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国土资源部2009年12月24日发布了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此项成果显示,我国耕地质量等别总体偏低。据了解,此项成果包括《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1∶450万中国耕地质量等别图、1∶50万中国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等。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总体偏低  相似文献   

2.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成果应用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提出将耕地质量等别监测成果应用于耕地质量重点保护区和耕地质量重点提升区划定的方法,并在阐述确定耕地等别限制因素及其限制系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将耕地限制类型与中低产田改造类型进行对应,制定了"最大限制因素及其限制系数+第二限制因素及其限制系数+…+最小限制因素及其限制系数"的耕地等别限制因素组合命名规则,将耕地质量等别监测成果按此规则命名表达,在划定耕地质量重点提升区的同时,方便把握耕地质量改造方向和时序安排。耕地质量重点保护区的划定方法是,提取监测成果中高等别耕地、等别提升耕地与规划基本农田重合的部分提取出来,删去其与规划为非农用地重叠部分,将其集中连片的部分,其与土地整治规划区一起划为耕地质量重点保护区;耕地质量重点提升区划定的方法是,提取监测成果中低等别耕地和等别降低耕地,删去其与规划中非农地重叠部分,然后根据耕地等别限制因素改造的难易程度,将其中含有较易和中等改造难度的限制因素类型的耕地列为质量重点提升耕地,将其集中连片的部分与土地整治规划区一起划定为耕地质量重点提升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粮食安全的根本是在耕地,关键在于耕地质量。目前新增耕地主要源于土地开发项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复垦项目等,这些新增耕地需要对其开展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了解新增耕地的质量状况,分析其空间特征,这对落实国家耕地保护制度、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等具有重要作用。[方法]文章以南方典型丘陵区域——江西省宜春市作为研究区域,在新增耕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地统计学、景观生态学、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宜春市新增耕地质量的空间特征,掌握耕地质量等别的分布规律,了解耕地质量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合理的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政策提供依据。[结果](1)Moran′s I值结果表明宜春市2014年新增耕地利用质量在空间分布上的空间自相关性最强,而耕地自然质量空间自相关性最弱。(2)景观破碎度指数结果表明优、高等别的新增耕地质量破碎度大于中、低等别的; 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新增耕地质量多样性指数比较大; 优势度指数结果表明新增耕地质量等别优势度指数比较小,与多样性指数结果相呼应; 均匀度指数结果表明,新增耕地质量等别均匀度指数相差不大,新增耕地质量等别比较均匀。(3)质心结果表明2013—2014年间宜春市新增耕地质量的格局整体上是向西南方向变化。[结论]宜春市新增耕地质量不高; 新增耕地的利用水平差异性较小,自然本底状况差异较大; 新增耕地质量等别类型多,各质量等别类型耕地均有增加,耕地质量参差不齐,较高等地的新增耕地相对低等地而言更破碎化; 新增耕地的开发格局向着西南方向移动; 该研究为南方丘陵区的新增耕地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德州市耕地质量监测与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发展,德州市于2006年建立了市、县(市、区)二级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开展为期5年的定期定点耕地质量监测活动,为耕地质量建设提供连续的定性、定量的依据。概述了耕地质量检测的必要性,介绍了山东省德州市开展耕地质量监测的技术方法,分析了该市11个耕地土壤质量指标的监测结果,提出了建立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制定耕地质量建设规划等3项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耕地质量状况及变化态势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耕地质量是指反映耕地生产能力高低、耕地环境状况优劣以及耕地产品质量与产出效益高低的综合属性,包括耕地的土壤质量(土壤肥力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耕地的环境质量、耕地的管理质量和耕地的经济质量。东北地区耕地质量状况是总体偏低,中等和低等地合占耕地总面积的995%,高等地仅占05%。东北地区耕地质量变化态势如何,目前没有统一的认识,较为普遍看法是东北地区耕地质量总体水平趋于下降,但农田土壤监测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耕地土壤肥力指标总体上从下降转向稳中有升的趋势。作者认为过去东北地区耕地的土壤肥力质量总体上呈下降之势,但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耕地的土壤肥力质量下降的趋势逐步得到扭转,并逐步趋于上升,耕地的管理质量和耕地的经济质量均明显上升,但局部区域耕地质量恶化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耕地水土流失问题依然突出、耕地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耕地“占优补劣”导致局部区域耕地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6.
论耕地质量红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义耕地质量红线,促进农业农村部"建立耕地质量红线标准"和"研究提出耕地质量红线划定方法"的落实。[方法]文章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方法。[结果]人们普遍认识到保耕地红线不仅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质量;不仅要有数量红线,也要有质量红线。然而,何为耕地质量红线,目前并无明确定义。[结论]耕地质量红线应分为微观层面的耕地质量绝对红线和宏观层面的耕地质量相对红线。耕地质量绝对红线,也称之为微观层面耕地质量红线,是指耕地质量关键要素的极限值,一旦突破该线,原有的耕地将不再适宜耕作,或不能生产安全合格的农产品;耕地质量相对红线,也称之为宏观层面耕地质量红线,是指在区域耕地数量红线的背景下,为了保障区域内粮食及主要农产品安全供给,区域耕地质量平均等级(等别)的极限值。  相似文献   

