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目的 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是稳秩序、保民生的现实需要,科学设计评价体系和开展测度分析是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方法 文章依据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构建涵盖绿色循环发展、供给提质增效、经营管理优化3个维度的中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对2010—2019年全国及31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结果 (1)2010—2019年全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19.20%,时间上具有向好发展态势,空间上呈现自西向东发展水平依次提高的格局;(2)全国发展水平具有空间非均衡性特征,总体发展差距持续扩大、东部地区内差距扩大态势明显、东部与西部两地区间差距最大,地区内差距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3)全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单极化趋向逐步凸显,从长期看三大区域均存在发展差距扩大的倾向,但呈现中东部趋向多极化、西部趋向单极化的变化态势。结论 发展畜牧业应当坚持生产规模与资源环境相匹配,因地制宜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方向的生态生产型体系,积极发挥好东、中、西部地区在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探索种养结合、草牧一体的现代畜牧业。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农业能源效率提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以中国农业能源效率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中国农业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及未来演进趋势,以期为中国农业能源效率的跨区域协同提升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方法]基于2000—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利用非径向、非角度、双导向的窗口DEA模型对中国省际农业能源效率进行测度,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对中国农业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及未来演进趋势进行实证考察。[结果](1)中国省际农业能源效率在样本考察期内持续上升,且农业能源效率的整体区域差异不断缩小,而超变密度是农业能源效率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2)Kernel核密度估计结果表明,尽管农业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不断缩小,中西部地区依然存在两极分化现象。[结论]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减缓农业生产对资源环境的压力,相关部门应积极制定相关策略,以实现中国农业能源效率的跨区域协同提升。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序关系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LWM组合赋权法测算了2011—2020年中国及四大板块乡村数字化转型综合指数,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法揭示乡村数字化转型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推进策略。研究发现,(1)从时空视角看,考察期内中国乡村数字化转型指数呈显著上升态势,但空间非均衡程度明显;从结构视角来看,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指数虽有所改善,但较其他三个子系统增速不容乐观。(2)考察期内中国乡村数字化转型的总体差异呈波动下降态势,板块间差异是区域总体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3)全国及四大板块乡村数字化转型的绝对差异均呈上升趋势,伴随着“优者更优”现象;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均存在不同类型的极化现象,且极化趋势逐渐加剧。本文研究有助于把脉当下全国及四大板块乡村数字化转型所处阶段及演进态势,为新时期促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双赢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2010—2020年河北省及其各区域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针对区域差异展开解析,以期为该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文章构建河北省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熵权法、均权法、加权综合评价指数法对河北省及其区域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同时选取变异系数和锡尔指数对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和分解。结果 (1)河北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子系统均呈现稳步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两子系统水平偏低,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水平相对较高,变化趋势以生态宜居增长最快,生活富裕增长缓慢,产业兴旺波动性较大。(2)河北省各区域乡村振兴水平和变化趋势差异较大。邯郸和唐山发展水平最高,沧州和承德相对较低,邯郸、保定、石家庄、张家口和承德5市水平提升较快,衡水变化最小,其他地区提升速度相对缓慢。(3)冀东、冀南地区的乡村振兴水平区域差异性较小,冀中、冀北区域差异相对较大,冀北和四大区域间差异是造成全省差异性的主要原因。结论 河北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整体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但增幅有限;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水平差距大,中心城市规模小,乡村之间、地区之间要素流动的成本高,难以对乡村造成有效辐射,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诸多乡村振兴的短板依然存在。未来应继续加强推进缩小区域间差异,尤其是冀北和冀中地区内部乡村振兴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严重。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1998—2018年31个省份的种植业碳生产率,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和Markov链方法对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种植业碳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进行实证考察。研究表明,中国种植业碳生产率整体呈上升态势,但总体区域差异表现出下降—上升—下降的倒“N”型演变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部分经济区存在显著的梯度差异和极化特征;整体上中国种植业碳生产率向高水平方向转移趋势明显,高水平地区种植业碳生产率呈自我强化状态且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种植业碳生产率的提升不仅要把握种植业碳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还要积极利用经济区之间种植业碳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实现中国种植业碳生产率的跨区域协同提升。