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谢其助、郑雄伟两同志在本刊1988年第11期上撰文《高投入农业发展的困惑》,认为高投入农业发展面临严重困境,对农业继续发展的前景抱悲观态度。我对此有不同看法,提出来与两位同志商榷。下面就是我对此文提出的几个主要问题的商榷意见。(一)关于农业高投入的概念。农业生产中的高投入和低投入怎样分别,界限在哪  相似文献   

2.
李鸿寿同志是会计界的老前辈,他在《财会通讯》1986年第1期会计监督职能专题讨论表了个态,认为会计部门仅仅是执行机构,不具备监督职能。李鸿寿同志的《我认为宋小明同志的观点明确》,全文如下:“看了《财会通讯》1985年第9期登载的宋小明同志的文章,我认为他的观点明确。他说:‘不论是我国,还是其他国家,会计都不曾具备过监督的职能’这句话,我认为是对的。会计部门是执行机构,不是监督机构,而且是被监督的主要对象。审计部门才是监督机构。如果说会计部门也是监督机构,为什么还要内部审计机构来监督呢?”  相似文献   

3.
《上海会计》1982年第11期刊载方兴同志的《借贷复式记帐法引进我国考》一文(以下简称《方文》),介绍了我国最初引进借贷复式记帐法的基本史实,读了很有收获。但对日本的银行会计制度是不是以“收”、“支”为符号,想提出来与他商榷。 《方文》指出:“日本在明治维新初期开始发展银行时,曾聘请英人亚林亨(Allenshand)设计会计制度。”这里与日本会计学大辞典及其他会计书刊有点出入,即这位被聘请的英人为亚历山大·阿伦·夏特(Alexander Allan Shand)。  相似文献   

4.
<正> 银行贷款的回收形式,表现为利随本清,利息内扣,利息搭帐,还息挂本,还本挂息这五种形式。对亏损企业的贷款采取哪一种回收形式,在实际工作中则需根据造成企业亏损的具体原因,作出适当的选择,才是明智的。《福建金融》1988年第3期发表林文畴、应安华同志《对亏损企业实行“还本挂息”方法的探讨》一文,引起深圳特区同行的强烈反响,因为特区同样面临对亏损企业的贷款回收形式选择问题。“还本挂息”一文中某些问题值得商榷。 一、“还本挂息”与国家经济政策问题 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对亏损企业必须计收利息。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  相似文献   

5.
杨松令同志在“关于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我见”(载《上海会计》1985年第11期)一文中指出:“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原则之一。”这是完全正确的。文中的一些阐述也切合实际。但杨文提出“内部审计应受双重领导:内部,受企业的最高行政部门领导;外部,受当地审计机关的领导”的说法,则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6.
金融部门如何提高信贷资金的经济效益?简而言之,有两点:一是要做大量的实际工作,二是做工作时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才能事半功倍。而正确的理论指导又是具体体现在一定时期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之中。实践证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经济工作  相似文献   

7.
肖华顺同志在《农村金融研究》1987年第3期上发表了题为“利益分配问题是信用社改革的根本问题”的文章。肖同志在分析了信用社的历史和现状之后,找到了信用社的“症状”:利益分配不合理,进而得出了结论,利益分配问题是信用社改革的根本问  相似文献   

8.
《上海会计》1992年第1期刊载了徐立东同志的《浅议“合理”与“合法”》一文,看后深受启发。该文指出会计人员、审计人员在受理、审查财务支出时应当注意合法而不合理的财务支出,确是十分必要、非常正确的。但该文在论述合理而不合法的财务支出时认为:对“确实显著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或者避免了财产损失”的,“应当酌情通融处理”;“对超过了开支标准和扩大了开支范围,但确实是合情合理的,应予支持”。笔者不敢苟同。现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信用社体制改革建立经济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时,竞究提“权、责、利”相结合好,还是提“责、权、利”相结合好?从表面上看只是“权、责”两字位置先后问题,没多大意思,实际上能有个准确的提法,并能理解其意义,对于搞好责任制是有益处的。自拜读《农村金融研究》83年增刊第2期封底刊登的张根学同志《关于“权、责、利”的提法小议》一文后,更感到弄清这一提法的重要性。现谈点粗浅的看法,兼与张根学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0.
“定、活两便”储蓄(以下简称“两便储蓄”)在广西有否开办的必要,这在目前来说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可以开办,其理由:可以“把大量个人储蓄由活期转化为定期,以提高资金可用率”(见本刊1983年第三期张照先的《“定、活两便储蓄小议》以下简称《张文》)。另一种观点认为不宜开办,其理由:它“是处于相互矛盾中的一种储蓄”,“是一  相似文献   

