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型生产-流通关系与产业发展:基于分工协调理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分工 协调"--现代生产-流通关系的发展目标 分工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主要促动因素.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精细化与复杂化,传统分工效率理论得到了不断深化:从最初的专业化分工效率,到规模经济分工效率,进入现代经济社会以后,分工效率则更多地产生于协调经济.现代社会生产迂回程度不断提高,传统分工形成的差异化人类劳动之间产生了强烈的联系需要.分工效率的实现不再直接产生于分工本身,而是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不同目的劳动之间的协同,分工之后的协同与合作,成为决定分工效率高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斯密定理不但是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而且是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不论马克思的分工理论,还是列宁的分工理论,实际上都是对斯密定理的继承和发展。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科学内容有相近或者一致的理论,如分工理论、资源配置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等;在意识形态层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区域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区域发展规划( R D P)是区域生产力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做的总体部署。本文将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大协调全息经济运行论和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作为新时期区域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并分析了三大理论对区域发展规划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炜 《经济学家》2003,(2):95-98
本文认为:经济全球化中资源的跨国流动和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投资与经济活动,触发了新的国际分工的深化,人类的管理活动和管理理论研究的空间大大拓展;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管理理论和行为,才能推动管理实践的发展。文章结合新实践,探索了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政府改革与管理战略调整、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企业创新与现代企业管理、现代城市与区域管理等诸多领域的重要管理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的定义众说纷纭,经济学的本质之争在东西方也一直在持续。时代在进步,经济学的本质讨论需要不断地发展,才不会阻碍经济学的发展。通过引用效率这个范畴,研究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与效率的关系,从而论证“效率决定了分工,分工决定了生产,生产决定了贸易”这一命题,并且找到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6.
《经济研究》2017,(8):187-201
本文应用分工理论研究了军民融合发展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军民融合深化过程是社会生产交换的分工网络一体化过程,军民融合发展产生"1+1>2"的效果在于分工深化产生的报酬递增;给定经济技术特征,军民融合演化路径受制于交易效率,取决于分工经济与协调费用的有效折衷;随着交易效率提升,军民融合深化将推动社会生产专业化、中间产品种类数、市场规模、技术进步和迂回生产程度同步提升。本研究在军民融合优化资源配置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军民融合的组织结构变动和组织绩效,拓展和深化了对军民融合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杜丹清 《经济问题》2008,342(2):43-45
制造企业商业化发展并不能改变专业化分工的效率优势,随着模块化时代的到来,生产、流通领域专业化分工的意义不仅在于分工本身能产生优势效率与规模效率,更多地体现在分工以后形成和谐的生产流通关系,并由此产生分工协调效率.剖析了目前我国生产制造企业与专业化流通渠道之间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依靠产业链整合,培育建设和谐生产流通关系,促成我国流通产业走规模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重构产业体系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对产业体系重构的动力机制、内在机理及关键路径的探讨,勾勒了一个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逻辑框架。研究表明:快速增长偏向的传统产业体系下已出现了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矛盾。而现代产业体系在战略导向和发展方式、产业内容和产业间关系、产业分工地位和分工形态、要素资源配置方式和效率、市场需求类型和竞争手段以及产业政策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于传统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并且,现代产业体系可以分别通过经济结构优化机制、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区域发展协调机制以及生态环境改善机制,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公平性、空间平衡性以及可持续性,从而促进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的现代产业体系,核心机理在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三种要素互补互促,共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基于这种"三位一体"协同机制,提出了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产业体系重构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9.
经济萧条是以机器化大生产和由市场机制调整供求关系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的特有的内在规律。当经济发展达到已有各种技术所能引致的最大劳动分工限度的某一领域时,社会再生产只表现出量的扩张而没有了分叉过程。机器化大生产的产出量的增加速度要绝对地快于收入(从而需求)甚至人口的增长速度,在某一时点,产出量相对甚至绝对地超过需求量,经济进入萧条时期,治理萧条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的主要任务之一,治理萧条的最佳途径是由政府举办公共工程的同时,及时向经济领域注入具有分工能力的新技术、形成新的分工过程。  相似文献   