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及环保减灾五个维度构建中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空间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2010-2019年中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时空分异、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收敛性。结果表明:(1)中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整体偏低,但呈上升趋势,四大区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整体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空间分异特征。(2)区域间差异是中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但呈下降趋势。(3)全国和四大区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动态演进差异较大,东北和西部地区存在一定程度极化现象。(4)全国和四大区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分权程度、产业结构高级化、城镇化水平及农村人口密度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变化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最后,根据中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收敛性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全面解析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从时空维度测度和比较了我国省域乡村振兴水平及区域差异。[方法]文章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2014—2019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西藏)的乡村振兴动态发展水平,进一步利用泰尔指数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区域差异。[结果](1)我国各地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但发展趋势总体向好,三大区域乡村振兴发展呈现东部地区较好,中部地区居中,西部地区落后的发展态势。(2)乡村振兴子系统发展差异较大,生态宜居子系统发展较好,产业兴旺子系统发展缓慢,治理有效子系统发展最差。(3)区域间差异是我国乡村振兴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结论]最后,提出要全面把握乡村发展差异,做好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加强区域协作,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目的 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分析该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空间差异,识别各地市农业绿色发展障碍因素,对于实现农业减排固氮具有现实意义。方法 文章选取山东五大区域16地市,运用熵权法和障碍度模型分析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其障碍因素,利用Dagum基尼系数解析其区域异质性。结果 (1)2012—2020年山东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态势,自2015年提升速度显著加快。研究时期内资源节约最为稳定,环境友好先稳定后增长,产出高效显著增长。(2)从区域特征分析,山东绿色发展水平具有区域差异性,呈现“西高东低”分布格局,总体基尼系数处于略微下降趋势,空间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3)分区域看,鲁中和鲁东属于资源高耗型,鲁中南和鲁西北属于产出低效型,鲁西南属于投入产出双制约型,障碍因素集中在耕地复种指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农民可支配收入、土地生产率、农业产值占比。结论 新发展阶段下,山东需警惕环境友好障碍度增长态势,加大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力度,聚焦于精准方向与科学治理。基于障碍因素分析,针对地市面临不同短板提出拓宽农业电商、释放农村生产要素活力、发挥“潍坊模式”示范作用、制定最低流转年限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10.
我国乡村发展驱动因素与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构建乡村发展驱动因素指标体系,从生产、生活、生态、人才和社会5个层面,分析我国乡村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与各地区间发展差异分析。[方法]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乡村发展驱动指标进行权重测度,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主要驱动因素进行解释,最后通过综合指数法对不同地区乡村发展差异展开分析。[结果]乡村发展驱动因素排名为:生产生活生态人才社会.。结合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农业院校、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土流失治理率、财政涉农贷款余额5个因素,对农业GDP增量的解释度为89.82%。并且由弹性值可知,以上5个因素每增加1%,会分别为农业GDP产值带来23.576%、10.352%、5.675%、-0.964%、2.393%的增量。除了水土流失治理率外,其他4个因素均可独立地显著影响农业GDP值。区域差异分析得:北京、天津、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浙江、青海乡村发展水平略高,辽宁、吉林、江苏、福建、山东、湖北、海南、西藏、新疆次之,其他地区偏低。[结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影响我国乡村发展的主要驱动因子;农业企业规模和农业人才培养是农业GDP增长的重要发力点。区域发展差异大,各因素对区域乡村发展水平贡献不同;区域优势引领产业发展与合理分配资金和人才资源,是缩短区域差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系统研究中国村庄数量演变过程及其成因,是为科学认知乡村地域发展规律,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地域系统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方法 文章以宏观层面的社会经济数据和电子地图数据为基础,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讨中国村庄数量演变过程、空间分布和区位特征。结果 (1)1990—2016年中国行政村数量呈大幅度下降趋势,减少幅度为29.2%。其中2000—2006年减少幅度最大,占研究期减少数量的85.54%;(2)中国行政村分布与演变的区域差异显著。华东区行政村数量分布远高于其他区域,其次为华中、华南、华北区。村庄数量高速减少省区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等东部省区和四川、重庆、陕西等中部省区;村庄数量高速减少县主要位在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社会经济落后、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地区。