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球速览     
《经济》2013,(5):92-93
IMF:长期宽松货币政策将加大全球金融稳定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11日指出,发达国家央行长期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加大全球金融稳定风险。其在当天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分析指出,从短期来看,发达国家央行的超宽松货币政策改善了国内银行业状况,并促进了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但从中期来  相似文献   

2.
徐燕 《经济师》2010,(1):57-58
2009年以来,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产生了积极效果,但全球金融危机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也将更为严峻。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发挥调节作用,促进国内需求扩大和经济的平稳发展。文章对目前货币政策运行环境以及潜在风险进行分析,提出我国未来货币政策的取向。  相似文献   

3.
吴振宇  唐朝 《经济纵横》2021,(10):33-43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严重冲击,但随着疫苗接种速度加快,全球经济正在逐步恢复.应对疫情的大规模财政和货币救助政策在短期内会推高经济增速,但未改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总趋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有所恶化.随着救助政策效力下降和逐步退出,全球经济增长中枢可能下移.受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改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性增强、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框架调整、流动性向实体经济传导效率提高等因素的影响,疫情后全球通胀水平将高于疫情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安全网持续强化,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金融动荡进一步增强了各国危机应对能力.然而,疫情后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背离程度加大,风险进一步累积.全球将处于金融风险与危机应对能力均上升的脆弱平衡状态.在金融安全网保障能力不均衡、危机应对工具不足和疫情后发达经济体经济政策转向的影响下,新兴市场将面临更大金融风险防控压力.  相似文献   

4.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我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随着经济逐渐步入正轨,过量货币对经济发展的副作用开始显现。但进入2010年,随着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全球经济有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我国货币政策面临两难选择。该文运用基本经济理论,对我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必要性、判断指标等进行了分析,认为宽松货币政策确实面临退出要求,但鉴于传统退出手段给市场带来压力过大,应当通过金融体制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吸收流动性,实现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平稳退出。  相似文献   

5.
经历2008年次贷危机,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着较高的失业率和信贷紧缩,经济复苏步伐缓慢,为此启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推动热钱更多地流入新兴市场。热钱的大量涌入不但向中国境内输入巨量流动性,使得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外汇净流入压力加大、外汇储备持续攀升、加剧了流动性过剩,还严重影响到金融经济的安全。从热钱流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对策等方面分析热钱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立群 《经济》2022,(1):48-51
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安排和部署,真抓实干,切实在扩大内需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从根本上解决需求不足问题,全面畅通国内大循环,充分释放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由此,中国经济必将摆脱2010年以来的增长下行周期,开启稳步回升向好的新周期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表明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根本目标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核心是要在极其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坚持抓牢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坚持谋划好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7.
张晓晶  张明  费兆奇  曹婧  王喆  张冲 《金融评论》2023,(1):1-22+122
2022年,国际方面,乌克兰危机叠加美联储加息,海外经济滞胀风险上升,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国内方面,经济增长从快速下降到缓慢回升,宏观杠杆率前高后稳,社融和信贷冲高回落,理财赎回潮增大年末债市波动,股市于深度调整中显较强韧性,中美经济、政策周期错位加大人民币贬值压力。总体上,面临国内外多重复杂因素冲击,2022年我国货币金融政策坚持“以我为主、稳字当头”总基调,助力稳住了经济基本盘。随着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促进房地产、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以及金融业扩大开放,经济增长有望回归潜在增长水平。进入2023年,“稳增长,扩内需”成为宏观调控主基调,货币金融政策的首要目标是激发市场内生动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并着力稳物价、稳就业,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相似文献   

