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新方向,对思政工作“如何培养人”提出了新要求,也必将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大思政课”不仅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平台。文章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现实挑战为切入点,旨在探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具体路径,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政课“五步三维”教学模式改革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积极尝试,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重视跨学科的知识积累与理论积淀,并时刻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热点。文章提出,阅经典、讲教材、说故事、提问题、评时政的“五步”与理论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的“三维”可以实现有机融合,从而形成系统性的教学方法论体系与思政课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创造的宝贵财富。一方面,用好红色资源,可以强化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认同、厚植思政课教师的家国情怀、启发思政课教师改革创新、开拓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为思政课教师树立榜样标杆,提升思政课教师“六要”素养;另一方面,思政课是红色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渠道,高校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思政课教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提出,可以从主体和主导两种角色融合、学研育三环节递进、内化与外化双渠道统一、个体与集体综合发力等路径着手,实现红色资源与思政课教师“六要”素养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丹 《改革与开放》2023,(11):52-57
“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延安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大思政课”建设具有内在契合性。文章从现实逻辑、价值意蕴和目标理路3个维度探究了延安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深入挖掘延安精神对大学生铸牢理想信念之基、塑造人生态度、树立为民服务意识、培养奋斗品质的价值意蕴,并期望从教育场域、教育队伍和教育载体3个方面发力,提出汇聚育人合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全媒体时代大连红色旅游资源融入“大思政课”,对于加强历史教育、赓续红色基因,讲好大连故事、弘扬红色精神,创新思政工作、推进铸魂育人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但同时也面临全媒体传播过程裂变化、全媒体传播主体多元化、全媒体传播内容娱乐化等现实矛盾。文章提出,通过塑造品牌形象、打造传播矩阵和完善制度机制等实现路径,可以有效地提高大连红色旅游资源融入学校“大思政课”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6.
孙晓惠  刘泽杉 《理论观察》2022,(12):154-157
高校思政课是引领青年大学生关注了解、学习掌握党的系列创新理论知识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四史”教育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充分的资源。在高校开展“四史”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也存在着内容缺乏整体统筹和系统规划,方法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以及价值缺乏感召力和凝聚力等方面的现实困境。为此,力求在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等方面下工夫,不断创新“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该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同时对新时代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有机结合,需要从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等多方位考量,着力推动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积极深耕“四史”与高校思政课相融入的有效路径与方法,从而着力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功效。  相似文献   

8.
李建盛 《特区经济》2006,210(7):30-32
在“十一五”这一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福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福田区经济架构与经济集群的战略选择,直接关系到“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与目标的达成。在这种背景下,福田区确立了“十一五”期间经济架构与经济集群方面的两大战略,即“1+3”战略和“产业集群”战略。所谓“1+3”战略,就是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以总部经济为龙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商业及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三大支柱产业,建立“1+3”辖区经济架构。产业集群强调的是一定地域内企业之间的联系,包括产业基地、产业链、特定空间竞争集聚,各类支撑服务体系等4个要素,它可以降低集群内企业成本,促进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提高整个城市或地区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9.
地方企业集群战略对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区域经济发展不能过分强调“外生”力量 ,而必须依赖于区域的“内生”力量 ,只有具有“内生”能力的区域才能持续发展。地方企业集群是一种强调“内生”力量的区域发展战略 ,这种战略对指导西部大开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集群内产业的持续发展和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周琴  房琳 《改革与开放》2022,(16):59-65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市场营销学”是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探索“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重新规划;其次,对“市场营销学”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深度挖掘思政元素,改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载体,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自然呈现;最后,创新提出“二阶段、三维度”考核方式,对课堂思政效果与专业知识进行双重考核。  相似文献   

11.
提出"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阐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哲学基础是融入高校思政课理论的根基;阐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基本内涵是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基础;教师"学懂、弄通、做实"是"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首要前提;创新教学方法是"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途径;"知行合一"是"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旨归。  相似文献   

12.
黄牡丹 《理论观察》2022,(11):173-176
思政课的亲和力,是指思政课所呈现出的容易亲近,并易与之相结合的力道、力度。思政课的亲和力有许多组成部分,最为根本的是教学内容的亲和力。针对性,是指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思政课的针对性包括两个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身应传达的核心和重点以及学生在思想政治领域的所思、所虑、所忧甚至所缺。高校的“德法”课是具有天然的内在亲和力的,提升“德法”课的实效性,应以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为基础,做好教学内容亲和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杨凯 《理论观察》2022,(12):150-153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问题链”教学模式,是以问题的设置为主要方式、以“链”为主要形式呈现于课堂教学之中,该模式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实现思政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兼顾教学中的重难点与学生的关注点,设计出有效的教学“问题链”,目的是通过教学方法的变革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大连市提出建设“大大连”的宏伟目标,力争到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大连”规划纲要》中明确了城市功能定位,将“区域性旅游中心”作为“大大连”建设的重要支撑之一。发展大旅游,做大优势产业,确立和巩固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将为全面推进“大大连”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OBE理念与“互联网+思政课”具有耦合性。遵循OBE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3个原则,能够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思政课”的发展。当前,OBE理念下的“互联网+思政课”教学面临课堂供给和学生需求矛盾的教学目标困境、以学生为中心和网课互动困难矛盾的中心地位困境、成果导向与学习过程监控困难矛盾的持续改进困境、评价体系单一与持续性评价要求矛盾的追踪评价困境。为解决以上困境,教师在教学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课程目标体系、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学生主体课堂、以过程指标细化为指向的过程监控体系、以多元评价为依托的持续追踪测评体系。  相似文献   

16.
周楚婷  高艳姣 《魅力中国》2014,(24):158-158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或内在动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应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力着点,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思政课”教学效果也就水到渠成。而要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尤为重要。而本文介绍的导入式教学是“思政课”教学方法中比较重要的一种。  相似文献   

17.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既有益于高校学生深入认知红色文化,并内化为价值理念、外化为实践行为,也有益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将泰勒的课程原理应用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设计,化为“价值—教育目标”“内容—教学素材”“方法—教学组织”“结果—教学评价”四个维度,将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清晰的逻辑框架和有效的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是新时代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基本遵循和总动员令。为了增强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要清醒认识当前思政课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刻把握党和政府从战略层面提出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抓好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充分发挥“关键课程”在引导青少年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构建区域经济中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前,珠江三角洲构建区域经济中心的主要思路是建立三大“都市圈”:“广佛”都市圈、“深港”都市圈和“珠澳”都市圈,希望通过三大“都市圈”的建设,推进“大珠江三角洲”和“泛珠三角”经济的发展。而产业集群和城镇化的发展对于珠三角区域经济中心的构建所具有的重要性,相对来说,认识不够。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产业组织形态,它的集聚效应、扩散效应和生态效应可以形成一种“空间拉力”,使得资源在非平滑运动过程中形成一个相对优势集聚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开发区经济的推动作用有目共睹,通过发展集群提升园区产业竞争力更成为各地方政府的积极选择。但随着国家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后,在当前开发区产业集群的发展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集群粗放经营、产品结构老化、创新不足、品牌缺失、低水平重复竞争等,这些问题已制约着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基于此,各地开发区正积极寻求产业集群的提升路径,正是在此背景下,建设集群品牌被视为推动产业集群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备受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