7.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耕地质量主导限制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耕地自身存在限制因素是阻碍耕地质量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确定耕地质量主导限制型对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具有深远意义。文章依托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试点项目,以湖北省公安县为研究区,结合2010年农用地分等补充完善成果和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成果,确定了影响耕地质量的9种限制型:排水限制、质地限制、水分限制、障碍层次限制、污染限制、酸碱度限制、有机质限制、灌溉限制以及剖面构型限制。应用自然等提等潜力指数模型,以全局可比的无量纲形式反映出限制型的制约程度和自然等别提升潜力,从而计算出耕地质量限制型谱序,对确定耕地质量主导限制型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公安县存在12种耕地质量主导限制型组合类型,其中2~5等地以酸碱度限制、酸碱度-水分限制和水分限制为主,6~7等地以酸碱度限制、灌溉限制和排水限制为主。依据确定的耕地自然等质量主导限制型,可以针对不同等别的耕地采取对应的质量提升措施。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耕地质量等别特征与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摸清甘肃省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地区差异,整体把握全省耕地质量状况,以期为耕地保护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文章基于Arc GIS 10.0软件,以2015年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县级数据和省级汇总数据为主,采用克里格空间插值法研究了省域范围内耕地质量的空间格局,采用对比研究法、分类统计法分析了全省、各市州及各区域的耕地质量状况。[结果](1)甘肃省存在4个中等质量耕地分布区域。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下的中等质量等值区逐渐缩小:在陇南逐步向东南方向缩进,在河西走廊逐步由张掖向西北缩进,在兰州白银一带由带状区域缩小至零星区块;(2)全省耕地质量分布在8~15等,平均为13.1等,比全国耕地平均等别低3.1等;(3)各市(州)和各二级区耕地质量等别差异明显,中等地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地区,低等地集中在陇东和陇中地区。[结论]甘肃省耕地质量等别总体偏低,基于耕地质量的耕地保护策略值得决策部门进一步关注,应持续研究耕地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态势并在评价过程中考虑"土壤污染"因素。  相似文献   

