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央苏区苏维埃红色政权建立后,长期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为保障苏区人民的基本生活和革命战争的物资供给以及巩固苏维埃政权,中央苏区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在商贸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伊始,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相似文献   

3.
“苏区关税”是随着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而产生的。中央苏区所创立的关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管理海关工作的一次伟大实践,由此形成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怕牺牲、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当今海关的宝贵财富。我们要追寻“苏区关税”遗迹,进一步探寻我党领导和建立人民海关的历史源头;进一步发扬苏区关税人员“一手拿枪,一手收税”,用鲜血和生命,创造“第一等工作”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土地混合所有制:“新土改”的最佳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所有制问题已经成为了中国农业改革的焦点.新土地制度改革如何走?这需要区分"国土所有制"与"经济所有制",明确国土所有制是土地的最终所有制,它决定其经济所有制,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土地改革之路.当前应在农村重建个人所有制基础上,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当事人意愿建立经济上的土地混合所有制.这种土地所有制将使得农民第一次在生产资料意义上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因而第一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劳动者.  相似文献   

5.
土地既是一种生产要素,又是人类生活的载体,对人类社会有着特殊的含义.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社会,西方国家大致经过了两次土地改革,一是明确土地的私有产权及其边界,二是重新认识土地的部分公共属性并对其完全私有产权进行某种限制.前者有助于促进效率,后者则有助于维护社会公正,土地改革的核心是寻求一种兼顾效率和公正的制度安排,而几乎任何土地改革思想都或多或少与古典经济学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中央苏区毛泽东财政思想的探索和研究,认识到为发展革命战争,财政力求集中统一的正确性.在当时战争环境中财政支出实行节省的方针,在发展经济,增强财政收入的同时为苏区为政清廉、防止和惩治腐败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毛泽东财政思想的主线(生产决定分配,经济决定财政)在指导苏区的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实践和经济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少奇对我国农村土地改革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我国封建土地制度必须改革,党在土改中必须把广泛发动群众和加强领导相结合,在土改运动中要建立广泛的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土地改革的一切步骤都要有利于发展生产.  相似文献   

8.
郝文波 《大众商务》2010,(10):320-320
新中国成立伊始,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梁柏台等中央苏区法制建设的开创人,用改朝换代、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革命激情创造性的开展中央苏区立法工作.从他们的思想、主张和中央苏区法制建设的实践中,可以初步勾勒中央苏区立法思想的相对完整、独立的面目.中央苏区的立法思想包括坚持立法工作始终体现人民的需求与期望;坚持立法工作求真务实、灵活应变,服务于党的阶段性中心工作;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与立法程序、监督相结合;坚持以开阔的眼界借鉴和超越中外经验立法,坚持以放眼全国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眼光科学指导立法等等.  相似文献   

10.
中央苏区在立法工作中,统筹谋划、创造性完成党的历史任务、适应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体现人民民主和发动群众广泛参与革命等实践经验启示我们,在当前的战略机遇期,立法工作应不断改革创新,使之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以史鉴今,中央苏区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坚持人民民主、党的正确领导、加强立法程序和监督的民主性选择在立法工作的重要性。同时,立法工作应吸取中央苏区法制建设时期王明左倾路线和照搬苏联经验的教训,使我们立法工作者在发展机遇面前,更好地把握中心,增强战略思考,以更加提升立法工作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1.
郑要强 《全国商情》2011,(10):73-74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先后颁布了三次土地改革措施。第一次改革即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解放区开展的土地制度改革、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及人民公社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土地改革,使全国农民梦圆"耕者有其田"。第二次改革即1979年-200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土地公有,由农户家庭经营的土地改革。这次改革既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又解放出一大批劳动力;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第三次改革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标志,这次土地制度改革,是还富于民、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推动城乡一体化的体现,是农民奔向小康生活的又一接力棒。这三次土地改革,诠释了中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  相似文献   

12.
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土地改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近些年,我国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逐步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农村土地改革。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土地流转成为土地改革的焦点,已经成为农村经济改革中重要的内容,同时也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制度性缺陷致使农民的土地权利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尽管《物权法》对农民土地权利的保护有所创新,但在一些敏感的问题上仍采取回避的态度,显得不足。因此,在新一轮的农村土地改革中,我们应当在重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基础上,规范土地权属转移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陆在2008年即改革开放三十年时提出要推动土地改革,这与台湾在20世纪70-80年代推行的土地改革有较强可比性,本文着重从两次土地改革的背景和内容进行比较。并从台湾的土地改革的结果和路径中分析得出一些对中国大陆推动建国后第三次土地改革的有效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一、几种情况的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是从土地所有权这一完全的物权中分离出来的一组权利,但它不同于所有权中的“使用”权能(“使用权”这一概念常常带来表述上的困难和混乱)。在我国,土地使用权存在多种情况,它们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不尽相同。1.国有土地有偿有期限出让的土地使用权。这是一项独立的财产权利,是一种较完全的物权。土地使用权人享有的权利有:(1)占有权,即实际控制土地的权利,土地所有者及原  相似文献   

16.
张宏卿博士所著的《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以中央苏区为中心的考察》,是研究中共党史、中央苏区史的一本新著,其理论尝试和学术观点,对于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央苏区史研究领域的学者来说,有耳目一新之感.书中不乏作者对近代中共革命进程中农民性情与乡土社会的敏感观察力,也体现了其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背景.而且,从乡土社会的底层视角去诠释中国近代革命构成了本书主要的学术探索,也是中共党史研究范式转变的有力尝试.以下从该书的研究视角和现实价值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场巨大变革。这场变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其中反映的地权思想和对所有制关系的认识,可以作为当前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三农"问题日益成为影响我国进一步改革发展的阻力,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也推动社会对土地资源需要的加剧,农民权益不断受到侵害,因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土地制度尤为重要。从法律制度上完善我国集体土地制度,不仅可以从根本上保护千万农民利益,而且是农村土地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新智慧》2008,(7):87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尝试使用金融工具为红色根据地的建设服务。1928年,在广东海丰县建立了第一家银行并发行银票;1932年.在中央苏区建立了国家银行并发行货币,第一任行长是毛泽民。但鲜为人知的是,1933年方志敏在闽淅赣苏区成功发行了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股票,这是红色政权正式发行的第一只股票。  相似文献   

20.
韩雄 《全国商情》2009,(7):93-95
本文试图用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来分析土地改革问题,从而对农村的土地流转从理论、制度、价格和机制作一方向性说明.当代中国,由于级差地租的长期存在,就必须建立起与级差地租相适应的土地流转的产权和价格体系,从而探索出土地流转的机制:第一,建立完善以土地价格评估为重点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第二,在承认土地承包权物性的基础上实现土地收益股金化;第三,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制;第四,引导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组织以及发展农业信贷和社会化服务,是土地所有权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第五,政府或集体的介入,必须注意合理的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