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外资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研究的外资是外人对国内达到控制事业水平的投资,统计中称外商直接投资,属于狭义的外资范畴,不包括政府和金融机构间的资金转移、外人购买的本国公司债券以及外人购买的达不到控股比例的普通证券投资.一、投资的规模与形成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资增长大体可分两个阶段.1991年以前缓慢增长.1982年前平均每年不足5亿美元,1986年突破20亿美元.1992年以后,外资迅速上升,明显超过贷款数,当年突破100亿美元.1993年达26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到1993年底,我国在境外企业4497家,中方投资总额51.6亿美元,按资金净输入额,我国在1993年已居世界首位.1994年我国引入外资340亿美元.根据预测,1995年吸引外资可达385亿美元,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外资大规模进入我国有国际与国内的原由.(1)世界经济的国际化与一体化.国际资本进入无国境经营时代,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投资点,哪里具备良好投资环  相似文献   

2.
对温州引入外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言炉 《北方经济》2008,(10):89-90
人们普遍认为,引入外资有它的积极作用,即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的企业成长、产业结构改善和经济增长。但实证研究也发现,一些地区引入外资的结果并不符合这些结论。本文分析了温州引入外资的情况,认为外资对温州发展的作用不明显,其原因主要是温州的中小企业发展缓慢,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又需要改革与中小企业发展有关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3.
边缘化的外来劳动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蔡昉 《开放导报》2004,(6):37-40
外来劳动力在城市不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对待,导致外来劳动力在城市陷入边缘化的境地。要改变外来劳动力的这种地住,惟一的途径是进行彻底的户籍制度改革.使外来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后,能在就业社会保障、获得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一、温州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内资,而不是外资 尽管有人引用数学方法和经济理论,实证分析了引入外资对部分省份和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但这种量化分析的结论并不能让入十分信服。而且,这种实证分析的结论和由此引伸的应对政策之间如何建立关联指标和考核制度,至今仍然是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5.
外来农民工已成为宁波市劳动力的重要部分,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就业中也面临不少难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仅从劳动力市场角度看,有农民工总量多、素质低、劳动力市场分割等原因。所以。有针对性地完善劳动力市场,更好地保障外来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无疑会有力地促进农民工就业,并达到外来农民工与当地经济共生共荣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关于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同外界的经济接触和这种接触对中国经济影响问题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的探讨领域了。然而,自五十年代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有关中国近代经济史这一方面的问题,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人们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并对一些老问题重新作了探讨。尽管最近的一些论著使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提高了一步。但是看来对一些主要的问题还是未能取得普遍一致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地区外来劳动力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用统计推算的方法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来劳动力的总量、地区分布及对来源地的经济贡献作了估算,同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吸纳外来劳动力所存在的问题、政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发展与劳动力迁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相似文献   

9.
谢文静 《特区经济》2008,(11):43-44
外来劳动力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很大,但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是"GDP总量的增加与劳动力数量并非同步增加"。这是技术要素与劳动力质量提高的结果。重视劳动力资源的投入和资源开发,以提高外来劳动力的质量和充分挖掘劳动者的潜力,是深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本文对深圳外来劳动力的基本情况进行了随机调查,以此论证劳动力质量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以及对提高外来劳动力质量提出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经济转型和大城市人口调控背景下,研究了上海劳动力资源供需平衡趋势与外来劳动力需求情况。研究显示,在上海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下,2015-2020年外来劳动力需求量在700-856万人之间,这使大城市在对待外来劳动力上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面临着经济发展对外来劳动力的依赖性,另一方面面临着大城市人口调控的压力。目前上海劳动力市场中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在就业岗位、工资待遇、社会福利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在岗位上更多的是一种优势互补关系,对外来劳动力歧视有悖于社会公平理论,同时政府的强行调控政策也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政府的职责应该是尽可能地创造出健康、有序、公平的市场秩序,让市场在调节劳动力供需和结构性短缺上发挥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文章以中国1982-2005年的统计数据为例,通过建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以及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模型,对中国FDI、FPI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短期关系和长期关系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日本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结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一方面加大了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力度,另一方面又开始了新一轮经济结构改革,这两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进入,日本对劳动力市场、企业和金融制度、税收制度等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从未来趋势看,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可能在日本经济结构改革中有更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楠 《乡镇经济》2010,1(1):44-48
在可持续发展阶段,不同于以往的控制、主导作用,政府相机发挥作用的功能应以政府指导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领域,政府指导作用的有效性表现在:用优惠政策的整体布局形成外商投资动力、保证国内企业得到有利的技术外溢条件、创造国内企业规模扩大和提高竞争力的条件。政府应通过激励和约束,指导外商直接投资实现整体协调、投资方向高度化、现代化、投资形式多样化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6.
冯晓航 《科技和产业》2023,23(1):100-107
基于2005—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能源投资对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能源投资显著提升了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异质性分析显示:相较于东、西部地区,能源投资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正向影响在中部地区更强;新能源投资对于绿色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相对大于传统能源投资对绿色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根据门限模型研究发现,能源投资与绿色经济发展之间具有显著正向且“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关系。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情境探讨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意义重大。基于2005—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年度数据和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数据,分析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①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能够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显著促进企业投资效率提升,且这一结论具有稳健性;②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对“投资不足”企业和“投资过度”企业的投资效率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对东部和中部地区、行业竞争能力越强以及股权较为集中企业的促进作用更大;③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区域金融发展促进企业投资效率过程中起到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发展失衡还是渐趋平衡?本文从投资规模、投资产业、投资形式和投资政策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刘苏云 《改革与战略》2010,26(1):174-177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发展,近年来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8年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流量有所下降,这让我国在迎接机遇的同时也体验了风险和考验,但无论如何都不容我国选择逃避与沉默。面对动荡的国际市场,我国必须以积极的姿态,从容睿智地迎接挑战,谋求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海艳 《科学决策》2021,(10):89-102
经济高质量是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在南北经济分化背景下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探究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沿黄河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本文基于2009-2018年黄河流经的5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此来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状况.运用全样本和分样本面板回归探究外商直接投资对黄河全流域和对黄河上、中、下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从全样本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外商直接投资能够促进沿黄河经济带整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且政府在有效利用外资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黄河不同区域子样本的分析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游地级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黄河中下游地区,该影响较为显著.基于此结果,本文根据不同地区情况探究其原因及影响传导机制,为黄河流域不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并为地方政府构建良好营商环境、合理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