9.
利用佛山市农用地分等的成果,通过对水田、旱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和利用等指数与实际标准粮产量的相关性分析来研究县域内耕地自然质量、利用水平对耕地生产能力的影响.得出了耕地自然质量、利用水平对耕地生产能力的影响程度,发现两者对耕地生产能力的重要程度相当.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基于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通过选取适宜松桃县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基本参数、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采用“因素法”对2019-2020年度新增、减少类耕地及质量建设耕地等别变化范围进行评定。结果表明,2019-2020年,松桃县减少耕地面积871.02 hm2,新增耕地159.91 hm2,新增耕地等别集中在9~11,质量建设耕地226.26 hm2;与“三调”统一时点耕地质量等别成果对比,提升0.01等别。基于本次耕地质量等别成果动态更新,以期为地区实现耕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及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并重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肯定了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中,耕地占补平制度重要意义,提出了在耕地占补平衡实施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在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过程中,应结合各自行政区域的自然地理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和生态环境现状以及土地开发整理相关技术规范、规程,建立补充耕地工程质量指标体系;并提出土地开发整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大连市为例,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运用生态学中的健康距离模型,计算大连市七个区市县耕地质量的健康系数,揭示耕地质量健康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改善耕地质量健康的相关建议。研究结果:甘井子区、金州区耕地质量属于亚健康,旅顺口区、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和长海县耕地质量属于不健康,庄河市耕地质量属于病态。研究结论:大连市耕地质量健康差异性明显,土壤有机质含量、耕地灌溉条件、人口密度、农药化肥使用量、机械化程度是影响耕地质量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准确分析评价和测算耕地后备资源的潜力是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的前提。以湖北省崇阳县为研究区,参照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技术方法,确定分等的因素指标和权重,计算崇阳县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等指数,划分自然质量等别,并借助湖北省二级区的耕地产能核算模型计算其理论产能,以此来测算耕地后备资源的质量潜力。通过计算结果可知,崇阳县耕地后备资源总潜力产量为3986.0205×104kg,在空间分布上大体呈现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基于耕地遗传和变异质量退化视角,揭示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退化时空分异规律,为实现黑土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研究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度、改进的CRITIC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区有28.63%的耕地发生遗传质量退化,呈现出中部退化程度最高、西部与中南部次之、东部最低的耕地遗传质量退化格局;(2)研究区发生变异质量退化的耕地占44.51%,表现出中、西部为主和东部为辅的变异质量退化格局;(3)研究区有30.84%的耕地发生质量退化,呈现出以中、西、东部梯度递减为主基调的耕地质量退化格局;(4)研究区耕地质量退化的诊断结果与现实耕地利用状态吻合,基于遗传和变异的耕地质量退化测度框架可准确有效的刻画出耕地质量退化时空格局。研究结论:明确耕地遗传和变异质量退化间的空间互动关系是充分了解和掌握耕地质量退化过程与规律的重要途径。研究区一方面应统筹耕地保护与自然资源保护间的关系,修复受损的自然资源,促进区域生态循环过程,进而提高耕地遗传质量;另一方面需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提高耕地抗御外界不利因素和规模化经营的水平,以提升耕地变异质量,最终扭转和遏制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退化态势。  相似文献   

15.
南宁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1996-2003年南宁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得出南宁市土地利用变化特点是耕地减少较快,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现象较为明显,农用地逐渐稳定分布远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南宁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人口、经济、技术进步及政策因素,并对南宁市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我国现行耕地质量评价体系有国土资源部的《农用地分等》和农业部的《耕地地力评价》,因两种耕地质量评价实施部门的不同,在评价体系的建立、评价过程的开展和评价成果的应用都不尽统一,进而造成两种耕地质量评价成果在国家土地管理和指导农业生产工作上互不链接。[方法]为了探寻两种耕地质量评价成果差异性的具体表现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将辽宁省法库县作为研究区域,以国土部门和农业部门耕地质量评价的已有数据和图件成果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对比分析法和GIS叠加分析法探寻两者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分布上的差异。[结果]两种耕地质量评价成果在同宗耕地质量评价结果表达的不一致以及优劣耕地位置分布上的重合度低。[结论]两种耕地质量评价成果的"等""级"差异的原因:农用地分等与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在确定评价工作目标、指标体系和评价数据来源上均不统一、不同步。  相似文献   

17.
土地质量的概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综合分析相关组织和专家提出的土地质量概念基础之上,认为,土地质量是指满足人们不同土地需求的状况和条件,包括土壤、气候、生物和景观生态及其所决定的生态环境、生产潜力和承栽能力;土地质量指标体系应该包括3个方面:生态质量指标体系、生产质量指标体系和承栽质量指标体系,并以区域为单位,分别对未利用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质量评价提出不同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目前对集体建设用地整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需要进一步探索。本文初步对大城市郊区集体建设用地整理的功能、途径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不同区域位置,对集约出的集体建设用地提出了自主使用型、上市开发型、指标置换型以及转为耕地型四种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保护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本文针对“用地报批难、完善历史用地手续难、闲置土地盘活难”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符合黄埔区实际情况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较大样本数据为基础,采用汇总、归纳、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土地整理对区域耕地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地整理对区域耕地质量提升显著,但不同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幅度差别较大;中低等别耕地整理后质量提升幅度较大,高等别耕地整理后质量提升幅度较小;土地整理已成为区域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驱动力。建议将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耕地质量的提升幅度作为项目立项、审批、验收的硬性指标,进一步强化土地整理项目质量管理;优先选择中低等别耕地或中低等别耕地相对集中的区域进行整理,保障和加大资金的投入,确保土地整理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