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负利率政策是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特殊形式,其在各国的实践效应尽显差异。基于IS-LM-BP模型的负利率政策有效性研究发现,负利率政策在浮动汇率制下资金可流动时,借助利率机制和货币一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能够大幅提高社会总产出,然而在固定汇率制下负利率政策的实施效果存在差异。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可见,负利率政策在各国实践中的有效性及适用性、负利率政策的政策利率下限、负利率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性以及负利率政策的合理退出,将是负利率政策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西方主要国家负利率政策现状,探讨了负利率政策影响宏观经济的渠道,结合各国数据分析实施负利率政策的原因和具体效果,提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下应对负利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韩璟 《青海金融》2022,(2):41-48
从负利率政策的理论发展和传导机制出发,梳理负利率政策在欧元区、日本等经济体的实施背景及实施效果,并利用VAR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欧元区负利率政策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汇率、失业率等的影响,发现欧元区负利率政策对稳定汇率、维持物价稳定以及降低失业率方面虽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影响力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4.
余晶晶  何德旭  宋贺 《金融论坛》2021,26(12):48-57
本文分析如何准确认识和理解负利率货币政策,探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中国未来货币政策的选择.从理论机制看,负利率货币政策存在受限的操作空间;从实施效果看,负利率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效果并不明确;从现实条件看,负利率货币政策更多是一种相机抉择的政策.中国目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仍然具备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条件,但应增强对负利率货币政策的客观认识.  相似文献   

5.
通过梳理主要经济体实施名义负利率政策的经济背景和政策动因,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分析,认为名义负利率在我国并不适用。为进一步探究名义负利率的政策效应,尝试以日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具有时变特征的TVP-VAR模型对名义负利率背景下货币政策短期、中期、长期作用进行分析。最后,结合日本等经济体实施负利率政策的经验,得到如下启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在于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能盲目迷信负利率政策;在低利率政策甚至负利率政策正在逐步成为常态的背景下,我国需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安倍经济学"自实施以来,从目前来看,它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甚微,日本依然面临经济衰退与通货紧缩困境,在1月29日,日本央行宣布实施负利率政策,以解决通缩,促进经济回暖,但从负利率实施的两个月以来,它所取得的效果却与预期背道而驰,日元升值,股价大跌,日本负利率政策引起了国内外高度的关注与质疑,本文基于对负利率政策的相关理论、负利率对日本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已经实施负利率政策国家所取得的效果进行梳理,最后总结负利率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复苏乏力。为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稳定汇率以及实现预期通货膨胀水平等目标,部分央行开始实行负利率政策。负利率突破了传统货币政策的零利率下限,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以负利率政策为主题,对负利率的概念界定、形成原因、调控对象与方式、传导过程、影响与效果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研究发现,除了防止货币升值外,负利率政策并不是恢复经济增长以及实现目标通货膨胀水平的“良药”。鉴于实施负利率政策的经济体仍较少,而数字货币方兴未艾,未来应围绕负利率政策的实证检验和负利率政策在数字货币环境下的影响等方面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8.
2012年以来,丹麦、欧元区等9个国家和地区相继推出了"负利率"政策。"负利率"打破了"政策利率应具有‘零下限约束’"的理论共识,其从推出伊始便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从理论基础、传导机制以及宏观经济效果三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当前有关"负利率"问题的前沿研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负利率"政策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本文对"负利率"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货币政策操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欧债危机以后,欧元区经济持续萎靡不振,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威胁。自2014年以来,欧洲央行突破长期被市场和各家央行坚守的"零利率下限"实行负利率政策来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欧洲央行成为全球首个推行负利率政策的主要经济体央行。其实施及其效果是目前全球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然而负利率政策能否拯救欧洲危机仍然处于尝试阶段。本文依据政策实施背景基于负利率发生作用的机制和渠道,对负利率政策的效果进行预测,探讨负利率政策的实施会对欧元区以及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作为金融危机后能够回应“中央银行还能做什么”的最新备选项之一,负利率政策一经“问世”便以其形式突破、逻辑反常等特点而广受关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再度将负利率政策带回研究前沿。伴随全球负利率政策实践扩大化与长期化,近年来国外围绕负利率政策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按照从理论构思到现实实践的逻辑,对负利率政策的实现策略、产生动因、运行机理、传导效果以及评价争议进行系统归纳总结。结合负利率政策违背传统认知的特性以及调控效果有限的事实,本文认为此类政策在实践层面上能否被推而广之仍需观察,在理论层面上如何被纳入宏观分析框架亦有待探寻。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日本和欧元区相继推行负利率政策,目的是抵抗通缩;而瑞士和丹麦采用负利率政策则是为了避免汇率升值。随着发达经济体实行负利率的范围不断扩大,有关负利率的争论也愈发热烈。本文认为,负利率政策是贷款创造存款(LCD)理论的重要应用,银行是货币创造的主体,负利率政策的核心机制是保证"两个利差",即银行存贷利差和收益率曲线的期限利差,以保证利率低于资本边际回报率,刺激企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回升,以应对通缩型衰退。  相似文献   

12.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拖累全球实际中性利率进一步下探至历史低位.及时研究西方发达国家负利率政策与银行实践,对于我国绸缪全球负利率带来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分析负利率政策的理论基础、传导机制与效果影响,将负利率政策实践与银行FTP定价理论相结合,以日本、欧洲主要商业银行负利率经营和丹麦商业银行推出的全球首个负利率贷款金融产品为例,从中、微观两个层面客观评价负利率政策对西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发现,负利率政策重塑了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方式,改变了银行的盈利模式,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货币理论"零利率下限"的约束.但是,政策利率传导的有效性受到现金存储技术和银行能否自由地根据市场环境调整存贷款利率等因素的影响.对此,本文建议我国应积极布局数字货币,发展无现金社会,加快破解零利率下限约束的技术应用,为负利率政策在商业银行体系内的有效传导创造先决条件.建议商业银行做好前瞻管理,尽快进行内部资金定价管理和利率风险管理的压力测试.建议货币当局发挥好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提高存款利率市场化水平,积极消除负利率政策可能带来的银行信贷收缩和传导堵点.  相似文献   

