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宏观收入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分配,它决定着三者间的相对利益格局。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份额决定居民消费的上限,而政府支出中形成的投资比例偏高,因此,居民份额偏低政府份额偏高的宏观收入分配格局,必然会使我国产生高投资、低消费的状况。这种状况已经影响到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要调整我国投资消费关系,必须要改善我国宏观收入的分配结构。  相似文献   

2.
顾钰民 《经济纵横》2008,(1):41-44,14
经济利益关系决定政治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经济利益关系和谐。市场经济自身固有的发展规律并不能自发地形成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当前,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既有制度因素,也有市场因素,还有政策因素。要化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必须运用市场以外的政府力量。政府通过制定再分配政策和理顺分配体制,防止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防止出现既不符合效率原则,又不符合公平原则的分配现象。这是对政府在构建和谐经济利益关系中职能的基本定位。  相似文献   

3.
李恩平 《经济论坛》1995,(13):18-20
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我国的失业问题已从原来的隐蔽形式转化为公开的现象,对失业承受力的研究也日益成为社会经济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失业承受力有微观、宏观之分。一般来说,影响社会失业承受力的因素有三个:一是经济保障力,由家庭经济保障和社会失业保障构成。失业者的经济保障力越强,失业造成的个人生活影响越小,失业承受力就越大,反之,承受力就越小;二是失业损失程度,由失业损失评价和  相似文献   

4.
一、公房入市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利益分配矛盾传统的福利住房分配体制存在着明显的不公和矛盾 ,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出售给个人的公房 ,价格中含有明显的国家补贴成分。通过公房入市 ,住房实物可以直接转化为货币 ,这就使原有住房制度中利益分配的不公进一步显现 ,并使其合法化。这些矛盾如果不加以控制 ,将可能转化为新的利益矛盾。因此认识公房入市过程中存在的利益分配矛盾是十分必要的。第一 ,个人获取公房在数量差异上的矛盾。由于在传统福利住房分配体制下 ,有一部分人已分配到住房 ,还有一部分人依靠职权或不正之风多占了住房 ,同时另外一…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分配观必须把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能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否则,社会初次分配“蛋糕”做得再大,居民收入差距也不见得会缩小,甚至还会不断扩大。因为没有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科学分配观,社会分配会按照原有的分配制度惯性运行,增加的社会财富尽管中低收入人群得到了一些,但大部分流向高收入人群,从而可能造成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从某种意义上讲,分配理念决定了收入分配尤其是社会初次分配的原则和方向。如果分配理念出了问题,社会初次分配必定要出…  相似文献   

6.
陈银飞  茅宁 《经济问题》2007,336(8):7-11,21
和谐社会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人与人的和谐,因而环境政策不仅要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还应能够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发展.环境政策的实施伴随着利益在各主体之间的再分配,分配的公平性不仅体现人与人的和谐还会影响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所以,环境政策的研究必须要关注其再分配效应.阐述了各种环境政策工具,重点分析了这些环境政策工具的再分配效应.  相似文献   

