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森华 《江南论坛》2010,(12):26-28
民事再审发回重审是我国现行民事再审结果的重要裁判方式,是指人民法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二审再审(或提审)后作出撤销原一、二审判决,将案件发回原审法院重审的裁判结果。笔者以为,民事再审程序作为我国民事诉讼领域的特殊救济程序,其目的主要是在于对错误生效裁判的纠正,如果任意允许通过再审程序来推翻原先的生效裁判,不仅有违法的既判力和安定性原则,背离了审判监督程序的设立初衷,而且必将使法律权威消弥殆尽。  相似文献   

2.
民事再审程序,从本质上说,是对经过普通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的救济制度。再审不是对法院裁判的重复审查,而是监督审判结果是否正确和补救错误裁判的程序。因此,再审不是一个独立的审级,不是案件的必经程序。为维持生效裁判的既判力,一般不允许对案件进行再审;只有裁判存在重大瑕疵,坚持既判力理论有违正义时,才赋予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权利。无论大陆法系或英美法系,都存在这种对法院裁判重新审理的制度,其实质是通过法院的再次审理以纠正原有错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刑事再审程序的提起方式包括决定再审、提审、指令再审和抗诉四种。本剖析了决定再审、指令再审以及抗诉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如何完善再审程序的提起方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杨丽君 《大陆桥视野》2011,(22):200-200
检察机关行使刑事再审抗诉往往会受到程序多等因素的限制,适用刑事再审检察建议可以简化程序,有效达到预期的监督效果。刑事再审检察建议有刑事再审抗诉权所没有的独特价值,对强化和完善刑事审判监督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诉法赋予人民检察院享有抗诉监督权,但是现行的法律制度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抗诉的事由过于宽泛、检察机关在出庭时的地位尴尬、抗诉的程序复杂时间太长、抗诉过程容易产生干扰、抗诉证据容易灭失以及再审案件管辖权的设置不够科学等,建议从适当限制人民检察院的抗诉权、设定同级抗诉制度和设立专门再审程序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6.
不论是职权主义模式还是当事人主义模式,现代国家基本都把当事人主义作为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历史文化原因,我国理论及实践中尚存在误区,将"职权进行主义"与"超职权主义"混为一谈,混淆了当事人主义的内涵。这种混乱的典型体现就是我国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设置,该程序最大的问题就是违背了民事诉讼的当事人理念,由于其启动主体具有多元化、职权化的特点,造成诉讼程序混乱,司法权威不彰,终审既判力不定的局面。因此必须取消国家司法机关依职权启动再审程序的权力,确立当事人为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唯一主体。  相似文献   

7.
2007年10月,民事诉讼法在实施16年后首次作出修改,对再审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我们从民事再审程序的制度价值入手,立足新旧民事诉讼法的比较研究,从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启动事由和启动期间三个方面分析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探讨民事诉讼法修改的必要性以及提出修改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再审不加刑”通过对刑事再审案件裁判结果的专门限定,以防止其任意发动,从而维护判决的既判力和权威性,保障刑事被告的基本人权,实现诉讼效益的最大化。我国传统刑事诉讼无论从理论到实践均囿于实体真实观念等窠臼,对此原则未给予应有重视,以至于造成了现行刑事再审制度中的种种弊端。为了推进刑事审判程序之改革,我国应当以相对不加刑模式尽快确立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9.
审级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基本制度是解决民事纠纷的基本方式,是当事人民事权利救济的重要保障.我国民事审级制度沿用苏联民事诉讼体制几十年来不断发展与成熟,如今可以是发展成为更吻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四级三审制.厘清再审功能的自在规律和与之存在的再审诉讼价值关系是保证司法公正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刑事再审程序是特殊的法律救济程序,是刑事审判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实践中,再审程序积极作用显著,程序功能更好地发挥离不开其前置程序———再审启动程序的完善。现行刑事诉讼法中再审启动主体、启动事由、启动时效与次数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以促进再审程序良好运行,保障当事人实现权利救济。  相似文献   

