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毅凤 《经济论坛》1999,(22):18-18
经济发展依赖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支持,同时又对环境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20世纪下半叶,人类的发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在我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出现了比财政赤字更可怕的自然生态失衡。在全社会对环境问题形成共识的前提下,财政在环保方面是否能有所作为呢?笔者试从公共财政学的角度探讨财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若干问题。一、外部性问题在西方经济学中,外部性理论是用以解答经济活动与环境问题的基础理论。这一理论是剑桥大学的马歇尔和庇古在20世纪初提出的,此后,奥…  相似文献   

2.
浅论财政政策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而财政政策对环境影响很大,及时调整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一些政策,制订和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财政政策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境的公共产品性质和外部性,决定了它应该成为政府财政投资的重点。因而财政政策对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影响极大。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财政政策在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财政政策在设计上存在着缺陷,致使其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支持作用未能完全发挥。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环境保护的财政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市场机制在环境污染与环境领域的失灵,为政府及其财政介入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近年来在环境保护中所实施的财税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增加对环境保护的财政资金投入,改革现行环境收费制度,开征环境税,扶植环保事业和环保产业等措施,是我国加强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5.
杜娟 《经济经纬》2002,(4):61-63
积极财政政策是中央在特定条件下实行的特殊政策,不能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长期依赖;但由于经济内在增长机制仍未形成,目前,保持政策的可持续性,仍然是保持我国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政策重点,并且这种政策还应持续一定时期。  相似文献   

6.
环境是一种外部性很强的公共物品,公共财政必须承担起环境治理的责任。我国目前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治理落后,环保产业不发达,必须利用财政职能转换的机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财政的环保投入,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一、对我国当前环保财政的评价 (一)当前的征收资源补偿费和排污费制度的缺陷。我国的资源补偿费制度是在80年代初建立的,对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环境的保护与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  相似文献   

7.
<正> 一、对现行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的思考近年来我国实行的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存在着一些弊端,其具体表现为: 1、地方财政包干以后,各省市都把增加本地区的财政收入作为政绩优劣的主要目标。必然想尽一切办法挖中央财政收入,这无疑加剧中央与地方财力分配上的矛盾,明显削弱了国家本来应当用于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设施方面的财力和物力。地方财力增大后,真正用于发展国家急需的短线产品的不多,很大一部分积累都被  相似文献   

8.
9.
10.
十五时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实行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政策,以及启动农村环境保护相关项目等措施,使我国的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且污染源复杂,当前农村环境问题并未根本好转,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存在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基础薄弱,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有加速趋势,农村生态退化尚未有效遏制等现象。当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是在农村城镇化、农业生产技术变革等特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与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行为,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我们应正确认识农村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明确市场与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分工,将农村环境保护作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充分认识财政政策工具的特点,不断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政策的效率。进一步促进农村环境保护的具体政策建议是:加大财政支持农村环境保护的力度,设立农村环境污染税费制度,明确各级政府农村环境保护职能范围,统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整合对基层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以及突出财政支持重点等。  相似文献   

11.
李昉  罗汉武 《经济经纬》2008,(3):121-124
本文基于相机抉择原则在我国宏观调控中的实际运用,运用时间一致性、趋势性研究,对中国财政政策与经济波动的关系进行分析,从制度背景、国情实际、自身特性及操作难度等方面分析相机抉择在运用过程中产生宏观调控实际效应偏差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作为经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本文在对中国就业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就业问题一是要通过有效实施财政政策,确保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以有效控制失业率;二是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实现就业的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并轨;三是鼓励和推动非正规部门的发展,促进非正规就业,实现就业模式的转换;此外,还应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  相似文献   

13.
能源节约中的财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财税政策与能源节约的关系出发,阐述了政府财税政策在能源节约领域的作用边界和范围,结合辽宁能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财政税收政策在辽宁当前的能源节约战略中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看,生态、资源和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护生态平衡和有效利用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始终是政府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辽宁是一个老工业基地,长期超负荷的生产和开发使其生态和环境问题尤为严重,甚至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合理利用财政和税收政策,促进辽宁生态和环境改良已经成为辽宁经济发展的必要选择.本文通过对辽宁生态和环境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近期解决辽宁生态和环境问题可行的财政税收政策.  相似文献   

15.
《经济研究》2016,(3):66-80
本文综合考虑李嘉图和非李嘉图两类居民个体行为,构建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结构性财政工具经济效应研究框架。研究发现,不同财政工具的宏观经济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政府在进行财政宏观调控时应区别对待、审慎选取。模拟冲击结果表明减税效应相对优于支出扩张效应。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支出为主的刺激政策渐显乏力之际,政府应转变以往财政政策调控思路,逐步由大规模政府支出刺激政策向结构性减税政策调整。本文认为,应深入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支出重点向社保、医疗、养老及公共服务倾斜,促进政府逐步向服务型政府过渡;税收政策应主要以对消费结构性减税为主,以有效促进需求结构向消费驱动转型。  相似文献   

16.
基于环境经济效益分析的再生资源产业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综合评价和分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生的环境经济综合效益,促进该产业的健康发展,是当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双重外部性特征,从理论上分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环境经济效益,并确定社会最佳回收水平。在此基础上,选取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剖析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企业的目标函数和生产函数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排污权交易政策对企业环保行为的影响机理,并讨论了排污权交易政策下企业的环保行为选择。研究发现:排污权交易政策通过影响企业的资本要素分配,从而影响企业环境资源的使用成本,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环保行为决策;在排污权交易政策的作用下,企业主要采取不同的污染治理投资策略来满足该政策的规制。基于此,政府应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引导企业沿着“政策遵从—环保投资策略—新环保技术采纳”的行为选择路径进行行为决策,以实现排污权交易政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国家资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与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安排在地区间的非均衡性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扩大有着十分突出的影响,而这又归结为国家在一定时期的财政政策选择.借鉴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应调整财政投资的区域布局和区域性税收政策,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9.
单一的绿色信贷政策或环保财政政策在促进环境治理、产业升级等方面存在局限性。因此,首先在阐述绿色信贷政策和财政政策作用机理的基础上,给出二者可能的政策协同渠道。然后,利用2007—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考察绿色信贷与环保财政政策在促进产业升级方面是否存在协同效应,并对有可能增强二者协同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绿色信贷与环保财政政策存在显著协同效应,并且绿色信贷与税收政策的协同效果优于其与支出政策的协同效果,而金融发展水平能够显著促进绿色信贷与环保财政政策协同。此外,考察了政策协同与单位能耗及单位污染排放的关联性,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