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金融与经济密切相关,需要协调发展。西部地区多数省市区金融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较低,主要表现在生产总值与贷款规模的关联度较低、贷款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偏低以及金融的深化程度和经济的金融化程度较低等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结构待优化,金融规模较小、金融结构失衡,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环境不理想等原因降低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应采取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水平,扩大金融规模、调整金融结构,改革金融体制、改善金融环境等措施,提升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  相似文献   

3.
4.
西部生态脆弱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与发达国家和东部地区非常相似的是,西部地区的环境问题和生态质量也都是伴随着工业化而逐步变化的。为了更好地测度西部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动态变化情况,本文从时间维度来测度西部生态脆弱区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变化情况,以便更好地说明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动态变化实际情况,通过对西部生态脆弱区的各污染变量与经济增长变量之间进行协整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促进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论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 ,在阐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基础上 ,提出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日益扩大的区域差距已经引起了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自1999年以来,中央政府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显示了中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决心。然而,近年来尽管伴随着这些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间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以西部地区为例,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给予了大力的倾斜和扶持。至2004年底,中央政府已经向西部地区投入近万亿元,其中,财政性建设资金在西部地区累计投入4600亿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资金累计安排5000多亿元。2000—2003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2.7%、17.2%、19%、27.3%,年均增长21%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3个百分点。虽然这种倾斜和扶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在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际 ,本文结合区域特色经济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用途 ,建议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系统论观点来弥补经济学对经济发展思路研究的不足 ,同时 ,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 ,指出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根源之一是区域经济发展内外力作用的不协调。本文还介绍了浙江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情况 ,分析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三个特点 ,这对西部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文章最后围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从系统内外力协调作用的角度 ,就实现西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路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9.
关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静 《改革与战略》2009,25(8):111-113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策略的提出,促进了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中部地区的崛起,同时,率先发展的东部地区也取得了新成绩。目前,应针对存在的问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一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着重加强宏观调控,健全市场机制;统筹区域发展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优化各区域的发展方向;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由政府主导型合作向企业主导型合作过渡;落后经济区域应发挥本地优势,突出特色,加快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国外劳动力极化的发展背景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就业极化和工资极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并探讨了劳动力极化对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方向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我国就业结构呈现出"N"型"极化升级"趋势,工资结构呈现出两端上升、中间塌陷的"U"型极化特点。从劳动力极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来看,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增加、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与技能互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以农民工为主要代表的低技能劳动力支撑了我国低成本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但其难以给经济增长带来持久动力,最终产生阻碍作用。从劳动力极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效应来看,高技能劳动力相对工资上涨导致收入差距扩大,但内生的技能供给增加会反向抑制收入差距扩大;低技能劳动力相对工资上升会缩小收入差距,但由于缺乏持续的工资上升动力,收入差距将又呈现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1.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己成为国家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安徽17市为研究地域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借助于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定量测度和评价2000年以来安徽区域经济差异状况,并探讨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13.
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是我国沿海发展战略、沿江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和重要依据 ,它不仅指导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而且有利于目前在开发西部中某些模糊意识和狭隘思想的澄清。  相似文献   

14.
转型成长是经济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 ,是对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和地区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期经济发展特征的概括。中国在转型成长中创造了很多奇迹的同时 ,正面临着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难题。本文通过对转型经济学和经济转型的区域特征两个方面的分析 ,对落后地区如何实现“双重转型”给出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武汉作为中部龙头城市,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迅猛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持,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而在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经济、资源、环境,三者息息相关,如何协调三者的关系来推动武汉城市圈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亟需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李泉 《开发研究》2006,(5):56-60
科学处理城乡关系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解决西部城乡矛盾和实现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协调互动与一体化融合,是构成中国当前实现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难点问题之一。本文在考察中外处理城乡关系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提升概括总结了促进城乡关系良性互动发展的相关启示,为西部地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平  陈俊生 《改革与战略》2007,23(10):98-101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地方高校的基本办学理念,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科学研究等都应该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由“引资改造”引发的问题与思考唐斌一、"引资改造"的特点与贡献所谓"引资改造"是外商对我国有企业的整体收购或控股收购的方式。与以往中方出物、出人、出土地,外方出钱的合资方式不同,"引资改造"的实质是外商收购和控制企业,然后再出让出去,从中获利,是外资...  相似文献   

19.
赵水根 《魅力中国》2009,(21):119-120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深入探讨制约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通过分析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原经济区被国家纳入重点开发区域,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济源作为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持续求进、力求先行,探索发展道路,以期率先实现“三化”协调发展,为中原地区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