8.
后危机时代的货币政策选择:金融加速器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加速器理论深刻揭示了危机时期金融动荡和经济下滑两者之间反馈循环的微观机制。基于金融加速器理论,通过对各国中央银行在反危机中实施的超低利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内在机理以及有效性等进行反思后得知:一方面,货币政策在治理金融危机中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后危机时代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又极易带来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风险。因此,当金融市场开始恢复或通胀压力显现时,货币政策应进行快速反应,坚持在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下,协调经济增长、金融稳定和货币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2010年,央行继续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1年,在内有通胀风险,外有外汇流入压力之下,宽松政策似乎很难延续。2010年,我国继续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继  相似文献   

10.
2022年是中国经济面对“三重压力”、抵御超预期冲击的一年。一方面,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完整的产业链、新能源相关产业持续向好以及贸易顺差保持高位,为宏观经济企稳提供持续动力;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大范围暴发、俄乌冲突扰动世界能源市场、高温干旱、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消费不足、信心减弱使得经济只实现了弱企稳,负向产出缺口持续,经济复苏进程较为缓慢。2023年是党的二十大后红利窗口期,“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期,同时也是国际、国内发展动力结构性加速调整期,新发展格局进入加速落地期。一方面,“三重压力”,尤其是需求收缩问题在2023年将有所延续;另一方面,在疫情因素减弱、消费活力逐步恢复和系统性政策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下,宏观经济将得以全面修复,实现整体向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如何进一步稳定消费并构建与新发展格局激励相容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仍面临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1.
通过构建区制转换全球向量自回归模型(RSGVAR)并基于关联网络方法,测度并比较分析了G20成员国在2016至2020年间各金融子市场压力溢出的时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货币政策因素对各金融子市场压力溢出的长短期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全球加息周期内(2016-2018),各金融子市场压力溢出有所增加,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及美股的多次熔断导致股票市场压力溢出急增;发展中国家各金融子市场压力溢出变化周期性特征与美国基本一致,但其信贷市场和外汇市场压力溢出波动要显著高于发达国家。从短期内看,本国货币政策、美国货币政策和欧元区货币政策对发展中国家各金融子市场压力的影响总体一致,而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从长期看,美国货币政策和欧元区货币政策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影响渠道和方向完全不同:美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股票市场和货币市场影响其他成员国家,并且存在长期正向冲击;欧元区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股票市场和货币市场影响发展中国家,通过股票市场影响发达国家,但呈现负向冲击。  相似文献   

12.
<正>回顾2022年,A股市场整体表现较弱,全年行情一波三折,板块上结构分化明显。年初以来,受地缘政治冲突、海外通胀、国内疫情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持续面临需求不断收缩、供给受挫以及预期转弱等压力。上半年,海外通胀及地缘冲突导致上游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成本端上升导致企业利润率压力较大,下半年大宗商品随着油价出现回落,成本端压力有所缓解,但国内受疫情反复的影响需求端全年都较为疲弱。此外,在美联储持续加息、中美关系面临诸多挑战等背景下,投资者风险偏好整体也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3.
当前经济金融化现象日益严重,宏观经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更加复杂多变,货币政策的实体经济效应趋于弱化。基于此,本文从企业金融化视角,借助TVP-FAVAR模型研究中国货币政策宏观经济动态效应及其有效性。研究表明:企业金融化是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的重要传导机制,且具有时变效应;宽松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存在期限特征,企业金融化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和“投机套利动机”随期限而改变;企业金融化显著影响货币政策动态调控效果;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相比,新冠肺炎疫情下货币政策与企业金融化动态机制的宏观效应更为显著。本文主要创新在于从企业金融化的关键机制诠释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时变效应,为抑制过度企业金融化、防范金融风险提供参考借鉴,且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4.
新冠疫情冲击了世界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稳定。很多国家推出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应对危机。从经典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博弈理论来看,应对本次疫情冲击的各国货币政策协调性不足,“以邻为壑”的非合作均衡效果明显。为数不多的货币政策协调也存在执行力不足、深度与广度不够、新兴市场国家话语权低等问题。在世界经济紧密联系、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加强的背景下,为了应对疫情冲击,国际组织需要创设协议和合作剩余分配机制,寻找货币政策刺激效果和防止国际资产泡沫之间的平衡,加强政策沟通和信息共享,提高新兴市场国家话语权,建设有效的应对危机的货币政策国际协调机制。中国应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建立长期货币政策协调机制,在现有的IMF和G20等平台上发挥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协调桥梁作用,通过持续开展央行间技术性合作等措施参与和推进协调进程。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国内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明显的问题,经济增长乏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果断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有效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快速增长。金融危机的出现使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决策方面存在数据失真,决策滞后、政策变动过频,企业消化不良的缺陷,针对以上情况,今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更重稳定、更重民生三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后疫情时代中国通货膨胀必定会受美国货币政策及其不确定性的冲击,而冲击影响度量及走势预测是决策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文章选取2007年1月-2021年12月美国广义货币供应量(AM2)、美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指数(MPU)以及中国居民消费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月度数据构建TVP-SV-VAR模型,实证分析美国货币超发引起的不确定性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冲击情况。结果显示:相比于金融危机时期,新冠疫情时期中国通货膨胀受美国货币政策冲击趋势并不明显,但量化宽松带来的通胀压力使中国生产者价格有明显上涨,所以需要警惕未来通货膨胀的变化;而新冠疫情时期货币政策不确定性飙升,使得中国通货膨胀明显,进一步可能产生资产泡沫,增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VECM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做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效应主要体现为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系统对货币需求和物价水平缺乏显著的抑制作用.我国中央银行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实施的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有效地推动了GDP的止跌回升,另一方面也产生了通货膨胀的预期,助长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的高涨.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要逐步调整货币政策,注意通货膨胀的风险,防范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  相似文献   

