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构建了生态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居民满意度的视角对苏州城市生态宜居度进行了调查、统计和模糊评价。结果显示:苏州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文科教环境等方面发展较好,而在人居经济和政府决策等方面表现相对较弱,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苏州城市生态宜居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号召建立生态宜居城市,并以生态宜居城市作为理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首先,界定生态宜居城市内涵,提出生态宜居城市发展的四个目标:营造舒适平等环境、坚持问题导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次,从“三生”空间视角出发,构建了包括生产水平、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三个准则层的生态宜居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利用熵值法计算了各指标层的具体权重并计算了生态宜居综合指数,选取四个中心城市与西安市进行空间对比以及水平时间演变分析,并基于PSR模型对西安市2012—2019年的城市生态宜居性进行了评价。最后,分析西安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评价结果并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宜居"是指对人的居住行为和活动需求的满足状态.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层面分析了宜居城市的内涵,通过分析"宜居"与"宜游"的关系,并针对金华旅游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的策略,认为一个城市的"宜居"和"宜游"的关系极为密切:"宜居"是"宜游"的前提;"宜游"是"宜居"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边莉 《经济师》2014,(1):11-12
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理念能够与时俱进,紧跟科学技术前进的步伐,城市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成为社会广泛共识,城市应该以人为本科学地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起到样板作用,建设低碳清洁的产业体系,增加城市的森林覆盖率,让城市充满智慧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途径,也是提高城市活力和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黄石市具有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有利条件,也面临着环境、资源、空间等各种要素的制约,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黄石实施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黄石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对策措施为:加强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实施生态工程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园林景观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王燕 《江南论坛》2022,(4):80-83
江苏新沂美丽宜居城市建设优势明显,滨水生态园林特色突出,城市环境美丽宜居.本文以新沂美丽宜居城市建设为例,梳理了新沂在城市建设方面积累的实践经验,对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今我国城市建设已进入"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城市第三境界,城市园林建设成为影响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园林建设也得到了发展,然而科学合理的搞好城市园林建设才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宜居水平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宜居水平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以2004—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宜居要素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首先运用熵值法和Moran's I指数探讨了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宜居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其次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其宜居水平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从宜居水平的时间演变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宜居水平位序变化明显且中低水平城市提升较快,城市间差距不断缩小。②从宜居水平的空间演变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宜居水平参差不齐且空间相关性较弱。③各城市宜居水平在单一标准层下的地域分异与综合标准层下的地域分异存在显著差异,单一标准层下各城市均有其优势与不足。④自然地理环境与区位的优劣对宜居城市建设具有直接影响,社会经济方面,人均市政设施维护建设投资额、人均住宅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及人口密度与城市宜居水平呈正相关,而工业SO2排放量与城市宜居水平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效应与环境保护是当代城市环境科学研究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本文对新加坡城市环境规划、环境保护发展三十余年的历史经验和措施,从城市环保的各个角度进行了简要的纵览和分析,从而让人们直观地了解到新加坡如何成功地解决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及其建设环境友好型宜居城市的城市管理模式。同时,也为寻找我国经济和城市化水平高速发展的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途径及如何处理其规划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宜居的“现代化绿色城市”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城市规划角度的宜居城市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由于《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引起的各种争议,提出对“宜居城市”概念的不同理解,认为宜居不一定要就整个城市而言,可根据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确定是整体“宜居”或是“宜居”和“宜业”并存在于城市中的不同区域。同时在现有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安全性、健康性、便捷性、舒适性、文明性五个方面提出能够指导城市规划工作的指标体系,以提高规划设计的实际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