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基于济南都市圈近年来的统计资料,构建节点规模的系统性指标、经济联系强度模型等,结合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分形理论,明确济南都市圈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与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的特征。结果表明:城市的规模等级差异体现出交通指向性;城市规模分布集中,高位次城市规模不是很突出,中小城市比较发育,城市的综合得分分布比较均匀。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以济南、淄博为核心双星状,经济联系强度的分形特征体现出经济链强度分布差异程度较大的特点。最后,为优化济南都市圈,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城市首位度、城市基尼指数、城市金字塔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宁夏沿黄城市带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发展特征,认为该城市带城市首位度适中、城市等级规模分布不均衡、城市带规模偏小,最后提出发展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四川秦巴山区是国家和省级重点连片扶贫开发区,成为关中平原城市群与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的洼地,制约了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和"秦巴山区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的推进下,加强四川秦巴山区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秦巴山区为研究区域,以集聚—碎化指数、重力模型理论为依据,结合经济、人口、社会、地理空间等4方面指标从多维度的角度来研究四川秦巴山区现状城镇等级规模、城镇聚集程度和城镇空间关系,并通过变异系数、城镇中心性和城镇发展实力分析,探索城镇等级规模变化趋势,以期为四川秦巴山区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优化和发展提出一定依据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分形理论,通过测算2006年青海省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布的分维值并且结合城市首位律的分析,得出青海省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具有分形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青海省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布的原因,为青海省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优化提出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中心城市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计算城市流强度的方法来划分江西省中心城市规模等级体系,得出江西省中心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中的4个层次的城市,通过计算过程中对于结果的分析,证实利用城市流强度来划分城市规模等级体系是一种切实有效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型城市转型不仅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否顺利实施,而且关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很有必要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人"的集聚作用。新型城镇化需要让农民"进得来,住得好,用到位,留下来",改善城市常住人口的生活质量成为关键性环节。这需要用法律措施保障资源型城市顺利转型,加快对涉及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基本法修订,构建更加合理的税费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变全体城市居民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城市也在不断的发展转型,传统的城镇化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所以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而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最值得重视的就是城市空间治理问题,因为不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交通堵塞、环境恶化等问题,所以本文针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空间治理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分析建设用地供应规模、建设用地供应结构变化对城市发展质量的影响效应,为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采用构建综合指标体系的熵值法测度城市发展质量,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土地供给与城市发展质量的相关性进行验证分析。研究结果:无论是建设用地供应规模,还是建设用地供应结构(工业用地占比、商业用地占比、住宅用地占比、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占比),均与城市发展质量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变换关系,即建设用地供应规模和建设用地供应结构在服务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时候,均存在一个动态的最优值或者最优比例。研究结论:建设用地供应对城市发展质量的影响是动态调整的,需要根据建设用地供应和城市发展质量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最优的建设用地供应规模和供应结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各抽取4个城市,选用各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对城市韧性进行综合测算。结果显示:城市韧性呈现东部地区城市韧性较高,中部地区城市韧性中等,西部地区城市韧性较低的区域韧性分布特点。然后,以区域为研究范围,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找出影响区域城市韧性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影响区域城市韧性的主要因素和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各区域韧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发展潜力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运用2005年黑龙江省统计资料,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黑龙江省64个县市的城镇化发展潜力进行聚类实证分析,选取非农业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重、普通中学和小学在校生占地区总人口比重、城镇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率、实际利用域外资金、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等指标,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这些县市分成了七大阵营,同时总结出相应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2.
咸阳市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型城市化内涵出发,应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首先构建了评价咸阳市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及确定了各指标权重,接着以咸阳市13 个县级行政区2009 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运用线性加权求和法,算出了13 个县级行政区城市化水平的量化分值.最后,根据各自的分值特征,将咸阳市城市化水平分为4 个层次,...  相似文献   

13.
截至2015年底,四川省城镇化率为47.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总体较低。"十三五"时期四川省每年将有超过100万人进城落户,城镇化率年均提升1.2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应以城市承载力为基础。2011—2015年四川省城市承载力处于预警状态,社会承载力对四川省城市承载力贡献最大,经济、环境和资源承载力的贡献次之。从四川省各城市来看,承载力水平偏低,经济和资源承载力是制约四川省地级市城市承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通过建立江苏省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江苏省13个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在建立指标体系时,遵循一般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的同时,结合江苏省综合发展的自身情况,构建了本文的指标体系。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指标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和城市社会建设两个大的公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城市综合竞争力呈现地域性,即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域综合竞争力呈现递减趋势。最后文章给城市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分析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形势严峻 ,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经济增长与矿产资源相对紧缺之间的矛盾 ,除利用一部分国外资源外 ,还应大力开展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潜力 :(1)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性 ;(2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潜力 ;(3 )提高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对加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广东省惠州市城市发展现状,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使用强度、土地使用效益和土地生态环境4个方面选取12项指标构建惠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惠州市2009—2013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09—2013年惠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波动状态,2012年的水平为近5年最低值;(2)2013年惠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虽有所改善,但从整体看,研究时段内集约利用水平都处在"较低~中等"等级。惠州市应该努力转变城市土地管理和利用方式,积极探索"低投入,高产出"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实现城市土地配置科学化、布局合理化、使用高效化,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以成都市幸福村为例,在分析土地综合整治中治理结构变化的基础上,解释治理结构改善的原因。研究方法:采用自主治理理论对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制度创新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新型自治组织对传统组织既有替代又有补充作用,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并改善社区自主治理结构,保证自主治理效率;社区参与治理,改变了政府或市场的治理模式,提高了制度绩效。研究结论:鼓励社区自主治理发展,选择政府、市场与社区在各自领域内协同配置资源的治理模式,有助于保障农民权益,降低社会风险和促进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省域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分布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首位城市占比及首位度等表征规模分布,并借助静态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比较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建设用地总量抑制了能源效率,但规模分布在一定条件下减弱了这一负效应。(1)就建设用地来看,其规模分布与能源效率之间呈И型关系,第二拐点尚未出现,且对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占主导,由二城市首位度向四城市首位度演进,其对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强度呈倒U型变化;(2)就各功能用地来看,其规模分布与能源效率的关系与建设用地有着相似的规律,且商服用地对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占主导,而工业和居住用地对其负效应占主导,工业用地表现较为明显,由二城市首位度向四城市首位度演进,工业和居住用地的负效应不断增强,商服用地的促进效应强度与建设用地一致。研究结论:适度提高建设用地空间集聚水平有助于提升能源效率,其分功能的工业和居住用地的空间集聚整体较弱,推动其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城市再集聚、再配置将改善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