10.
我国石油企业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石油企业相对地方经济超前发展有其先天优势条件和客观因素,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油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从长期看,只有从规范油地区域分工、互补功能、互惠共赢的全方位视角认知由石油企业拉动地方经济组合联动的模式切换,驾驭产业和城市的协调发展,突出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才能实现油地区域经济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分工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古典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第一次从经济学意义上对分工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的马歇尔用规模经济概念替代了专业化经济概念,同时期的马克思对分工与协作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研究。自19世纪末马歇尔对资源配置问题重视以来,分工问题就逐渐被主流经济学所忽视,经济学的研究重心转向资源配置问题。随后,杨格(1928)指出马歇尔的替代是个错误,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产业组织和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经济学家们才再次认识到分工的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家,用现代分析方法分析了分工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针对新的分工及贸易现实,一些学者对产品内国际分工理论(垂直解体)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经济的发展在于分工演进产生的专业化经济效果,分工的演进取决于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与分工经济的两难选择,因此经济发展问题与市场中的交易效率成正相关,因此西部大开发要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分工水平以及影响分工水平的交易效率。浙江“西进”企业通过提高交易效率,参与产业链条分工对西部地区的分工演进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结合浙江“西进”企业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情况对西部大开发路径选择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现代经济增长的综合分析框架:分工-制度-品牌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工带来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同时带来了交易费用的上升,因此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安排通过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济组织的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但分工和有效制度带来的产量增加和产品多样化却会导致消费者的选择成本上升,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效率,从而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使生产和消费不能保持均衡发展,妨碍了经济增长。因此,讨论现代经济增长,必须把生产效率和选择效率结合起来。而品牌和品牌品类化正是产品多样化时代能有效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的工具和手段。分工及专业化与制度及其变迁从生产或供给角度解释了生产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而品牌从需求方面解释了消费者的选择效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和拉动作用,分工-制度-品牌模型可以成为当代解释经济增长的综合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4.
分工视角: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官兵 《现代财经》2006,26(1):16-19
金融发展理论的缺陷能够通过分工视角加以弥补。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村经济分工的一个侧面,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二者相互决定、互为因果关系,并共同受产权等基本制度结构的决定。在一个产权得到有效界定和保护的社会里,交易效率会因此而提高,农村经济分工和农村金融分工都能得以深化,而农村经济又因一个更为高级的农村金融分工水平而受益。  相似文献   

15.
在东亚的市场开发与共享中,广东要当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二传手”,特别是逐步明确与较高水平经济体的纵向分工,以及与发展水平较低国家的横向分工,不断增强自身在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与效率。  相似文献   

16.
生态经济理论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学的创新(续)刘思华(中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3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探讨的若干重要生态经济问题无论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生态经济,还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生态经济,都是为了揭示当代中国现实的经济规律,使之能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更好做出有力的指导。为此,我们从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政治经济学应该探讨的生态经济问题,至少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3.1 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发展中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在当代,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揭示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如何通过我国人民经济活动的具体实践体现出来的。现代经济建设的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的状况相互协调,这是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这种特征在中国生态经济系统中也正日益显示出来。它突出表现在只有在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我国40多年尤其近10多年的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表明,这种协调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科技、文化、政治、社会的发展;还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并且是经济发展必须同科技、文化、政治、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17.
在知识经济与信息化背景下,构建发达的现代生产服务体系有利于提升区域竞争力。陕西省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应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深化专业化分工,鼓励生产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推进业务外包,进一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职能之一是能动地推进人与事的各自发展与优化配合。人的发展,就是指对人的培养和激励。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激励问题随着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而出现。因此,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加强对激励理论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分工的深化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对现代生产性服争业与分工深化的关系进行了考察。认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改变了服务产品的内容、性质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突出表现在它一方面推动分工的深化,另一方面又是分工经济的“黏合剂”。正因为这一功能使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牵引力和经济竞争力提高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分工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种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榛 《经济学家》2005,1(3):36-42
本文认为,应以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为分析范式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包括分工不同形式、分工形成与发展以及不同分工形式问关系等内容的一个完整体系。在分工的形成和发展中包含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进逻辑,以及不同经济体制建立的根据,同时通过分工的发展和分工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以解析马克思的企业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