11.
贵刊1997年第7期载马晓芳同志《建立“职工权益”会计要素,体现社会主义会计特色》一文(以下简称《建》文),对“职工权益”的核算问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有一定新意,也很有现实意义。但其中某些具体观点和提法,笔者认为欠妥,值得商榷。(一)《建》文提出...  相似文献   

12.
张秀平 《理财》2001,(6):25-25
贵刊 2001年第三期会计园地栏目刊登了栗红同志的“以物抵债”会计核算方法(以下称“栗文”)一文,从抵债物资的价值等于和低于债务总值两个方面阐述了以物抵债的会计核算。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除了上述两种情况外,还会出现抵债物资的价值高于债务总值的情况,而该文未涉及。笔者仅就此情况下的会计核算作一补充,并就前两种情况下的会计处理与栗红同志商榷。   一、抵债物资的价值高于债务总值的账务处理方法   按我国有关会计制度规定,债务人以物抵债的,债务人和债权人应分别以下情况处理:债务人以其存货清偿债务的,应按债务…  相似文献   

13.
偶见 《上海保险》2018,(3):59-61
为“规避因原始投保人死亡而产生保单财产继承、保单遗产公证的繁琐程序及化解投保人的身份继承及其变更的法律难题”,林刚先生于《保险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9期撰文《指定第二投保人的法律思考与分析》(下称“林文”),建议创设“第二投保人或继任投保人的概念(后继投保人)”,  相似文献   

14.
再保险,又称“分保”,是指:“保险人将其承担的保险业务,以分保形式,部分转移给其他保险人。”而再保险合同,是指保险人以其承担的保险业务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为保险标的,向其他保险人转保而订立的保险合同,又称为“分保合同”。由于保险法没有明文规定再保险合同的性质,所以对其性质一度成为保险法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曾经出现过“合伙合同说”,“原保险合同继承说”,“财产损失保险合同说”和“财产保险合同之责任保险合同说”(以下简称“责任保险合同说”)等等,并最终是以我国台湾地区的郑玉波和大陆地区的学者邹海林、樊启荣先生等…  相似文献   

15.
《上海会计》1989年第5期发表了叶惠麟同志的“银行存款帐户做到‘两数三相符’的实践”一文(以下简称叶文),核心是介绍厦门市同安轮胎厂每月末结帐时,以银行对帐单为依据处理未达帐,使企业的“银行帐户做到‘两数三相符’的实践”。其主要内容如下: 1.企业月末开出现金或转帐支票收款单位尚未到银行付(转)讫时,企业在当月末最后一天用红字传票冲回,于次月视银行记付出帐后企业方能记付出帐。  相似文献   

16.
17.
<正>拜读曹大珽同志《“存款第一”的口号值得商榷》一文后,颇有感触.我认为,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在关于切实改进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存款第一,顾客第一,服务第一,信誉第一”的口号,为我们指明了工作方向、工作重心和主要任务.在目前条件下“存款第一”的提出是有客观依据和现实意义的.现就曹文提出的几个观点,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第一、从服务角度谈存款.这主要是如何理解和摆正相互关系.银行在发挥职能作用时,改进服务只是手段,而提倡“存款第一”这个业务方针是达到更多地筹集资金,增强信贷资金自给能力的目的.近几年,资金紧缺十分突出,提“存款第一”意在强调加强长期以  相似文献   

18.
读了《上海会计》1992年第11期刊登的游经元同志《也谈销售实现的时间标志》一文(以下简称《游文》),笔者认为《游文》对赵平安等同志写的《取得债权≠销售实现》一文的质疑不能成立。现谈点刍荛之见, 与财会同仁切磋。 我认为,“取得债权≠销售实现”的立论是无可厚非的。  相似文献   

19.
付志宇 《财政科学》2022,(8):151-158
“量出为入”作为财政预算的指导原则应是根据支出的职能范围预先主动安排财政收入,在中国古代并未有过根本意义上的制度安排。文章结合历代史实运用财政理论证明历史学界从文本分析推导出“量出为入”的财政预算不成立,有过相关的财政思想不等于真正付诸财政管理的实践,近而提出几点学术思考。  相似文献   

20.
<正>《福建金融》1987年第3期刊登了林希平、赵荣两同志《对计收粮食贷款利息的一点看法》(下称《看法》)的文章.读后对当前计息中存在的问题深有体会.但对文中所提看法认为也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为此,也谈些肤浅的看法,和广大同行共同研究.一、粮食贷款管理问题.粮食经营单位多为平、议价混营企业,又经常发生平议互相划转,所以,如何划分平、议价贷款,尽量合理计收利息,已成为粮食贷款管理中的根本问题.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