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分别利用熵权法和多指标多原因模型测算了2003-2012年中国30个省份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和隐性经济规模,并利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就环境规制、隐性经济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行政化环境规制强度和市场化环境规制强度对环境污染存在显著负向影响,两种环境规制情形下,隐性经济规模对环境污染均表现出显著正向影响;行政化环境规制强度和市场化环境规制强度与隐性经济规模的交互作用显著抑制了环境污染,环境规制总体上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人均GDP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满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对外开放度、能源效率和技术进步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显著为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显著为正,并且由于对外开放度对环境污染的负向影响使得"污染避难所假说"在中国并没有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2.
项云霞  王海 《经济师》2008,(2):278-279
文章在对徐州经济社会发展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度的内涵。在构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基本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徐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演化历程及其基本特征,最后提出了几点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在我国的修正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人类在创造和享受极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吞噬了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恶果。对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先发展、后治理”进行反思,寻求新的发展道路,是每个发展中国家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提出的背景及我国现实发展条件的分析,对EKC提出质疑并认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能也没有条件走“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而应该走一条“成本内部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1995~2008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人均GDP与人类发展指数(HDI)两类经济发展指标与包括废水、废气、废渣的3类污染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发现,3类污染物指标与2类收入指标均大都呈现倒N型的关系,只有工业废水排放量与HDI呈现倒U型关系。表明我国各类污染物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发展还是遵循较一致的路径的,这告诫我们,不发达省份应当吸收借鉴发达省份的环境治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避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更为重要的是,已经越过倒N型第二个临界值的发达省份应极力避免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发生不利的重组现象,例如倒N型重组为W型。  相似文献   

5.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丹江口水库以下的汉江中下游的水量将大为减少,水环境容量下降,限制了该地区水污染物的排放,使得汉江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发展空间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将以汉江中游地区襄樊市为例,基于襄樊市1997~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襄樊市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的关系,对襄樊市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对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检验   总被引:66,自引:1,他引:66  
本文运用1996-200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与固体污染排放在内的6类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发现,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污染指标以及估计方法的选取.就本文选取的部分污染指标(工业废水排放、二氧化硫排放)而言,也存在以相对低的人均收入水平越过环境倒U型曲线转折点的可能.并且,包括人口规模、技术进步、环保政策、贸易开放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在内的污染控制变量分别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起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环境问题伴随着社会经济活动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之间关系密切.本文依据2000-2010年北京市经济、人口和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统计数据,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模型,分析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北京市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但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却持续下降,这主要与北京市的产业结构、环境保护政策、环境保护投资和环境宣传教育等因素相关;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关系的数学模型可表述为E=β0Y-Y2.同时,为北京市进一步促进经济、人口、环境的和谐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戴君虎 《经济地理》1998,18(4):71-74
宝鸡市地处八百里秦J;1的西部,南跨秦岭,北依北山,中部为渭河谷地。自然条件优越,南北酉三面环山,中部地势低平,面东敞开,呈尖角槽形。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类型。总面积为18196fan2,有人口351.5万。宝鸡市是以加工业为主、加工和资源开发混合型的经济区。全市具有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工业门类也较繁多。在国家标准GB4754一84所列出的州个工业门类中,宝鸡市占到其中的32个,涉及采掘、原材料、轻加工和重加工工业各方面。其中,化学工业、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制造等污染“大户”均占重要地位。为方便起见,本文按行业的污染程…  相似文献   

9.
根据Hansen数据集对2001—2018年间中国的森林损失进行了量化和可视化,并基于森林损失角度分别为全国和东、中、西三个区域建立了森林EKC曲线模型,最终将所得结论与现有其他角度的森林EKC研究结论对比。结果表明:(1)研究期中国森林损失率表现出先增再减再增的趋势,其区域变动特征表现为随时间推移损失率较高的区域由各区域普遍存在向东南沿海区域聚集;(2)全国及各区域森林损失率随经济增长的变化具有明显差异,其中全国和西部地区森林损失率随经济增长单调递减,东部地区森林损失率随经济增长单调递增,中部地区森林损失率随经济增长呈先增后减的倒"U"型曲线关系。(3)森林损失角度与森林资源净变化角度下的森林EKC曲线无论是在形状上还是拐点发生时间上均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六类污染指标构建了反映整体污染水平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并基于1987-2008年相关数据,在严格计量检验基础上运用GIRF法、方差分解法考察了江西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结果表明,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与经济增长验证了EKC假说,经济增长是污染物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人均GDP对解释各类环境污染排放的预测方差贡献度较大,而污染物排放不是解释经济增长预测方差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1.
