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邮票发行存在问题的分析及改革邮票发行体制的建议中国通信学会邮委顾联瑜安徽省邮票公司朱忠孝现在的邮票发行工作问题很多,秩序很乱,其根源在于邮票发行的体制不顺,方针不对。分析其主要问题是:1.政企不分。邮票是由政府发行作为邮件纳费标志的有价证券。《邮政法》第十七条规定:“邮票、邮资信封、邮资明信片、邮资邮简等邮资凭证由国务院邮政主管部门发行。”但我们现在所有的邮票都由邮票总公司负责设计、印制并通过邮票公司系统发行。邮票总公司是经营集邮业务的企业,不应具有发行邮票的政府职能。2.邮票丧失邮资凭证的本质属性。由于邮票的发行渠道不对,凡新发行的纪念邮票、特种邮票都在邮票公司和集邮门市部出售(并发放了大量预订证),邮政营业窗口很少见到,而且绝大部分没有在通信中使用,以致造成了纪念邮票、特种邮票是专为集邮发行的错觉。近年来出现的新邮票刚一发行即在“邮市”上以高于或低于面值的价格炒卖的现象也与此有关。纪念邮票、特种邮票作为邮资凭证的本质属性正在逐渐丧失。3.邮票发行方针受集邮及“邮市”所左右。现在纪念邮票、特种邮票的设计考虑集邮多,考虑通信少。例如高面值占比例较大。1992年发行的51枚票中80分以上面值的有12枚,而  相似文献   

2.
邮电部采取措施加强邮票管理邮政总局集邮管理处邮票是邮电部发行的邮资凭证,是用户使用邮政纳费标志的有价证券,其管理在邮政通信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的邮票发行工作,在保障邮政通信使用和集邮业务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存在着一些管理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回顾建国以来,邮票发行工作与集邮事业,呈波浪式向前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邮票事业出现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邮票,本是为邮政通信需要而创制的一种邮资凭证。世界上出现邮票,只有140多  相似文献   

4.
一个时期以来,关于邮票发行的议论很多,大都是从集邮的角度去谈论,在一些报刊上出现了“邮票发行量太多”、“跌破面值”、“增套减量”等似是而非的论调。这里涉及对邮票发行的基本认识问题,例如邮票的性质、邮票有哪些功能、为什么要发行邮票等等,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这些基本认识。邮票的基本功能是“邮资凭证”寄信贴邮票,是一般老百姓都知道的常识。邮票是表明寄信人已经付了邮资的凭证,即“邮资凭证”。“邮资凭证”是“由国家(或地区)邮政主管部门发行的,表明邮资已付的凭证。是用户使用邮政通信的主要纳费标志。”用户到邮…  相似文献   

5.
邮票体制改革之我见安徽省安庆市邮票公司舒广祥众所周知,邮票的基本属性是在通信领域作为邮资凭证,而在集邮领域,它则具有特殊属性,供人们欣赏、研究和收藏,具有保值和升值的功能,按照上述属性,邮票发行时,应该首先在通信领域流通,然后进入集邮领域,但是近十年...  相似文献   

6.
国家发行邮票向来都是以通信为目的的。如果将邮票明显地分为集邮纪特邮票和通信用普通邮票倒使一些想买邮票的人买不到所需的邮票,而一些发行过量的邮票又因没有人购买而加大库存量。近几年,集邮爱好者大量流失,导致了集邮市场弱化和集邮业务低迷,与单纯为了集邮和收藏而发行过多的纪特邮票不无关系。邮票的需求,源于最终消费。集邮业务的发展前途仍然在于邮票的最终消费,所以集邮业务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用兴邮”的原则,真正做到以邮票的最终消费带动集邮收藏活动。我们大力提倡使用邮票,不仅因为每一件贴票的实寄品既证明了邮票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最早的十二生肖邮票文阁世界上第一枚鼠邮票邮票之国列支敦士登于1947年10月15日发行,以阿尔卑斯山的土拔鼠为主图案。世界上第一枚牛邮票是德国联邦梅克兰堡·什未林大公国1856年发行的牛头徽记邮票。世界上第一枚虎邮票是1871年阿富汗发行的,这...  相似文献   

8.
1999年的邮票发行始终围绕着国家和世界大事的思路展开。概括来说,“两庆一迎”是1999年邮票发行的中心工作。所谓“两庆一迎”是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庆澳门回归祖国,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在邮票的选题上,与此相关的三个题材将是1999年邮票发行的...  相似文献   

9.
朱斌 《邮政研究》2001,17(5):44-44
德国是发行邮票比较早的国家之一。最初巴伐利亚、汉诺威、巴登等 1 9个王国和大公国各自发行邮票 ,时间大约从 1 84 9年至 1 871年底 ,共发行邮票近千种 ,多为普通邮票 ,题材以面值数字、王国的徽志和国王头像为主。有意思的是 ,德国邮票中的珍邮 ,绝大多数正是出现在这一时期。1 85 0年萨克森加入德奥邮政联盟 ,为此发行了第一套邮票 :图案是砖红色的 ,面值 3芬尼 ,用于邮寄印刷品。由于人们习惯将邮票粘在印刷品的封口位置 ,因此在拆封时往往把邮票撕毁 ,留存下来的极少。另有深红色的变体邮票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目前仅有两枚实寄封上的…  相似文献   