(3)村庄空间分布类型总体呈现为集聚型分布,在空间上出现2个多核心带状高密度集聚区和1个单核心集聚区,分别位于华北平原、长江中游平原和广东东部沿海地区;村庄数量区位特征显著,整体上绝大部分村庄分布在低海拔与现状水系和交通道路具有较好的邻近性;(4)乡村人口数量、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大中型农用拖拉机数、农林牧鱼业生产总值等是影响我国村庄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结论 生态环境脆弱区和地质灾害多发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区和城镇化水平较高区是中国村庄数量大幅度减少区。自然资源禀赋及其地域差异是村庄分布格局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城镇化发展与乡村人口转移是村庄数量减少的重要驱动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缓解了村庄数量减少速度,政策对村庄数量演变进程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随着我国大规模生猪养殖专业户和商品猪场数量比例逐年增加,对我国大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找出其提高方法,有利于推动我国大规模生猪养殖现代化进程。[方法]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和Kernel核密度估计以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除去西藏、宁夏)为研究对象,对2008—2017年我国大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动态演进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从整体层面分析,2008—2017年以来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大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平均TFP指数为0.995,年均下降0.5%,主要制约因素是技术进步缓慢,但两极分化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从区域层面分析,仅有重点发展区TFP上升,其余3个区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除适度发展区其余两极分化情况得到有效控制。[结论]从整体层面要提升生猪产业整体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大规模生猪养殖高新技术的应用效率以及管理效率;从区域层面要针对不同区域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实施差异化政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劳动力缺失、耕地效益低下等问题的出现,有效保护耕地和提高耕地利用率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方法 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总结韩国乡村振兴地域制度建立的背景、主要框架和运行成效,提出对我国的启示。结果 为加强对农田的保护和利用,20世纪90年代韩国实施了农业振兴地域制度。该制度将农业振兴地域划分为农业振兴区和农业保护区,推行农业支援政策、实行人才培养和完善基础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保护耕地、保护农民权益等方面成效显著。结论 通过分析韩国农业振兴地域制度发展的经验,从健全法律体系、粮食主产区内划分现代农业重点区、实行粮食主产区的差异补贴政策、重视农业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提出适合我国地区发展的农业振兴策略,以期为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定量评估陕西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以期为该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选择2010—2021年陕西省各区域相关指标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取极差法、熵值法和综合评价指数法来测算不同年份下陕西省及各区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同时结合ArcGIS软件和Dagum基尼系数法对其空间分布、区域差异以及差异来源进行深入探析。结果 (1) 2010—2021年陕西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在波动中略呈上升态势,其中,农业现代化增长幅度和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农村现代化的增幅和速度。(2)发展优势在于农业产业体系和农村居民思想观念和生活质量发展水平提升较快,而主要短板为农业生产体系、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4个维度。(3)陕西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并表现为一定的固化态势。关中地区发展水平最高,陕北地区最低;地级市中以西安市、咸阳市最高,宝鸡市、渭南市次之,渭南市、宝鸡市和榆林市3市水平提升较快。(4)陕西省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区域内和区域间差异均更加趋于平衡,其中关中区域内差异以最大,陕南发展最为均衡;从演变趋势来看,关中区域内差异变化不大,陕北逐年缩小,而陕南有增大趋势;关中—陕南、关中—陕北区域间差异大大缩小,而陕南—陕北略有增大。结论 陕西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提升空间较大。未来应加强合理布局和区域间合作交流,强化高水平区域的示范作用,打破地理和资源限制,加强多维度共同发展,因地制宜实施推动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该文利用2005年的数据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村生产发展水平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又进行聚类分析,得出中国农村生产发展水平的聚类情况,从农村生产发展角度对我国区域格局加以研究,为新农村建设的区域战略规划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农业种植中使用农膜能够改善和优化栽培条件,但农膜的过量使用导致从“白色革命”变成了“白色污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的绿色发展,因而提升农膜的利用效率迫在眉睫,不同地区农膜利用效率的差异给农业区域的协调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期望以此提升农膜利用效率来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方法 文章采用全局参比的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算2010—2019年中国各地的农膜利用效率,并借助“ArcGIS软件”绘制农膜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格局图来考察其空间分布,利用Theil指数和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考察其动态演进。结果 (1)中国不同地区农膜利用效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大体呈现出东部和西部农膜利用效率高,中部农膜利用效率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在变化趋势上,东部和西部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中部地区的变化幅度比较稳定。(3)中国总体农膜利用效率的Kernel密度函数中心呈现出右移的态势,且发展过程出现 “宽峰—尖峰—宽峰”的演进规律,该结果表明,农膜的总体利用效率在提高,且空间差异表现出先缩小后扩大的演进趋势。结论 各地在提高发展的同时,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提高农膜利用效率的政策,以促进农业区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