7.
章描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分配结构及其合理化原则问题。认为利益分配结构是一个由主体结构、客体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组成的多维复合体系。利益分配结构与经济结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合理的经济结构必须要有合理的利益分配结构配套。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利益分配结构,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认识利益分配中的复杂情况。进而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分配格局中把握好我国现阶段分配活动的内在联系。这于引导、调节、控制、管理好利益分配,理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分配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再分配偏好的提高反映出民众对当前收入分配状况的不满,本文致力于从个人利益和分配公平两个角度对中国居民的再分配偏好进行解释。根据Roemer的理论,本文从成功可控性的角度构造了反映居民分配公平观念的变量,并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6)的微观调查数据和Ordered Probit模型,研究发现,个人利益论和分配公平论在中国都能得到实证支持,即中国居民的再分配偏好不但存在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也有显著的追求分配公平的动机;同时,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也是影响居民再分配偏好的因素。进一步分析表明上述结论具有良好的稳健性。总之,确保机会均等、维护分配公平对于降低居民再分配偏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利益的公平分配问题日益突出,政府必须加强对利益分配的重视,尤其需要通过财政手段来促进利益的公平分配。政府通过财政公平调节利益分配,首要的问题是扩展财政公平的内涵,从仅重视财政收入公平到同时注重财政支出和财政预算公平,同时要把这三者的公平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联系起来,通过财政的公平促进利益的公平分配甚至社会公平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经过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承包经营责任制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所运用,承包企业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但是,企业承包经营后如何使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紧紧连在一起,如何在较好地解决了三者的利益分配,增大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透明度,真正做到了国家多收,企业多留,个人多得,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这些是目前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参与国际间产品内分工的贸易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琦 《生产力研究》2008,(24):87-88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际分工也进一步深化,由原来的产业间分工过渡到产业内分工乃至现在的产品内分工。分工决定贸易的模式、方式及贸易双方的利益分配问题。这种产品内分工也就决定了国与国之间在开展贸易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分配不同于以往分工模式下的利益分配。当前,在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在总额增长的基础上呈现出新的特点,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由于“阻塞”与“流失”依靠的是同一行政机构,结果要坚决阻塞就意味着放弃部门经济利益,要维护经济利益就得降低行政的权威和效率,这就将国家推到了一个十分矛盾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13.
价格是各方面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利益矛盾突出的重要原因是价格没有理顺.所以.要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必须充分发挥价格的利益表达、利益分配和利益均衡职能,构建"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形成价格,价格调节利益"的协整模式,通过深化价格改革,促进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兼容.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国是在经济异常落后、自然经济比重很大、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基础上开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这就决定了不可能选择协调、平衡、缓慢增长的发展道路.对于经济异常落后的农业大国来说,倘若选择协调的、平衡的缓慢经济增长道路,必须经历极其漫长的时间,才有可能进入经济发达国家的行列.为了尽量缩短这个过程,在其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就必须暂时牺牲分配效率,暂时牺牲消费者利益,人为地压低农产品、原材料、能源、交通等价格,以便迅速动员经济力量,较快地积累起工业化资金.由此可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实现利益和谐.但是当前我国社会中分配领域存在三大因素,即制度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造成人们收入差距扩大.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利益和谐,就要求政府在再分配政策上进行调整.通过再分配政策的导向和措施,使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趋向和谐,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再分配倾向决定框架模型及经验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构造了再分配倾向决定的一个新分析模型框架,即经济利益、风险规避、公平信念和声誉理想的四类动机框架,从人们决策的动力本身出发,使用中国社会调查数据(CGSS),系统性地研究了中国居民再分配倾向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女性、非汉族、大专以下教育水平的人群、非党员身份、穷人、有向下的收入预期和有过往向下的流动历史的人群,相对更支持再分配;有向上和不确定的流动性预期、专门技能、宗教信仰的人群,会显著地降低人们的再分配支持意向;越同意贫富差别有助于工作积极性和越信任政府的人群,越易于支持进行再分配;中国特色的几个特征中,非农户籍要比农业户籍的群体更倾向于支持再分配,中部区域与东西部区域相比,支持再分配的程度较低。对我国再分配制度改革的建议,主要是应当加强再分配的力度、确定出各种再分配政策的先后顺序、有区别及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地区的再分配政策、设计征求民意的再分配制定机制等。  相似文献   

17.
(一)分配不公的问题 当前分配不公最突出的问题是两方面:一是一些部门、行业利用对资源、资金管理的职权,搞部门、行业非法占有;利用占有资源、资金,进行经营活动,搞体内循环;少数人从中谋取私利,侵吞国民财富;私设小金库,滥发奖金实物,等等。部门、行业上的这种垄断性行为,在国民财富再分配中,既严重侵占了国家利益,又严重地侵占了广大生产经营者、广大居民利益,形成部门、行业之间分配的明显反差。据国家统计局对52个行业的工资统计,1990年行业之间平均工资最高最低之比为 2. 7: 1, 1995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9:1。如果考虑到统计外的货币收…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科学地阐明了分配的性质,明确指出了收入分配关系实质就是利益关系,提示了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分配关系,系统论述了收入分配的对象是剩余产品;对我们启示是:分配制度要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收入分配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重视分配中公平问题,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9.
市场取向改革与经济利益关系的再调整赵玺玉张义忠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益问题,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是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的再调整和再分配。为此,如何正确处理改革过程中的人们由于经济利益关系变化形成的新问题和新...  相似文献   

20.
国民消费率的波动来自居民部门和政府部门。从1992-2005年的数据看,中国国民消费率的下降主要是由居民消费率尤其是农村消费率下降引起的,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居民消费倾向和收入占比的下降是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引起居民收入占比的下降,另一方面又使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这两个因素都推动了居民消费率的下降;政府消费率虽然总体上保持稳定,但政府消费倾向的下降阻碍了政府消费率的提高,也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的上升和消费倾向的下降。为实现以提高国内消费率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机制两方面来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从建立公共财政体系角度来提高政府消费倾向,加快城市化进程和促进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