10.
简讯     
邮电部决定,从1992年起,改革纪特邮票志号的编号办法。今后每年发行的纪特邮票,将按年度统一编排顺序号。如某年共发行“n”套纪特邮票,编号即为“1……n”印在每枚邮票的底边上。例如:1992年发行的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区票)最早发行日期的探讨,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开始了。当时集邮界认为:1929年湘赣边省赤色邮票是解放区邮票中最早发行的邮票。后经考证,搞清了湘赣边区根据地和湘赣边省不是一个政区。湘赣边区根据地成立于1927年10月,存世只一年多,并不具备发行邮票的条件。被人们误认为该区发行的湘赣边省赤色邮票,实际上是成立于1931年的湘赣边省赤色邮政发行的邮票。这样,集邮界搞清了一个重大的邮政、邮票史研究课题。那么,中国解放区邮票最早发行于何年?江西省邮电管理局邮电史编辑室的同志认真查阅资料,终于查  相似文献   

12.
1995年纪特邮票概览邮电部邮政司邮票处处长徐银川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在新的一年的纪特邮票发行计划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之际,特将制定该计划的有关想法和情况介绍如下。1995年纪特邮票发行计划,是邮票发行体制改革后的第一个邮票年度发行计划。这一年有以下几...  相似文献   

13.
一、发行纪、特邮票出现“批发”现象,是造成邮市打折票出笼的主要原因。邮票作为邮资凭证,首先是为了满足邮政用户通信需要,其次才是为了满足集邮者的需要、目前的发行渠道是这样的,即普通邮票从邮政营业窗口出售,纪特邮票从集邮公司出售,这种体制在邮政内部人为地把邮资凭证(普票、纪特邮票其属性首先是邮资凭证)划分为通信用票、集邮用票。各集邮部门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收入计划(这些计划每年一般以30%左右的幅度增长),使出浑身解数,但到年底仍未能完成,其原因之一是新增集邮爱好者人数没有与下达的收入计划成正比和同步增…  相似文献   

14.
微波通信是通过微波中继站来实现的“视距”通信,而卫星通信则是利用卫星来实现的“宇宙站”中继通信。卫星通信是在地面微波通信和空间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已成为现代通信,特别是远距离跨洋干线通信的重要手段。卫星通信主要包括卫星固定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卫星  相似文献   

15.
走出低谷展望辉煌──1994年邮票简评刘玉平1994年是邮电部对我国的邮票发行管理进行改革的第二年,全年共发行21套邮票66枚、小型张6枚、套票总面值53.45元(不含小全张)。1月5日,全年最早发行的狗年生肖邮票揭开了1994年邮票发行的帷幕。该邮...  相似文献   

16.
报刊文摘     
中国邮票志号的演变1992年1月5日,邮电部发行的第二轮生肖邮票中的第一组——《壬申年》邮票,全套二枚。这套邮票是采用新志号后的第一套邮票。邮电部自发行邮票以来,已五次改变过邮票志号。1949年10月8日发行的《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第一套有志号的邮票,志  相似文献   

17.
晚晴 《中国邮政》1992,(1):45-46
在中国通信历史上,1878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与古老的邮驿通信相区别的近代邮政,以北京和沿海口岸城市五个邮局的创办,以及中国第一套邮票的发行而宣告产生。自此,近代邮政在中国的大地上逐步发展,并走过了艰难的历程。中国是最早开始有组织的通信的国家之一。中国邮驿通信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并达到了相当高的发展程度。但邮驿通信仅限于政府的政治、军事活动,不承担民用通信任务。民间通信则由民间自己解决。后来,商业发展了,民间通信也主要靠私人经营的民信局来实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邮票中的五“小”安文良小全张将某套邮票按邮票的图案和票幅全部印在同一张纸上,四周带有装饰边的全套小张邮票。我国第一枚小全张是中华邮政1941年6月发行的节约建国小全张。新中国第一枚小全张是1958年5月30日发行的纪47M人民英雄纪念碑小全张(...  相似文献   

19.
漫话’98新邮计划新年伊始,1998年邮票发行计划仍是大家探询和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不久前,本刊记者采访了邮电部邮政司邮票处负责邮票计划的同志,请其就本年度邮票发行工作做了一些解释和说明。1998年邮票发行计划总体思路有两个。第一,认真贯彻十五大会议...  相似文献   

20.
卫星通信,即地球上(包括地面和低层大气中)的无线电通信站间利用卫星作为中继而进行的通信.卫星通信系统由卫星段、地面段、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具有覆盖范围广、通信容量大、传输质量好、组网方便迅速、便于实现全球无缝链接等诸多优点. 长期以来,我国地面通信网络发展迅猛,卫星通信一度作为地面固定、无线和移动通信系统的补充通信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