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化是世界潮流,发达国家正是通过走现代化之路而成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行走在这条并不平坦的大路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对现代化是世界的潮流,现代化是中国国家目标的解读和阐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历史现象。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从80年代到下世纪中叶的宏伟战略目标。要比较正确地从理论上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涉及到三个层次的问题:一、什么是现代化?二、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三、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正确认识和界定这三个问题,对于我们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著十分鼋娶的观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
王廷惠 《南方经济》2022,41(12):1-10
经济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物质基础,高水平构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并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制度支撑。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成熟定型"基础上,要持续全面纵深推进改革,进一步巩固提升基本经济制度优势,完善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制度保障,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和活力,解放和释放更大社会生产力,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上海经济》2012,(12):10-11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编)》一书,集中反映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问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提出并阐明了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新的理论成果,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些理论成果,对于我国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我们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历史的选择,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是我国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中国已具备建设现代化的“天时、地利”条件,但中国现代化建设却滞后,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和”失调。要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梦,“人和”协调是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一书,集中反映了自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科学地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深刻地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经验,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去回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去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它是在新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运用和发展,为我们深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一部教材,对于我国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现代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中国现代化的方向是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是"两步走";中国现代化是实行对外开放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调。经过几代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怀美娜 《魅力中国》2010,(33):216-216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开发。因此,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因此,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5.
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多处强调了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进一步指出,包括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等在内的五条道路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认识和实践上的重大发展,也为研究、探索和解决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立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步走"的第一阶段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中国的城市作为实现国民经济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层单位,如何科学、合理地预测设定2035年的GDP目标,对于如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部分代表性省会城市为例,介绍如何使用多种方法预测、设定城市2035年GDP和人均GDP水平,从而为中国的城市预测设定2035年的GDP和人均GDP水平目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林森 《魅力中国》2011,(4):220-220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因此,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民已经为现代化事业奋斗了一个半多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华大地上也已经实施半个多个世纪了,探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可以使我们明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真正建成与现代化的完成是同一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9.
梁蓉兰 《发展》2009,(5):10-11
科学发展观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更是做好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发展模式的超越性、发展战略的创新性、发展价值的人民性,使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传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创造性超越。这一贡献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提供生态道路指引,为解决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