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心镇建设中的区域产业聚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产业聚集是近年人们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根据产业聚集与中心镇建设及发展的关系,探讨产业聚集对中心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认为,中心镇的发展有赖于产业聚集,区域的发展实质上是产业聚集发展。在中心镇区域产业聚集中,要介定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因地制宜,培育有特色的产业群,发挥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主体作用,注意提高产业聚集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中心镇是介于副中心城市与一般集镇之间,具有一定规模的镇。与一般乡镇相比,中心镇具有地理环境优越、交通和通迅方便、人口规模大、经济实力强、历史悠久等优势。中心镇发展一方面可以吸收周边地区的工业、商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集聚,另一方面可以加速商品、信息、技术等向周边地区扩散,对周边地区起到一定的辐射和拉动作用。中心镇建设可以促进城镇等级规模趋于合理,可以带动偏远地区中心镇发展,促进中心镇的合理分布。  相似文献   

3.
张冰  华炬  孙利波 《浙江经济》2012,(11):50-51
大力推进中心镇城镇化改革,把中心镇培育成为县域人口集中的新主体、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功能集成的新平台、要素集约的新载体推进由镇向城的跨越、加快培育小城市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要环节、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节点。"由镇向城跨越"是农村人口不断向中心镇镇区转移、二三产业不断向中心镇聚集,从而使中心镇规模扩大、经济总量扩张的一  相似文献   

4.
《宁波通讯》2009,(8):52-53
慈溪市现有三个省级中心镇:周巷镇、观海卫镇、逍林镇(周巷镇系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一个自我培育型发展中心镇龙山镇。近年来,经过努力,周巷、观海卫、逍林、龙山等四镇在综合经济、城镇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呈现出人口集中加快、产业集聚加速、发展活力加大和统筹作用加强的良好态势。2008年,四镇生产总值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该市培育发展中心镇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农村人口比例不断下降的过程;就是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各个城镇在中心城市或中心镇的带动下,逐渐形成紧密联系、互为补充的城镇系统的过程;就是城市生活方式日益扩大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王红征  胡彧 《特区经济》2008,(6):172-173
城镇是人类及其活动高度聚集的地方,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信息交换的中心。但是,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又受到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其他工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镇化过程中所诱发的各种自然效应的影响和制约。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促进城镇化与城镇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城镇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也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点和人口聚集的平台。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的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尤其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效实施,我省城镇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个点线面结合、空间布局较为合理、整体协同的城镇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8.
西藏城镇化囿于历史、自然环境、经济建设等各方面原因的制约,城镇化进程相对较慢,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城镇的聚集效益和经济辐射能力,走有西藏特点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中心镇作为城乡发展的纽带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在承接人口集聚、承载产业发展、承担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中心镇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但制约中心镇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仍较多,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深化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行政区划、财政体制、投融资机制、农村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为中心镇培育发展成为小城市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农业地区的铁岭新型城镇化发展,应构建以辽北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城为纽带,以新市镇、中心镇小城镇为节点,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完善,以及经济繁荣、管理高效、环境良好,并富有文化和活力的现代田园式城镇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1.
从“河谷时代”迈向“海港时代”,由“边缘”过渡到“节点”,由“极核城镇”发展至“带状城镇”,三门应该按西北、中部、东南三区块各一个中心镇的要求来布设中心镇,即除城关镇——海游镇之外再布设两个中心镇:一个是健跳-六敖组合镇区,另一个是沿赤一涅浦组合镇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美国是世界上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城镇化率高达85%,基本达到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 美国城镇化的四点经验 (1)以大城市群建设为主体,构建多层次城镇体系. 在城镇化进程中,美国打破区域界限,整体统筹区域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大"都市圈"和"城市带",依托大中城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集聚度高、开放式、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形成了国际性大都市、全国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地方小城市和中心镇等不同层次的城镇体系.大都市区在20世纪出现后,很快就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之一,大都市区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急剧扩大,大都市区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也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13.
美国是世界上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城镇化率高达85%,基本达到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 美国城镇化的四点经验 (1)以大城市群建设为主体,构建多层次城镇体系. 在城镇化进程中,美国打破区域界限,整体统筹区域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大"都市圈"和"城市带",依托大中城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集聚度高、开放式、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形成了国际性大都市、全国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地方小城市和中心镇等不同层次的城镇体系.大都市区在20世纪出现后,很快就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之一,大都市区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急剧扩大,大都市区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也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东方经济》2003,(7):23-23
上海将努力构筑特大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城镇体系。“未来的上海城镇发展,将切实改变中心城区蔓延扩张、郊区分散布点的格局,构筑中心城——新城——中心镇——般集镇梯度辐射、层次分明、各具特色、功效互补的城镇体系。”十五期间,上海将率先重点建设“一城九镇”(即松江新城和安亭、罗店、朱家角、枫泾、浦江、高桥、周浦、奉城、堡镇9个中心镇),增强郊区城镇对中心城区的“反磁力”。  相似文献   

15.
新疆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新蜀  贺坤 《改革与战略》2009,25(11):107-109
文章通过对新疆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得出新疆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的结论。新疆城镇化的滞后性发展导致新疆的工业化发展缺乏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直接影响到新疆的经济发展。文章提出了以工业化作为城镇化的内在动力,通过工业园区进行要素的聚集,采取中心城镇突破的战略,在全面整合区域力量的基础上推动新疆城镇化的发展,实现新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宁 《东北之窗》2013,(13):56-57
在中国加快城镇化进程,发展小城镇是必由之路。但由于小城镇量大、面广,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必须突出重点,把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重点放在支持加快中心镇发展方面。因此,发展中心镇既是城镇化的战略选择,又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7.
刘恒 《理论观察》2011,(4):97-9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是“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要想如期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不断总结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偏差。笔者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城镇化发展方式,需要从外延式城镇化向提高城镇产业聚集水平和人口就业吸纳能力、增强城镇内生发展能力的内敛式转型.  相似文献   

18.
文章概述了陕西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小城镇发展的限制因素,提出陕西小城镇建设的着力点: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实现科学发展;推进创新发展,聚集城镇发展要素;培育城镇特色产业体系,蓄积城镇发展动力;创新城镇管理模式,提升城镇管理能力,推进陕西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清代河南的城镇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基于对清代河南城镇密度、交易面积与半径、城镇规模等因素的考察,认为该省城镇化的发展一直保持了以中小城镇为主的格局。在地形、交通、人口分布、人地关系、风俗习惯等诸条件的重叠作用下,省内各区域之间城镇化发展不平衡,豫东最高,豫北、豫南次之,豫西最低。并且,认为成同时期的连年兵燹对城镇化发展有限止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城镇的发展,对于小城镇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0.
于虹 《辽宁经济》2011,(4):44-45
通过对辽宁省"十一五"期间城镇化发展的回顾和总结,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发展思路及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包括提高城镇综合管理能力、城镇化与产业相互促进发展、区域间城镇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向城镇转移、城镇管理改革与创新、提高城镇综合服务能力等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