重庆都市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进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孝坤  韦杰 《经济地理》2005,25(3):387-390
城市是一个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城市环境是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以重庆都市区为例,借助软件SPSS11.0,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表征环境、经济系统效益的指标并建立协调发展评判的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载荷进行指标权重赋值,并根据离差分析原理建立协调发展度模型。运算结果显示,1996—2002年重庆都市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类型呈现由勉强协调经济滞后型到初级协调经济滞后型到中级协调经济滞后型的演化轨迹,最后提出了经济和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大连市海岸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盖美  田成诗 《经济地理》2002,22(2):179-183
大连是中国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大连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系统分析了大连市90年代后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由于城市化、工业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废水排放量大,近海海域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等)。最后,提出大连市未来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3.
"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一个命题已被普遍接受.然而,以往文献对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层原因却没有给出很好的解释.文章提出要素流动成本的概念,通过构建基于要素流动成本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与经济发展运行机制和模型来研究二者关系.结论指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本质上就是要降低要素流动成本及其变动率,关键手段就是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4.
孙峻岭  林炳耀 《经济地理》2011,31(11):1793-1797
分析了当前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发展四大新特点,即在国家对外开放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日趋重要、沿桥 经济区规划纷纷上升为国家战略、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区域合作明显加强等,指出其对徐州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提出徐州在区域竞争与协作中的三大应对措施,即建设具有强大辐射力的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打造淮海城市群、争取淮海经济区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等,以促进陆桥经济带东部崛起.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全国粮食主产区1980、1990、1996、2000和2008年县域数据,通过分析其农村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演进特征,对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增长的政策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980年以来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增长区域差异整体趋于收敛,粮食主产区与非粮食主产区之间的差异在1980—1990年有所降低,1990年之后逐年增大,表现出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的相对低谷性。1996—2008年,粮食主产区第一产业比重由38.6%降为19.9%,农业劳动力比重由73.4%减至57%,而乡村人口比重则由85.7%缓慢降至82.3%。粮食主产区总体发展缓慢的根源在于耕地保护制度、粮食生产约束等政策性限制对该区域发展权益的剥夺,而相关政策对于解决其农村发展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存在局限性,未能处理好国家、地方政府、农户三者的利益关系,导致粮食主产区难以发挥农业产量高和质量优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后发优势,从而陷入增产不增收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甘肃与毗邻省区区域经济联系研究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37  
通过节点分析、线路分析、联系作用量分析以及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甘肃与毗邻省区区域经济联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甘肃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辽宁产业集群发展与近域城市整合的互动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廷玉  邬冰  刘志虹 《经济地理》2008,28(4):623-626
"十一五"期间,辽宁产业集群和近域城市整合都进入了高速发展状态,融合二者的发展机理,使其产生互动效应是当前关注的问题.文章分析了产业集群和近域城市整合的内部促进作用和外部支撑作用,结合辽宁产业集群和近域城市整合的实际状况,提出集群整合模式中市场力的因素与近域城市同构矛盾等措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统计分析手段对小城镇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小城镇发展与农民收入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相关性,对工业和第三产业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同时,小城镇建设对农业、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拉动力。为防止出现“空心镇”现象,我国的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之间应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方倩  崔功豪 《经济地理》2004,24(6):772-775
江苏沿江地区是我国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地区之一,文章主要对其区域内南北差异形成、变化的过程和县域间经济的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并分析区域差异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2001—2016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借助Lee et al.,(2013)分析框架检验了我国大型工业企业和中小型工业企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不同作用。研究表明:(1)大型企业相对于中小型企业更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缓解地区经济波动。这种积极作用存在典型的门槛效应,将因大型企业的规模扩张进一步增强。(2)同时发展不同规模企业有利于地区经济稳定,但是我国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发展不协调显著抑制了地区经济进一步增长。(3)在规模上我国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之间存在一个门槛比例,超过这一比例,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经济增长效应和经济稳定效应都会得到增强。抓好大型企业发展和搞活企业生态建设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