13.
熊启跃  王书朦 《金融研究》2020,475(1):110-129
净息差是反映银行经营效率的重要指标,负利率政策的实施对银行业净息差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基于2004—2017年欧洲负利率地区102家主要上市银行的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本文对负利率环境下银行净息差的调整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政策利率降低(提高)会带动银行净息差下降(上升);(2)负利率环境下,银行净息差对政策利率调整,尤其是利率下调的敏感性明显增强;(3)不同特质性银行净息差对政策利率调整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规模较大、国际化程度较高银行的净息差对政策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较低,以利息收入、零售业务为主银行的净息差对政策利率变动较为敏感。本文的研究丰富了负利率政策传导机制及影响领域的相关成果,探讨了负利率环境下不同特质性银行行为调整差异,为商业银行做好负利率环境下的息差管理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2009年7月瑞典央行第一次实行负利率政策,随后丹麦央行、瑞士央行、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相继开启了负利率时代,期望达到抵抗通货紧缩和稳定汇率的目的.目前,世界各国已经有超过16万亿美元的负收益率国债,尽管负利率离中国看起来有些遥远,但在世界上,负利率已经渐渐成为一种趋势.通过实施负利率政策的五大经济体的各项经济指标数据的变化情况分析发现,负利率政策对各经济体的影响不同,并不都有效.目前,负利率政策并不适合中国,而应当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互协调配合的措施,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以来,低利率、低增长和低通胀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常态.通过对各国(地区)低利率政策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进行系统性阐述发现:从作用机制看,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大规模开展了低利率政策实践,在流动性效应、预期效应和期限结构理论的基础上,低利率政策通过利率走廊机制和多种渠道传导到实体经济;从政策效果看,低利率政策短期来看对于提振市场信心、缓解金融市场波动具有积极的作用,但边际效用递减,政策传导效果不佳,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而且低利率可能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低利率(零利率甚至是负利率)的货币环境进一步扩大,虽然稳定了金融市场,但进一步限制了中央银行的政策空间.研究结论对于我国不断健全与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相匹配的货币政策框架具有重要启示.在全球低利率的背景下,我国应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区间.这对于增强我国内生发展动力,提高消费市场潜力,推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于经济陷入长期停滞,负利率政策成为日本政府刺激经济的常规操作手段,由此引发的收入分配效应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本文理论分析了负利率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渠道,并基于日本2016—2020年的月度数据,构建FAVAR模型实证检验日本负利率政策的收入分配效应。结果表明,日本负利率政策加剧收入分配不平等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是储蓄渠道,通过影响投资和消费结构,不断拉大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差距;二是资产价值渠道,通过财富再分配,加剧财产性收入分配失衡。然而,日本负利率政策通过收入构成渠道和就业渠道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缓解效果微弱,无法有效改善日本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现状。因此,对于负利率环境,我国应密切关注对日本和西方国家负利率政策影响收入分配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负利率政策一旦逆转可能带来的外溢冲击,把控好我国利率政策的调整力度,避免对共同富裕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全球共有五大央行实行负利率政策,以避免因银行惜贷造成资金回流央行,从而增加商业贷款,实现提升物价水平、缓解本币升值压力和振兴出口等多项政策目标。央行负利率政策作为新兴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五国中除日本外均已实行两年以上,其效果也已初见端倪。本文从五大央行实行负利率政策的原因出发,分别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该政策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负利率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警示我国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切忌盲目照搬国外的做法,而应从中国实际出发,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同时还应注意调节经济必须依靠实体经济和技术进步,以免陷入负利率政策陷阱。  相似文献   

18.
李国旺 《理财》2011,(3):66-67
2010年开始的通货膨胀导致了负利率的出现。负利率本质上是国家向存款者征税,加大了收入结构的失衡,也抵消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功效。因此,通过负利率"征税"的宏观效益,往往被经济结构劣化、资产价格泡沫导致的经济风险所抵消。当前,结束负利率时代,结束向储蓄者征税的呼声很高,因为负利率还是资产价格泡沫的直接推手。比如,地产已经成为财富转移的工具,出台房产税是均贫富的政策;今年货币政策的重点是控制物价上升,防止负利率出现,因为在负利率下,只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全球先后有多家央行实施名义负利率政策,带来较大影响并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利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为基础,分析了国外央行实施名义负利率政策的原因主要是刺激国内宏观经济增长、平衡国际收支。但通过对实施名义负利率政策的目标成效进行预判认为,负利率政策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甚至弊大于利。因此,我国货币政策更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宏观经济政策间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20.
2019年以来席卷全球的负利率政策事件主要呈现以下新特征:一是实施负利率政策的国家更多,二是负利率的存续周期更长,三是负利率的幅度较大。对过往实施负利率的国家进行回溯发现,这些国家大多曾面临政府债务率上升、本国货币面临升值压力、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居高不下等问题。从未来趋势看,降息潮或继续蔓延,但全面负利率环境难现,负利率政策离中美两国尚远。对策方面,负利率背景下短期内宜配置债券和黄金,短期内也利好股市和大宗商品,但从中长期看,是否增配权益资产需考虑负利率能否切实带动经济复苏和基本面改善。负利率通过降低利率刺激信贷及促进货币贬值,从而刺激出口两个渠道提振总需求,但经济稳健发展最终仍倚重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