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乔艳 《时代经贸》2011,(4):21-22
我国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存在总量不足、来源单一等问题,文章认为社会资金是保护资金的重要补充,提出民闻直接投资项目保护、社会资金进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文化创意产业、民间博物馆,和采取志愿者形式吸引社会资源的举措,在社会资金的管理上,应以基金会或项目形式企业化运作,并加强监督和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本文对几个主要的湖北省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历史和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殷剑 《大陆桥视野》2016,(24):245-24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但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知之甚少,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境况.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传承的专业队伍,政府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法制化建设也相对落后,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认定难、传承难、保护难",同时学界和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存在理论和理念上"误区".政府应当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责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去"经济化"的目的和色彩,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研究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和公益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经费是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和实现明确的事业发展目标而安排的专项资金,它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管好用好这项资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而,应通过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预算管理,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使用及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等举措加强对这一专项经费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陈雅忱 《经济地理》2020,40(2):227-232
在梳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基础上,利用核密度分析法分别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探讨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路径和对策建议。研究结论表明:①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达到118和258项,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株潭地区、常德市、吉首市和邵阳市等。②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传承和保护困难,政府扶持力度有限和非遗开发主体矛盾等发展问题。③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优化非遗旅游发展布局,活化非遗项目,丰富旅游开发模式和打造非遗品牌项目等保护和开发路径;开展非遗主体旅游规划,挖掘非遗潜在价值,分类开发有序推进和注重产权保护等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法的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精神和历史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维护国家文化主权;人权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条件,只有满足国际人权法要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被国际社会所承认;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多样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环境法基础。行政保护模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和保存来讲不可或缺,但是仅给予行政保护并不能最大化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采取行政保护与法律保护相结合的综合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更有效地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通过对云南七宣彝族哑巴节的分析,探索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对策。哑巴节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是资金缺乏、传承人规模过小、大众参与不够、基础设施落后,实际上这些困境也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旅游开发是一个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途径,通过旅游开发可以为哑巴节文化遗产提供更多的保护资金、可以促进哑巴节文化价值的更深层次挖掘、可以很好地普及哑巴节文化遗产知识以及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其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最终通过旅游开发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失传的重大危机,抢救和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刻不容缓。应通过确立以保护为主、辅以开发利用的具体指导思想,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等措施来加强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厉春雷 《生产力研究》2012,(1):129-130,26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新而急的社会课题,理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对于指导我们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从生存资源与文化资本的两个维度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探寻特色化、差异化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7,(8)
我国的刑事立法,应对物质类文化遗产和非物质类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文物的刑事立法保护方面,建议重新定位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的性质,增设考古责任事故罪,完善失职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流失罪与非法向外国人出售、赠送珍贵文物罪的立法,不仅加强不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的刑法保护,同时密实出土文物、民间收藏文物的刑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刑事立法保护方面,建议新设侵害非物质文化遗产罪,叙明罪状,配置与侵犯著作权罪大体相当的法定刑,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权以刑法上的终极保护;档案的刑事立法保护方面,主张修正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的立法,增设故意损毁档案罪、过失损毁档案罪、倒卖档案罪,把集体所有及个人所有的珍贵档案纳入到刑法的保护范围,强化对文物型档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刑法保护。  相似文献   

11.
大名县草编是我们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作为一项民间工艺,一直在民间手艺人的巧手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在现代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受不到保护和继承发展一直处于濒危的状态.大名草编通过大名县手艺人的传承保护和不断将品牌做大并到今天走向世界,这在现代的发展中对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典型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传承发展,开发利用则是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丰富了旅游内容,旅游开发又促进了保护和传承发展。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探索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和具体形式。并在大保护概念的前提下,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利用、适度开发。寻求保护与开发的共同点,从而形成合力,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联动推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儒  孙强 《经济论坛》2008,(7):57-5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但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加强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正在不断消失,这种状况受到了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重视.但民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土壤,大众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主体,所以,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出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文化部门无疑要恪尽职守,做好相关工作,而旅游行业也大有文章可做,可以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来利用,从而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模式,是提高非物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水平的重要路径。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法、Moran′s I指数分析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较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占主体。传统音乐、传统手工技艺、曲艺、传统舞蹈是重庆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的主要类型;传统手工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民俗是市级项目的主要类型。②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整体上呈南多北少、总体分散和"中心—外围—两翼"递减的分布格局。③基于结构类型和空间特征,提出中心外围区、两翼地区"基础+发展+提高"不同组合;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相结合、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相结合、社区参与旅游等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5.
《时代经贸》2010,(11):100-103
一、非遗申报-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 2005年,鹤年堂参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的普查,并提供了“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鹤年堂养生四宝酒”传统制作技艺等项目;2006年,确定把“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作为正式申报项目,同年通过区级评审;2007年,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似文献   

16.
从世界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演进路径来看,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遗产保护法律制度表现出明显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体综合保护的特征,英美法系的相应法律制度则体现出明显的分散保护的特征。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度发展进路中,早期体现为“民俗”“民间文学艺术”保护路径,当代体现为主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考察世界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路径,对完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链条保护,实现其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时代经贸》2008,6(6):7-14
人类文化遗产有物质和非物质之分,物质文化遗产好比人类的“形”,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人类的“神”。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相似文献   

18.
申亚丽 《大陆桥视野》2014,(18):124-12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口耳相传、世代传承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鲜活地扎根生存于民族民间,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它作为一种民间文化或民间传统,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胶州秧歌     
胶州素描:胶州--山东省青岛市下辖的县级市,因境内胶水而得名. 2005年,胶州秧歌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6年胶州举办2006秧歌文化节.胶州另一项民间艺术"茂腔"也位列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必须引起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要把它当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对象.总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势在必行,因此,此篇文章就针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作出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