产品的质量指标。我们发现,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在逐年缓慢提升,产品的质量与出口目的国的发展水平正相关。在得到产品质量指标的基础上,对照生产率的出口干中学效应,检验产品出口是否带来质量升级即质量的出口干中学效应。使用非线性回归方法我们发现,先前出口经验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存在质量的出口干中学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