11.
张广兴 《经济师》2006,(7):49-50
民事审判监督程序,也叫再审程序,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该程序强调无论在事实认定或法律适用上,只要确有错误即应通过再审制度加以纠正,贯彻了我们国家有错必纠、有错必改、实事求是的司法理念。该项制度对于保障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维护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深入发展,该项制度本身存有的一些问题也日渐显露。文章从分析我国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设立,指出我国民事再审程序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改革与完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禁止重复起诉原则已经成为了国际原则,比较其两种不同表述方式和制度设计,一事不再理原则更加适合我国的国情.在对再审程序进行改革时应充分贯彻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理论精髓,既要追求正义,又要保障人权,使我国的再审程序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于民事抗诉权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实践中的可操作性。民事抗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在很长时间里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面对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持续进步,民事抗诉权越来越显现出重要性,笔者通过对当前民事诉讼中检察抗诉权的立法规定和实际可操作性的深入研究,查找法律缺陷和不足。对民事诉讼中抗诉权存在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为更好地完善我国的民事抗诉制度提供某些帮助。希望对我国的现代化法治建设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民事诉讼中法官基于证据作出的判决能符合经验法则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但司法裁判是一个能动的过程,经验法则存在于法官的自由心证中,直接影响着其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因此.如何规范经验法则在事实推定和证据评价中的适用及其相应的程序保障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学习,要了解和掌握民事诉讼法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辩论原则、处分原则、法院调解原则等和一些基本制度如合议制度、陪审制度、回避制度、公开审判制度等,特别是要重点掌握民事诉讼的管辖问题、当事人问题以及从一审到再审的基本诉讼程序问题等。  相似文献   

16.
民事诉权作为民事诉讼法学中重要的理论基石,指导整个诉讼程序的启动、设置、运作,体现在一审、二审乃至再审的整个诉讼过程的始终。诉权是当事人向法院请求通过民事诉讼来解决民事纠纷和保护民事权益的基本权利,因非诉权是连接民事实体法和民事诉讼法之间桥梁的一种基本权利。针对民事诉权的性质展开论证,提出民事诉权属于宪法性权利、程序上的请求权、类似债的请求权等性质。  相似文献   

17.
审前准备程序作为民事诉讼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自身独特的功能与价值。随着民事诉讼理论的成熟与发展,世界各国都将不断完善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做为民事诉讼理论沿革的重要内容。而在中国还未建立起独立的审前准备程序,有关该程序的法律规定还很不健全,实践中关于审前准备活动的约束缺乏统一的标准。中国对于如何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审前准备程序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通过对于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功能、价值以及中国现状的分析,提出对于完善中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具体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强化检察机关对法院民事审判的法律监督,必须赋予检察机关实施法律监督最基本的“知情权”,结合《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以及当前人民检察院在行使民事抗诉权时受到的制约,并就当前民事抗诉制度中存在的缺陷,以及如何进行完善民事诉讼法律监督制度,从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强化法律监督权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关于检察院对民事案件提起抗诉的期限的规定。在人民法院的判决,截定生效后,检察院随晨有权依法提起抗诉。这种随时提起抗诉的方式与我国诉讼理论的“有错必纠”原则相吻合,与我国民事诉讼追求客观真实和公正的目的相一致。但是,检察院随晨提起抗诉会导致重复诉讼程序,拖延了诉讼时间,浪费诉讼资源,并有损法院判决的权威性和民事关系的稳定性,为此,有必要在我国建立民事抗诉期限制度。  相似文献   

20.
任力军 《经济论坛》2010,(12):172-174
《劳动合同法》引入支付令制度,为劳动者追讨欠薪提供民便捷的一种司法救济途径。但在现行的民事诉讼体制下仍存在难以申请、送达、生效的问题,以及劳动者担心浪费申请费用、时间而不愿申请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相关问题,提出对欠薪支付令规定特殊的管辖权确认、证据使用、数额确定、无法送达确认、异议实质审查、滥用异议责任承担、诉讼程序与费用衔接等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