18.
2021年中国经济稳中有进,不过面临的下行压力也有所增加。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短期来看,“三重压力”主要源于全球经济的影响,表现为消费和投资需求恢复偏缓、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以及居民和企业预期指标下滑。中长期来看,“三重压力”实际上源于中国经济近年来在经济稳定、经济结构转型和长期经济增长三个层面所面临的持续压力。宏观政策“三策合一”将稳定政策、结构政策与增长政策三者有机结合,其中,稳定政策主要应对“需求收缩”、结构政策主要应对“供给冲击”、增长政策主要应对“预期转弱”,这三项政策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应对“三重压力”。同时,稳定政策、结构政策与增长政策之间还可以更科学地协调配合,从而有效提高政策的调控效率,更好应对“三重压力”并促进中国经济平稳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陈宁 《发展研究》2017,(12):8-12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主要国家央行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先后采取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近期,世界经济出现向好势头,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开始转向,但各央行所处政策转向的阶段有所不同.受此影响,国际金融市场风险资产价格已处于高住,存在不确定性增加.今后一段时期,发达经济体央行货币政策的收紧可能进一步加大全球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我国也将面临包括资本外流、汇率波动、国际货币政策外溢、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等一系列问题.然而,因为发达经济体政策紧缩过程缓慢,总体影响有限.我国货币政策应立足国内,并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同时加强政策问协调,强化监管,防范我国金融市场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20.
王博  徐飘洋 《财经研究》2022,48(5):19-33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使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达到历史新高,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断加大,保就业、保市场主体和保物价稳定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文章通过构建TVP-SVVAR和DSGE模型,从企业预防性定价和居民失业风险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不确定性影响宏观经济的机制。研究表明:第一,不确定性冲击会导致经济在短期内进入滞胀状态,而长期陷入通缩。其中,短期通胀上升主要是因为企业预防性定价在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中起主导作用,而长期通缩则是因为失业风险所导致的居民有效需求下降。第二,模型模拟显示,在遭遇不确定性冲击后,存在失业风险的居民消费复苏得慢,没有失业风险的居民消费复苏得快。第三,总量上,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有效减缓不确定性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但同时存在明显的边际递减效应;结构上,搭配不同的财政政策能够有效缓解异质性居民之间的福利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