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风亭 《时代经贸》2011,(4):239-239
一、劳务派遣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劳务派遣这种用工形式在我国各个行业中发展迅速,各种劳务派遣机构大量涌现。全国总工会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中有劳务派遣工2500万左右,其中仅建筑系统就超过1000万人。上海市总工会的调查统计,企业一线职工的80.4%是劳务派遣工。  相似文献   

2.
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一种新的用工形式劳务派遣工日渐重要。这种用工方式,是由劳务派遣单位、被派遣劳动者和用工单位三方共同组成的。这造成了劳动力的雇佣与使用相分离,在工作上,各方要处理的关系相对要复杂,即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的关系,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的关系,用工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在接收劳务派遣工的企业作为用工方,虽然能够满足企业对于员工的需求量,缓解企业的工作压力,但由于劳务派遣工的特殊性,在对劳务派遣工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从而对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文章围绕人力资源管理中劳务派遣工用工形式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劳动派遣工用工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吕永胜  夏玉玲 《经济师》2013,(1):235-236
劳务派遣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得以在国内各行各业迅速普及和广泛发展,有效缓解了用工需求紧张矛盾,扩大了就业群体,促进了矿区和谐。同时,劳务派遣工作为企业用工制度改革的新举措难免会存在用工风险。文章详细论述了劳务派遣工存在的各类风险,并针对其特征,结合管理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有效规避了劳务派遣用工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劳务派遣行业尚未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规范我国劳务派遣行业,有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高人力资本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应总结国内外规范使用劳务派遣工的成功经验,加以宣传和推广;细化各项政策措施,调动劳务派遣工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劳务派遣行业的监管并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强化对劳务派遣机构的资质要求,以促使其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基于上海大众和通用汽车企业车间工人的调查数据,检验了工会对劳务派遣工和正式工工资福利以及维权方式选择的异质性作用。研究发现,工会显著提高了劳务派遣工权益,特别是月福利性收入,但对正式工的月基本工资和月福利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独立于用工企业的劳务派遣企业工会的确更有可能代表和维护工人利益。文章研究还发现,工会显著减弱了正式工选择游行示威、罢工和上访等激烈维权方式的意愿,但这一作用在劳务派遣工身上并未体现,这意味着与用工企业更少利益相关的派遣工工会更可能代表工人的利益而不是帮助政府或企业进行"维稳"。  相似文献   

6.
汤杰 《经济师》2014,(2):76-77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从设立经营劳务派遣业务许可、进一步界定"三性"工作岗位范围、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落实被派遣者同工同酬权利和加重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了新的法律规定。决定实施后,国有电解铝企业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的法律依据将不复存在,需要根据国家法律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劳动用工结构,严格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管理,防范企业用工法律风险,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劳务派遣制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用工制度。随着国有企业人事制度的深化改革,严格控制员工入口管理,自有员工的数量逐年下降,为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解决劳动力不足的现状,一些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岗位便通过使用劳务派遣工来进行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8.
劳务派遣在我国迅速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法律对于劳务派遣制度界定的不完善,造成一些企业肆意侵害劳务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我们应该努力规范和完善我国的劳务派遣制度,保障劳务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并促进劳务派遣行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浅议劳务派遣用工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以及用工制度改革的深度推进,劳务派遣用工形式成为了我国劳务经济中发展较快的一种新模式.文章通过分析劳务派遣用工形式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劳务派遣用工管理的建议,为企业在今后的工作中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裴国云 《财富时代》2022,(6):112-115
<正>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务派遣逐渐成为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重要形式之一。我国劳务派遣行业发展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规范性较差。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劳务派遣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条件以及面临的问题,从问题入手研讨劳务派遣行业发展策略,促进劳务派遣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颁布,规范了劳务派遣这一特殊用工形式,许多企事业单位和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在用人过程中认识到了这种用工形式在降低用工成本、转移用工风险方面的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的劳务派遣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少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的监管与约束,导致劳务派遣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乱象丛生,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如企业凝聚力下降、劳动纠纷数量上升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型用工方式在我国发展迅速,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后许多派遣工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知识型员工。本文结合派遣员工和知识员工的特点介绍了知识型派遣员工的概念和特征,指出当前知识型派遣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根据相关的激励理论提出改进建议,即从物质与非物质两方面建立全面的激励体系。  相似文献   

12.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型而较为灵活的劳动用工形式,其具有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在用工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加强劳务派遣用工管理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旨在规范用工行为,防范用工风险,保障派遣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王丹 《经济研究导刊》2011,(33):187-188
劳务派遣是中国企业重要的用工方式之一。通过总结国内外劳务派遣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剖析中国企事业单位应用劳务派遣用工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中国政府和企业优化劳务派遣用工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14.
关于劳务派遣用工使用的劳资风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劳动保障制度的完善以及新一代求职者就业观念的变化,劳务派遣开始在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市场得到发展,并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和使用.但是,由于市场的不成熟和相关法规的不健全,劳务派遣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企业在使用劳务派遣的过程中该如何防范可能面临的风险?本文就以此问题做出了以下阐述.  相似文献   

15.
2012年12月通过的《劳动合同法(修正案)》重点对劳务派遣的立法完善,提高劳务派遣经营的准入门槛,明确的规定了劳务派遣的”三性”岗位以及同工同酬的要求,劳务派遣回归作为企业劳动用工的补充形式.作为劳务派遣用工较多的通信企业应制定应对预案,合理调整用工策略,完善劳备派遣用工制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分析劳务派遣的三方关系入手,分析劳务派遣中雇用和使用分离的三方两地现象,得出劳务派遣制度最大的引诱在于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义务脱节的问题.本文继续分析了造成这种脱节的原因在于制度运行的环境使得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但认为对劳务派遣在存在缺陷的同时也有现实的存在必要性,因此对其问题应视为发展中的问题来对待,从而应针对其缺陷进行补救,因此本文最后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市场竞争力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劳动力雇佣关系建立、维持及解除过程中所需付出的成本,以及各环节因管理不当而带来的风险.正因如此,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型的用工形式,因其成本低、规避风险强而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特别是国有企业因受到人员编制和人工成本的限制,需要一种相对灵活的用工方式来满足其人力资源的需要,而又不突破相关制度的规定,劳务派遣应运而生.本文从劳务派遣的特点入手,结合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对企业实行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利弊进行分析,提出企业防范劳务派遣用工风险的可行性建议,以实现企业降低成本、规避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浅谈劳务派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法》作为我国第一部规范劳务派遣的法律,对理顺我国尚处于混乱状态的劳务派遣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与《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劳务派遣单位将显著减少的预期相反,劳务派遣单位却仍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就带来了与劳动者、用工单位存在大量问题,如何解决好在劳务派遣中出现的问题就成为当务之急。文章结合《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的相关规定,理解和分析劳务派遣的内涵,劳务派遣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劳务派遣的发展趋势。有利于调整自身企业运作战略,充分有效地利用我国体力劳动者富余的资源优势,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务派遣市场,推进我国劳务派遣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劳务派遣管理制度应用体系逐渐完善,在我国不同行业的发展中实现了其对应的作用,并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劳务派遣管理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以此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的用工模式被众多企业采用,它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为促进劳务派遣业健康成熟地发展,应当进一步完善劳动派遣法律法规,加强对劳务派遣机构和用工单位的执法监督,加强对劳动者的跟踪服务管理,并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