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认为城乡分离与对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城乡对立会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而消失,随着私有制和阶级最终消除,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城乡会逐渐走向融合。本文探讨了城乡关系发展的规律和发展态势,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城乡关系发展现状及原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指导意义。论证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规律的选择,同时也是我国城乡发展实际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浅析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建设的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城乡建设与城乡发展同步,才能真正实现城乡发展的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建设可以整体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水平,为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提供有力的载体支撑.山东省寿光市近年来在统筹城乡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进行了很多实践和探索,笔者通过对寿光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的分析,提出今后寿光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并为其他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和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认识,提出了推进城乡产业融合、构建城乡产业发展平台、确定统筹城乡发展的枢纽产业等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城乡产业联动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立足于城乡一体化的背景,回顾和总结了广西柳州市城乡产业联动发展的历史进程,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柳州市城乡产业联动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产业布局、交通发展、城镇化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柳州市构建城乡产业联动与发展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一套包括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社会和谐、统筹城乡民生建设、统筹城乡生态环境等4大类18项指标的城乡统筹发展指标体系,对宁夏城乡统筹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2004—2020年宁夏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根据统筹指标中的薄弱指标,分区域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并从重视GDP发展质量,城市化进程不宜过快,高度关注民生和重视生态和谐等角度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体制机制创新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证。本文阐明了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分析了体制机制创新对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作用,提出了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吴波 《中国经贸》2014,(15):50-50
当前,发展县域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过程的一个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是我们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最理想方式。本文回顾了县域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基本概念,以广西为例,研究县域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面临的困难,最后对解决县域经济和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关系进行了探讨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思想,标志着我国城乡发展统筹方略取得了重要突破.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物质支撑和有效途径,是科学发展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本文对"城乡产业统筹"的概念、战略意义和基本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究,从较新的角度,解析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更为有效的城乡协调化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9.
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各地政府都明确了城乡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生活发展、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城乡社会发展、城乡资源发展等一体化问题。阳泉市,一个以煤炭资源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工业城市,在山西、在中西部地区具有鲜明的有利条件,应作为山西和中西部地区率先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试点城市。  相似文献   

10.
科学评价城乡协调发展度是城乡发展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以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为着眼点,设计了城乡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城乡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并对江苏省2002—2011年城乡协调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明:江苏城乡协调发展程度不高但呈现上升态势,城乡协调度呈现波动演变态势。其中,对城乡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各自的社会进步发展方面,各自发展相对较劣的是城市环境保护和农村人口规划方面。最后,针对江苏城乡协调发展的现状,为宏观调控者提供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黄祖辉 《浙江经济》2012,(24):26-27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对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要阐述,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并且强调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深刻理解和贯彻十八大关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精神,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2020年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意义十分重大。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城乡社区服务均等化发展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文章分析了社区服务均等化研究的现实背景,探讨了社区服务均等化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乡和谐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务。山东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但城乡差距、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仍没有从体制上、机制上根本解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为进一步推进山东城乡和谐发展,我们依据十七大提出的基本要求,结合山东实际,对山东城乡发展成就、不和谐因素及其成因和城乡和谐发展的政策取向,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城乡交通统筹发展有利于消除城乡居民交通出行服务差异,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其基本目标是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差异化的交通服务.本文从城乡基础设施、城乡运输服务、运输之间的中转换乘、体制和规划的统筹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宁波城乡交通统筹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重庆与世界》2017,(29):23-2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我们做好统筹城乡发展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协调发展任务繁重.渝西片区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联系重庆在全国大局中肩负的使命担当,立足发展阶段和实际需要,深化对统筹城乡发展的认识,积极探索创新,努力走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路子.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骞文  李恒吉 《发展》2013,(3):79-81,115
本文选取21项评价指标,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为基础的多因素综合指数评价法和GIS技术,对甘肃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在甘肃区域内,兰州市和嘉峪关市处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优化发展阶段,金昌市、酒泉市、庆阳市、天水市和平凉市均处在扩散阶段,白银市、武威市和定西市处在城乡一体化的起步阶段,张掖市、陇南市、临夏州和甘南州处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准备阶段。评价的结果与现实状况较为耦合。同时,甘肃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各市州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空间分布决定了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格局。同时本文提出了推进甘肃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明确将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全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了各方面关注的一个热点课题。当前,我国城乡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需要看到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统筹发展存在很多机制性、结构性的问题,要想实现城乡统筹健康发展,就必须逐渐解决这些难题。因此,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国城乡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破解城乡发展难题的一个明智之选。  相似文献   

18.
田昆  郝二辉 《特区经济》2011,(1):152-154
本文从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了当前统筹城乡发展中地方政府投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提出了地方政府投资要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城乡统筹发展是国家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对于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路径是不同的。本文以奉化市为例,首先阐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与模式,对奉化城乡统筹特征与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讨论了奉化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路径,最后针对奉化市经济情况以及地理位置等优势,给出了奉化市城乡统筹发展对策,以期对经济发达地区城乡统筹发展路径的探索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研究,从静态、定性的角度研究较多,从定量、实证方面涉足较少,因此,定量分析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之间关系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的成果,以安徽省为例,在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1990-2004年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综合量化评估,揭示安徽省城乡统筹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